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有道|葛亮:美食中的时代轮廓
“三餐惹味处,半部岭南史”“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这南来北往的可不吃到一块去了嘛”。
一部岭南饮食文化史赫然浮于眼前。
作家葛亮继《朱雀》、《北鸢》的“中国三部曲”第三部《燕食记》,以食文化作铺叙,带领我们走进岭南,走近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世态人情。
“以饮食作为切入点,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夙愿。”
沿着葛亮作家小说的创作轨迹,《朱雀》中早已出现了在饮食方面的表达。
一碗鸭血粉丝汤勾出了许廷迈对家乡的记忆,帮他捕捉出了他与家庭之间的一道痕系。
《北鸢》中昭如与其好友谈及当下时事时,也是从食物由表及里的谈论。
“食物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个极好的落点。”
作家谈到了我们的传统食物,豆腐。
它衍生出了豆腐乳、毛豆腐、臭豆腐,实际上这些都是食物自身的一种质变,代表着一种纷呈的饮食文化变体。
而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常与变”。
“那么,之所以落点到岭南,是因为我觉得岭南的饮食文化结构其实是非常好的关于历史、文化、民生,乃至于所谓的社会结构的容器,它里面可以装载非常多的东西。”
《燕食记》后记中提到《广东新语》:“天下所有食货,粤地几尽有之,粤地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也。”
从历史的脉络上来看,岭南文化本身就是非常包容的,是一种外向、自由的海洋文化,并始终以一种文化流转的姿态作为基底。
“南粤、南洋、中原等不同的人群都汇聚于此,他们对食物达成了某种共识。”
而拘囿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以及人们在饮食上达成的共识,共同汇聚了一个非常饱满,有着千丝万缕、相互交缠的近代史的轮廓。
也就是现在的《燕食记》。
作者谈及书中人物表示,荣师傅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历史在场的复现。他身上的那种沉淀与磨砺,无一不显现出时间线上的经历感,一代名厨所具备的传承。
而陈五举,他是一个明暗两条线交汇的人物,一方面担任着历史探访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与当下人交接。而传承与改良在他手中碰撞,实质上这就是一种稳中求变的过程。
记得书中有一幕对白:“对面是什么?深圳特区。”
一瞬间,将我们拉入历史之中,好像就身处在那个变革的时代。
“食物在情感层面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被复刻,就像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或密码一样,会被传递。一个人的记忆可以被食物定义,甚至于一段浩大的历史也可以被食物所定格。”
书中的食物也被赋予着个人记忆,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我的,只需要一瞬间,记忆开启的那一刻,历史缓缓浮现,与现实交汇。
常与变就在其中。
阅读|《燕食记》
本书作者葛亮,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
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燕食记》是其继《朱雀》、《北鸢》后“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
“从食物着手绘制整个时代的轮廓。”这是作者一直以来的思考,也是创作《燕食记》的初衷。
策划|李凯
撰文|李敏
编辑|波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