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图时代,她仍选择成为一名杂志编辑

2022-08-21 18: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职 业 故 事 -

上个周末,沈培收到一位成都的读者的信息,对方收到杂志后举办了线下读书会,“我没想到读者们还这么热情,现场有一期杂志上赫然还有kindle阅读器的广告,结合近期kindle宣布明年将关停中国电子书业务的新闻,让人不胜唏嘘。”她意识到,杂志也是在用文字记录一个时代。

在读图时代入行做杂志编辑,似乎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沈培认为,她和同事们带着乌托邦杂志梦在大地之上漂流,做着平整土地、播下种子、浇灌营养的工作,等待抽穗杨花,长出饱满的果实。

01

思接天宇也要脚踏实地

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沈培机缘巧合到了上海,进入《生活月刊》成为一名编辑,杂志专注生活美学和生活哲学,希冀在讲述人间的真善美,回顾传统的诗礼乐中重新发现中国。杂志超出寻常的大开本同它的野心一样,慷慨且生机勃勃。

做着专业对口的工作,跟前沿、敏锐、有趣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打交道,这样的生活,沈培乐在其中,但仰望久了,沈培觉得这样的生活有点“悬浮”。

“关注人文与艺术固然也很重要,但总觉得缺了一点现实关照。”而前段时间,上海的疫情封控经历,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

“我住在浦西,是4月1日接到小区封闭管理的通知。当时,我们所有人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在家里度过一个漫长的春天,但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能够换一个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时光静默,脚步被困住,生活甚至是生存的问题把人逼到墙角时,饶是自诩神经大条的沈培也开始焦虑。作为一个标准的上班族,她没有囤粮的习惯,半个月后才找到门道加入社区的群聊,抓住了团购的稻草。

居家办公的日子,她觉得生活陷入了循环,睁眼就是在群里团购接龙,白天还要居家办公,到了晚上就焦虑地刷着各种负面新闻。如果选择焦虑,那外界就有大把的焦虑等着投喂,沈培不想这么做,她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沉下心看书、观察周遭的变化。

把仰望的头颅暂时低下,她看到了在这场疫情中姿态各异但都在顽强生活的人们。在社区跑腿的志愿者大白,是个关心元宇宙的科幻青年,打趣自己平时已经做好了末日来临的准备;家旁边的苏州河边,外卖小哥的帐篷挤挤挨挨,他们承担了物资运输沟通的职责,回不了家只能在外面凑合,傍晚难得空闲,小哥们三三两两坐在河边抽烟聊天,一层薄薄的金色阳光覆盖在上面。

在人类活动消退的地方,自然也开始延伸,即使囿于出租房的方寸之地,沈培还是敏锐地觉察到,春天来了——清亮的鸟鸣、枝头抽芽的嫩绿,甚至静默时能感受到小动物窸窸窣窣的响动。

无论人间岁月如何,春天还是如约到来。

猫也爱蹲在窗台发呆,像个思想家。“居家的时候读了很多书,17世纪英国旅行家有一本书,说的就是如何在房间内旅行漫游。”

当沈培跟猫一起在窗台向外张望时,她升腾起一种奇妙的连接感。在封控的日子,窗台成为了她跟这个世界发生现实联系的渠道,一切的观察、发现、感动都由此而来。抓住在空中滋滋作响的灵感火花,她赶紧给主编报了一个选题,征集当下窗外的景色,再配上一段文字,希望能用这个特辑给封控的憋屈生活投进一些氧气。

活动的反馈很不错,往期的采访对象、合作的摄影大咖纷纷拿起相机,定格窗外的景色,编辑部把这些作品制作成视频,放在杂志的公众号上。

居家的这段日子,沈培报选题的思路有了明显的转向,她更希望从周遭的现实世界出发,用文字的力量留存一些现实和反思。作为亲历者和书写者,这段经历给予她的滋养默默地渗透进血液中,思接天宇也不要忘了脚踏实地,只有当下才是充满力量的。

02

文字还有力量吗?

