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混知陈磊、吴姥姥等科普红人自曝流量密码,居然是……

2022-08-21 1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8月20日下午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新媒体专场科普红人大会上,中外科普网红以“重置想象勾连我们的科学时代”为主题,探讨新媒体科普实践真知。

大会现场,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不刷题的吴姥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戴博士实验室)、混知创始人陈磊(混知)、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博士唐骋(芳斯塔芙)、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啸天(毕导THU)、科普视频作者补艾松(吟游诗人基德)等,与主持人百克力一起打开科学魔盒,分享爆款背后的流量密码。

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

孩子研究自己的未知,科学家研究人类的未知

科普ID:不刷题的吴姥姥

吴於人希望为儿童创造一个有趣的科学环境。

“让娃娃自信,让他们逐渐长大的时候不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没有好奇心,同时在有兴趣的时候不要让他止于兴趣,老师帮他创造动力。”提倡老师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研究中,即使经历挫折也能看到光明,感受科学的魅力。吴姥姥自己也努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传播,制作了比如一系列的仿天宫实验(角动量守恒、浮力消失、透镜套透镜)等等拉近和网友之间的距离。

吴姥姥强调“刷题和不刷题并不是停留在字面的题目上,而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她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不刷题并不意味着不做题,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学习、听课、做题,为我们打下知识结构的基础,来应对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又一次的考试。

吴姥姥亲笔签名及对“上海科技”粉丝寄语

不为考试而做题,吴姥姥还提出了不刷题和刷题的五大差别:学习目标是否远大、学习态度是否主动、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研究能力是否提升、是否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任。

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分会主席戴伟

我们为什么坚持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科普ID:戴博士实验室

戴伟介绍,在英国,学前和小学的教育都是玩为主。戴伟提出,通过游戏,孩子可以探索和观察,从而引导孩子做科学实验。要知道游戏和科学的关系,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科学技能,可以让他们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科学结论。

戴伟坚持要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戴博士实验室制作可供学生在家做实验的实验包。实验室还拍了视频,可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包在家做一些微型化学实验。戴伟教授举了一个使用这个实验包的学生的事例: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跟我们做实验,高中的时候我让他做我的助理,现在他在天津大学学习化学化工,是我们科普中心最好的毕业生。他帮助我拍视频。使得学生在家里一边看视频,一边利用我们的实验包做有趣味的实验。

戴伟认为,通过游戏,孩子可以探索和观察,从而引导孩子做科学实验。他还为很多没有实验室及化学耗品的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戴伟的实验室遍布北京的小中大学。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设计好的、有趣味、安全、有科学意义的实验,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很大的贡献。“所以,以后别人说我们无法做实验时,你可以告诉他每个人都可以做实验。”

混子曰创始人陈磊

我们不要让知识变成精英的专属

科普ID:混知

“科普的意义是什么?

让所有人浅尝辄止

也比让他们在科学面前望而却步要好。

我们不要让知识变成精英的专属。”

在陈磊看来,科普不是针对精英,混知团队的工作在行业中受到一些争议和质疑,其中最大的争议点是“为什么把知识如此严谨的东西变得这么戏谑、不正经和不严肃?”面对这样的质疑,陈磊当场画了一副漫画(如上图)他描述道:这颗又红又大的苹果就像真正严谨而专业的科学成果,它长在一棵10米高的大树上,树下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只有一个身高特别高,代表着社会精英高知人群,大多数人是比他矮很多的普罗大众,他们吃不到苹果。”

科普不是把“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

给所有人吃到,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到“苹果”。

科普的意义在于

我们把树修一修,品种改一改,

让这棵树变成只有两米,

这棵树上的苹果

可能不那么红、不那么大、不那么好吃,

但没有关系,

它是苹果,它就是知识。

它的好处在于虽然不好吃,

但是可以让社会上更多的普罗大众

能有机会尝一尝知识的味道。

“只有病人才能和病人讨论病情。”

