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言几又启示:咖啡和图书,书店怎么选?
原创 唐文森 出版人杂志
“书店与咖啡馆重合的这一部分功能,说是书店的咖啡馆化,或是咖啡馆在书店中活,都是成立的。是咖啡寻求扩张而看上书店,还是书店难做寻找出路引来咖啡,也不必硬分。可以确定的是,一是这种结合已经发生,二是书店作为主体也无疑义,是咖啡为书店增色,主客不会异位。反过来说,咖啡馆里摆两本书则既无意义,也令人熟视无睹。其三也就顺理浮现:图书的经营难度,要远高于咖啡。”
从“网红”与异化说起
被曝拖欠工资丑闻以来,知名网红书店言几又在全国各地陆续败退。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言几又在全国的约60家门店仅剩3家。
言几又书店先后对标诚品、茑屋,其愿景远远超出传统书店的零售业态,打造以消费场景为核心的复合模式,这些年在餐饮、空间服务、文创品、联名联动等板块上做出了不少尝试。2017年,言几又图书销售比例为40%。2019年,创始人但捷坦言:未来要降到20%,图书只起到一种连接作用。有分析认为,言几又“抛弃了图书这一核心品类”,失道寡助,资金链断裂后乏人援手,是其失败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言几又北京王府井中环店(现已闭店)
不免令人反思:实体书店网红化的征途,是否走得太快?图书“本分”以外的业态探索,哪一步是合适的,哪些太过超前了?本业与异化的界限是否存在?
网红之“红”,基础是“网”。网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独有现象,也是探讨新经济新零售绕不过的话题。事物的网红化必然包含标签化。标签化是一种有预谋的简化,而简单、明快、偏激正是流行的题中之义。所以,制造网红,意在普及和流行,视为撒网也无不可。
而网红店们意在收割,不在长线,对于短命之运也自然心里有数,自顾自的昙花易凋,迅速引流、迅速收割、迅速抽身,也许只求开过。
网红模式未免浮夸和泛化,但趋势已成普遍现实,也的确迎合了一众需求。餐厅、咖啡、杂货、礼品,各种店铺,甚至美术馆、展览馆、景区古迹都可以走网红路线。网红书店及其变体“最美书店”,也就这样流行起来。
网红书店蔓延,是变异,还是融合?商业的分析可以从很多层次展开,而从读者顾客的立场,最为直接、可触的就是其功能,也即“书店能带给我什么”“我在书店能做什么”。换言之,无论书店的外形表象如何变化、进化、异化,只需抓住功能的转变,就能认准本质,各取所需。
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
书店的功能超出图书,恰如百年前咖啡馆的功能超出咖啡,在实际运营中功能重心逐步发生偏移,久而久之,咖啡这一附加功能已融入主体,外部内容的内化,使得本体内涵永久改变,大众习以为常,“书店+”的加号便可以去掉。图书、咖啡、文创、活动等不同版块尚能分辨,却已难以分割。从经营盈利出发,分割已不现实、也没必要。
放眼宏观,店面形态只是一管之窥,其功能转型,折射出的是社会风貌的整体变迁,新气象新需求的盛行。“网红化”并非书店的第一次异化,而所谓异化也只是不同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主体的自然演化。商业体的演进规律,冥冥中与自然生物界有所相似。书店形态和经营方式的更迭,无非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普遍尝试之后得到普适的办法,是自然而无形的选择,也是很难退回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行业性变迁。
功能的视角:咖啡馆往事
熟知过去者,方能看见未来。先例来自欧美社会,尤其始自欧洲。当代西方国家的陌生人、附近人社交,很大比例发生在咖啡馆,比如广为熟悉的情景剧FRIENDS中的CENTRAL PARK。文化惯习由人发生和传播,追溯起来,咖啡馆的文化之盛、生命之源,还在英法。学者文人汇聚,将咖啡馆作为公共客厅,街边窗前河岸,木椅,阳伞,咖啡,烟卷。他们谈古论今,思想激荡,深入所有重要的文学政治经济哲学议题,启发了诸多哲思与主义。从这个意义来说,咖啡馆像是雅典城邦小广场的现代延伸。
比如萨特、波伏瓦等人就常在咖啡馆工作、写作,《存在主义咖啡馆》等书对这类现象有详实记录,且撷取作为书名标榜。欧美近代知识分子相关传记中,此类描写亦丰富多见。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旅居巴黎,著有《流动的盛宴》一书记录这段异国生活,而咖啡馆是文化生活的高频场景。咖啡馆文化,在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留下了一笔背景色。
刺鱼书店
我国在传统上少有这种功能场所,主要因为相关社交需求不大。咖啡馆历来有之,张恨水的民国背景小说就不乏相关场景描写,主要是比照传统茶馆来作为“谈事儿”勾兑应酬的落脚处,是中文“请您坐坐”的调性,从中可以嗅到人情与商机,但很难预设那种独属知识分子的日常化思想交流碰撞。过去的市井茶馆,承担了主要的社交场所功能,王笛先生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对此有深刻的阐发。当代城市社交主要集中于饭馆,承载于饭局,目标是特定的,另成一脉酒局文化。但这些方式和场景,总还是以娱乐、利益为指向,与文化性的知识生产活动可谓径庭。
城市中的酒吧(BAR,not CLUB,俗称“静吧”)也许具备类似功能,老友会面畅谈,陌生人相遇举杯,推心置腹,好不新鲜。然而这类店铺只在夜晚鲜活,按照国人习惯,不像正式会面的场合,占不得主流,更多作为“第二场”或散步散心性质。
