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造一艘中国古船,复原昨日的世界梦想|此刻夜读

2022-08-18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2004年5月的一个下午,许路和朋友们正在做福建海岸线调查,结果撞见了那艘“梦幻一般的大帆船”,三桅古式帆船“金华兴号”,“只见远处,一艘体型庞大的木帆船,挂着三面高大的白帆,在蓝天碧水之间纵横拖网,仿佛已经在那里游弋了几个世纪,等待我们的到来。”作为航海史学者的许路,遇到这个仍然在使用中的最后的古帆船活标本,似乎是两者冥冥之中互相的召唤。此后,许路把这艘船当作“考古和社会学调查的田野”,也跟随这艘船当过临时水手,经历航行中几次极度危险的生死时刻。

许路与“金华兴号” (摄影:黄剑)

许路是大海的儿子,童年时诏安老家的大帆船一闪而过,却永久地影响了他的生命。他想找到一艘老式木帆船,驾着它重新出海,环绕地球一周。寻觅、挖掘、研习、复原、建造、下水……一个人的梦变为一群人的。从决定要造一条船,到造出“太平公主号”,这条古中国的船,最终用了许路八年时间。2007年10月,“太平公主号”终于启航,许路却留在了岸上。他在《造舟记》一书中完整记录了这项古船复原壮举,从发起到主持,试航到失事,也抢救式整理了民间遗存的古老造船技艺。

今天夜读,跟随许路的足迹,一起造一艘古代的船,去往世界,去往梦一般的,“昨日的世界”。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中,涂涂和许路、乔阳商讨书稿画面

2月8日,开了一天的车,连过4个县境,黄昏时才到达位于671县道边的漳平五一林场。进入山区后,仿佛回到过去户外探险的熟悉场景,已经好几年没有这样进山的体验,只因重担在身不容分心。

黄昏,落日,山城,江边,一群寻桅人在铺设人行道的漳平市区中散步,时光倒流,五百年前寻桅的先辈不知曾经有过多少次这样的经历,五百年后又会不会还有后人重遇这样的黄昏呢?他们想告诉我们些什么,我们又能传递给他们多少?

前一晚赶完一篇福建古代造船技术概论的文稿,在这进山的前夜,正是拿出来向同行的造船工匠请教的好时机。康建国师傅是我们专门从福建传统造船地惠安小岞镇请来挑选桅木的,这一年刚满40岁的他应该是最后一代跟着师傅建造过传统木帆船的造船工匠,再年轻些的就不会使用全套的手工具了。康师傅有一双粗糙的手,骨节奇大,布满老茧和伤疤,就像是一副机械工具。

惠安小岞和晋江深沪,分别位于泉州外湾的东北海湾和西南海湾,历史上同属泉州府。小岞的漏尾与网艚,深沪的大排与牵缯,各为两地传统木帆船代表船型,造船法式大同小异,互为补充。我与康师傅相处甚笃,当晚请教的收益,得以比较系统地把先前对福建民间造船设计草图的了解连贯起来。传统的四母营、五线图、施工顺序顿时从纸面跃然眼前,不知道这叫顿悟还是渐悟,心中有一种明亮的感觉。同行的王杨学习和收获也不少,他一直在做四丈六尺赶缯船的3D绘图,这下可以知其然而绘制了。习武的北方人王杨憨厚少言,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东南卫视当黄剑的助手,在团队中被安排学习各种软件以绘制船图。

还有两个意外收获。康师傅解释了“一地师傅造一澳船”与“外埠师傅听从当地”的技术逻辑,并为我解开为什么福建造船经常可以看到惠安妇女锯大木的谜团。前者是因为船只形制和性能与作业环境密切关联,后者是女工的工钱最为便宜的缘故。

第二天早上,按照事先联系好的线路进山,因为黄剑在省林业厅有一些关系,五一林场专门派人派车协助我们。一路从省道、县道、村道、林耕道转成徒步和爬山。进入伐区,工人们正在作业,胸径十余厘米的杉木被裁成5米长左右,装进农用车,估计是拿去做建筑施工的辅材。这个林场最老的杉木,有将近四十年的树龄。领路的黄科长说,正在采伐的林区没有发现我们需要的大木,还要继续往深山里找。

桅杆是帆船的动力传送中心,在航行中要承受巨大的风压和反作用力,因此不仅要求结实强硬,还要有相当的柔韧度。康师傅说,再好的水泥电线杆也代替不了一根木头。我们最初的计划是找天然福杉做桅杆,因为天然木成长周期慢,木质化程度高,强度要超过人工林。但要找到符合古籍中赶缯战船大桅“围大四尺五寸”的选料要求,亦即胸径40厘米,而长度和尾径也刚好符合经陈芳财师傅解读的15米与0.20米的平直福建杉,在整个偌大的林场中即便是人工杉也不容易找到。