科普第一重要品质:共情。

陈磊认为做科普,最最重要的并不是研究知识,而是研究你的讲述对象、研究你的读者。只有尊敬和了解你对面读者的每一个认知习惯,他的知识结构、知识层级,处在什么样的认知地位,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把你的知识讲述给你的读者和收听收看的对象。

“在14亿人口的中国,用我们的方式让普罗大众多知道一点点,让国家和民族的科学素养能有所上升,这才是科普真正的目的。”陈磊说。

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研究生毕啸天:

好的科普是具有娱乐价值的

科普ID:毕导THU

“对着手机拍一个视频不难,

但想让10万人都觉得

你做的视频、讲的科学故事很好听,

这一点很难。”

在毕啸天看来,人们通常会认为做科研是比较累比较困难,但对于科普,往往容易让人觉得我也行。”作为一个集科研与科普工作者于一身的人,毕啸天认为科普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

科研和科普的共性都是遵从科学精神,从业者都要有科学素养。“但科研是在创造新的知识,强调创新,成果是说给同行听的。而科普是在表达旧的知识,要把已被验证为真的内容,通过讲故事做传播的手段让观众能听得进去。所以两者各自需要的技能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好看的科普,

往往会从一个满足观众好奇心的问题出发,

来引出背后的科学知识。”

“科普的目的是在激发人们心中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不是把科普变成“第二课堂”。科普是简化生动的,好的科普是具有娱乐价值的,且科普往往是跨多个领域的思想的综合。

“对于科研而言严谨是第一位,但是对于科普生动活泼才是第一位。”科普是面向科学背景比较少的观众,这要求科学工作者要从更加底层的视角出发,把一个复杂的理论讲成观众能够接受浅显的故事。

“我认为科普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世界是更加有趣,感受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美,对于这个世界有多一份好奇心。”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博士唐骋

永远不要怪这届观众不行。作为一个自媒体,你永远是为观众服务的。

科普ID: 芳斯塔芙

从在实验室里专业做科研的博士到一个天天研究创制视频内容的全职科普博主,唐骋戏称自己活成了“父母长辈不大喜欢的样子”。

但唐骋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有义务把我所做的东西传播给我们的民众。科普传播和专业科研之间所存在的鸿沟需要专业科研的人员来填补。”

不信任医生、家庭群里疯狂扩散的“伪科学”……互联网的混淆就像农田一样,要维护一定的生态环境。专业科普不占领这个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就会被一些谣言等占领。

唐骋表示,当学术生态环境被谣言占领之后,被伤害的不仅是自身的身心,对整个社会而言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伤害科学公信力。“所以科学家就要有做科普的义务,哪怕从最狭隘的角度来讲,为了科学家自身的利益也一定要这样做。”

“科普不是‘不务正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科普的任务不是教育公众,归根结底是娱乐产品,需要平衡好科学性和娱乐性。”

“永远不要怪这届观众不行。作为一个自媒体,你永远是为观众服务的。”唐骋说。

科普视频作者补艾松

爆款科普视频的核心机密是?

科普ID:吟游诗人基德

“我们不仅要说的是聊天一样的语气,更重要的是写作的内容和表述的方式也要像聊天一样。如果把百度百科那样一长段严肃的文字直接念出来,这样的讲话非常无聊。”

补艾松分享做爆款科普视频的核心机密时表示:

“要像聊天一样传播知识。”

在有很好的写作基础之上,开始用聊天一样的方式做视频。如果只会聊天没有基础的写作知识也是不行的。

补艾松说道,你可以一直瞎侃,但这样只能写一些搞笑的或者可以带货的内容,靠瞎侃做出来的科普视频可能非常猎奇,但和科学知识没有任何关系。

做内容,做选题的时候,

一定不要讲一些特别深奥的科学原理,

要考虑到大众的科学认知水平。

——这也是补艾松工作室写稿时候

很重要的一个要求。

“我们写稿的时候,要假设面对面和人聊天一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如果你讲的内容是对方感兴趣的,是对方能够听得下去,这样做出来的视频别人才可以看得下去,这就是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的追求。”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我们仨

原标题:《混知陈磊、吴姥姥等科普红人自曝流量密码,居然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