除了约会沙龙的交流需求,为什么那些作家、学者不在学校或家中工作,而是选择街头的咖啡馆?这种相对喧闹的场所,到底提供了怎么样的功能和氛围?我想,独到价值在于一种体验。很多新生事物看起来大势所趋,铺天盖地,但似乎永远无法一统江湖。电子书代替不了纸质书的体验,电商平台代替不了实体店的体验,外卖无法替代堂食的体验,超市水果无法替代果园采摘的体验。咖啡馆或书店,所提供的就是基于实体场景才具备的亲身体历,就是体验。
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
咖啡馆开在中国的城市中,生存逻辑有别于西方。从文化活动的视角,呆在咖啡馆的人们,似更习惯于单独活动,譬如看书,架开电脑码字工作,有些摊开的明显是应试习题。一个个背影孤独,实现着个体的高效有序。陌生人交流是罕见的。聚会有之,但也取决于店内环境氛围和定位。这些,同样基于体验。
上述关于咖啡馆的浮沉之理,在有咖啡座或者配套咖啡馆(往往作为阅读区)的书店也尽适用。书店的公共空间价值,需要一个功能媒介和具象方式,咖啡馆本身具有这个属性,就自然被首选融入了。茶馆茶室理同,不过做得成功的案例很少,比如彼岸书店。
书店与咖啡馆重合的这一部分功能,说是书店的咖啡馆化,或是咖啡馆在书店中活,都是成立的。是咖啡寻求扩张而看上书店,还是书店难做寻找出路引来咖啡,也不必硬分。可以确定的是,一是这种结合已经实然发生,二是书店作为主体也无疑义,是咖啡来为书店增色,主客不会异位。反过来说,咖啡馆里摆两本书则既无意义,也令人熟视无睹。其三也就顺理浮现:图书的经营难度,要远高于咖啡。
关于咖啡,书店的态度与活法
实体书店业大势之衰,同时也是新生之机。显而易见的毛利低、杠杆沉、路子窄,其中反映讷、转型慢的就被湮浸,单个企业和书店的倒掉,早已举不胜举。不过历史告诉我们,行业不会真的死掉,只会转型。转身之间,有的形貌大变,不易辨认前身;也有的小刀碎步,勤修勤补,适应下来。
与补贴和引资相比,中小书店最可持续的活路,还是自主盈利。逃脱政策或资本依赖,要造血而不是注血。自主盈利的选项上,可打的牌不难数清。图书作为商品,已无法满足营收要求,文具、文创、餐饮应运推出。可见可触的商品之外,还可以卖服务,于是卖会员、管配书选书。书店的经营内容于是大为丰富。
SKP RENDEZ-VOUS书店
在诸多出路尝试中,迄今与传统书店业务结合最深、最广、最稳定的,成为异业板块中普及率最高的,就是以咖啡为核心的饮品服务。不能说餐饮,因为“餐”的供应对店方要求较高,与书天然不容,油烟就够受的,况且还有严格的经营资格审批及检查。所以就只有“饮”。咖啡这一具体服务,对应着场景的抽象需求。这个场景需求,从读者的挑剔而生,从书店服务能力强化而增长,最后在被证明盈利能力后,被确认。自此,咖啡服务,及其所包含的阅读场地、交流场景、经营格调,几乎成为当代国内现存书店的标配。
建投书局传记咖啡馆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显示,近十年开业的本地实体书店均十分重视咖啡经营,咖啡经营已成为新开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甚至必不可少的一环。据《好书店·好咖啡:上海45家书店的故事》(汪耀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7)梳理显示,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等,均已显现出咖啡作为书店复合型经营方式基础业态的潜在价值。
旧的立场上,可以看到功能偏移,或者说异化。站在新的立场,则是功能融合,乃至于说进化。相比原型咖啡馆的社交功能指向,在书店里,咖啡板块的意义更多在于其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生活,构成一个气质标识。通过这种转型,实体书店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近代以来咖啡馆文化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为创作者提供工作场景、为文人交流和文化活动提供空间。例如北京的码字人书店,起名就昭然可亲,其关于“文化现场”的立意,更令人神往巴黎的双叟、花神等知名咖啡馆。又如理想国咖啡馆,白天作为书店咖啡,晚间作为酒吧开放,日夜有如流动的盛宴,亦是可贵的致敬和实践。
书店受到咖啡馆的启迪,融入动态元素,场景中的交流增多了,也就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止增进了营收,更引入了生机。咖啡之进入书店,已经成为相当广泛而久经验证的尝试。从功能上讲,一家书店只要做了咖啡,就寓意着其主旨从图书的单一货品交易,转向了场景(包含空间成本、内容把控等)服务的多层次、多范畴经营,使作为公共场所的书店,产生了半公共的书房属性,这对读者意味着丰富的利用可能性。
咖啡以及其他“非书”业态,对店方始终是很大的考验。做好图书的实体经营,本就不容易。如何发掘和打造相关的场景、氛围?要做出什么样的主题?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在这些思考和探索中,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就对读者和书店两方面,双向打开。
END
出版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授权
原标题:《言几又启示:咖啡和图书,书店怎么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