上海疫情逐渐消退后,大家的生产生活又忙碌起来。沈培回到工作岗位上,就遇到了杂志社搬家的大事。

“其他的倒没什么,但社内最多的就是往期杂志,新办公室的空间有限,根本放不下。”她本可以选择大手一挥,让清洁阿姨把这些杂志拉走当成废品卖钱,但是当她重新拿起一本一本沉甸甸的杂志时,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她入行时已然错过了纸媒的黄金时代,听社内前辈如数家珍地讲起当年走遍全中国做出非遗文化手记等等作品时,沈培又艳羡又感慨。看着这些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就要变成废纸,她心中的追问再一次响起,文字,真的有力量吗?

“无论如何,不应该让它们就此湮灭。”抱着这个想法,沈培打算把往期多余的杂志整理出来,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想法得到了主编的认可,她和同事一起,埋头理了一个星期,才分门别类,编号排序出所有富余的杂志。

接着,她又琢磨起这些旧杂志的归宿。“除了城市里的书店、咖啡厅,还有广阔的乡村大地。”沈培在过往的采访中认识了河南大南坡乡村书店的主理人,致力于在乡村推广音乐美育的音乐人,通过他们的帮助,她还联系到更多的乡村学校……沈培挑选适合的杂志和编辑部的参考用书,打包邮寄,期待文字的力量再一次打动心灵。

沈培也曾惴惴不安,这是一场纸书跨越中国的无声旅行,此去不知道会经历什么,是被弃如敝履拿去垫桌脚,还是遇到默契的读者当成宝贝,不得而知。

乡村小学的校长后来给沈培发回了收到杂志的照片,虽然不清楚孩子们是否能读懂,但是拿到书开始阅读就是一件好事的开端。

上个周末,沈培收到一位成都的读者的信息,对方收到杂志后举办了线下读书会,“我没想到读者们还这么热情,现场有一期杂志上赫然还有kindle阅读器的广告,结合近期kindle宣布明年将关停中国电子书业务的新闻,让人不胜唏嘘。”她意识到,杂志也是在用文字记录一个时代。

朋友在深圳参加的咖啡店速写活动中,发现了沈培他们的杂志,一问之下发现是咖啡店老板的喜好,惊喜地发了照片给沈培。

这些反馈和巧合让她觉得,这一路孤独但不乏同行者。2019年,沈培供职的杂志社一度陷入停刊的风波,但后来又坚强地存活下来,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不必说,在喧嚣中,坚持前行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尝试和探索的意义同样珍贵。

03

在明天会更好之前,先过好当下

“我毕业后先做了几年的品牌公关工作后才进入杂志社,公文强调规范,品牌稿讲究利益点,是完全不同的叙事逻辑和呈现方式。刚进入杂志社,我还不太适应杂志文章的写作手法,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找到门道。”

有一次,沈培去采访一个做福建南音的非遗艺术家,那是一种辅以、三弦、洞箫等乐器的传统音乐形式,据传源自汉代。按照过往的工作习惯,她把采访提纲及大纲的写作框架发了过去,但艺术家的回复却如同当头棒喝,“她反问我,为什么要来采访我,一个读者为什么要花时间来看这样一个人的经历?”

那一刻,沈培也在问自己,除了工作任务,她采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了纾解思想上的困局,她找到了一些研究南音的书和小说,重新搭建了自己的写作框架,如此沟通了几次后,采访对象终于认可了她。她也逐渐明白,采访别人时也会照见自己,如果对于采访人物、故事没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和探索,那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南音艺术家的那句话也被她记到如今:“当我们还没办法提出更好的命题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对一些事情没有追踪到足够深,所以没有走到柳暗花明。”轻与重,深与浅,这样的对立命题似乎始终在缠绕着她。

一直以来,沈培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而非一个有故事的人。接触的采访对象都是大咖,他们本身已经有一套逻辑自洽的观念,面对世界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敏锐和觉察,因此无需加入太多的个人想法,依样呈现就足够精彩。但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宽泛的艺术,艺术家借助画画、雕塑表达出来,而写作者则是借助文字,每一段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重建。

疫情无论对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都是一种洗牌,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必须不断和它较量和妥协,把生活继续下去,其中有爱,有汗水,也会有美丽的花开。在期待中,写作者依旧辛勤地在大地之上耕耘,期待它的果实茁壮成长。

注:文中的人名均为化名。

原标题:《读图时代,她仍选择成为一名杂志编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