时近中午,我们穿越两个林区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大树,林场的黄科长自己都有点信心不足了,建议我们说是不是转去闽北武夷山区找找,可是武夷山路途遥远,把15米的原木运到闽南海滨,太费周折。走过林区的第四座木桥时,传来康师傅的喊叫声:“这棵!”这大概是这片人工密林里最粗大的一棵,笔直,离地2.5米处含树皮的胸径有46厘米,15米长,尾径估计不小于0.20米,黄科长说这棵是1969年种的杉树。我们在现场当即就砍伐、倒树、下山的方式进行预评估,桅木用材在采伐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不可有内伤,而这棵大树要从山里扛到半挂车可到达的车道,起码得有十几人费上一整天的工夫。原木本身由黄剑设法请林场友情提供,但工费、吊装和运费的预算也是不小的一笔费用。

用GPS记录下目标桅木的位置,寻桅任务初步完成,但我总觉得还应该有更理想的桅材。继续寻找的路上,黄剑在小道边上发现一株高大的刺桫椤,领路的林场工人说场内还有许多株,看来这里的生境保持得不错,桫椤是古老的蕨类植物,很难适应变化太快的生态环境。林场工人继续带我们往深处走,来到他印象里最大最直的一棵杉树前。康师傅绕着这棵大树走了两转,说:“可惜可惜,这棵树身上的节疤太多了。”节疤是树木生长过程中的天然缺陷导致的木纤维转向或断裂,会很大程度影响木材构件的顺纹抗拉强度。

午后离开漳平,逐次跨越8个县的地盘,行程300多千米,傍晚把康师傅送回小岞镇,再转道直走深沪镇,东南卫视给报销房费,这次我们入住深沪镇一间僻静的酒店。

次日一早饱食一顿自助早餐,退了客房,来到造船工地时,陈师傅和工人们已经上工了。

与上次所见大不相同的是,十七道隔舱板的底梁,还有最后面的一道尾禁,已经架设在龙骨之上,船底两侧的水底板也都已钉到了第六路,整个船体已成型大半。唯略感遗憾的是,船艏第二至四道隔舱板以及自船舯第十道隔舱板之后,一共十一对高出甲板线的肋骨,这在外人看起来很有张力和气势的结构,是会遭到严谨的技术史学者乃至我自己的非议的,因为一般认为这种可能受了西方造船工艺影响的结构,在明代万历年之后才有史料记载在福建采用。更早期的船,类似肋骨的隔舱板扶强只有在船壳几近完工时才会装上,而且高度一般都只到甲板下缘,甲板以上的极,亦即一种L形的舷墙扶强,则选用自然弯曲的樟木树杈或树根,这便是中国传统帆船最迷人的特色之一。

尽管先前看到模型时,我已经知道了“太平公主号”会是这样,但我当场还是被很大的遗憾困住了,我们实在无力做到完美,因为各方面的资源非常有限。留存下来最早的赶缯船古籍图文资料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的记录,里面记载的作为船体横向结构的侧梁,亦即民间工匠俗称的肋骨,是有可能受到明末时期西式造船工艺的影响。

有关中国海洋木帆船的建造工序,史籍中的相关描述极少,造成今人产生“船壳法”和“结构法”的诸多疑问与争议,其实建造工序取决于船体结构,中国帆船最独特的横向舱壁式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用近似“船壳法”的工序建造。

我还是向陈师傅述说了我的遗憾和无奈。师傅开导我,造船工艺本就不断在吸收和进步,先前是由于连草图都没有而只能采用“四母营法”,即先安隔舱板,再依次固定,然后才逐一将扶强加工好并钉上去,就像现在造小木船的方法。采用了模型和草图放样之后,部件加工时尺寸可以更准确,这样的工序调整省料又省工。

陈师傅采用的工艺和工序,是明代万历之后才见诸记载的横向舱壁“肋骨法”,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的“船壳法”糅杂进了西式的“结构法”,确实是符合赶缯船的史料记载的,只是我有更高的期待,我期待用更加古老的法式,也就是先安隔舱板,上之后才钉扶强,但显然这次没有机会了。

只能作罢。

第一次踏进未完工的船舱,杉木的清新与樟木的芬芳沁入耳鼻,满目是崭新的木纹,感觉自然而舒适,我招呼各自在一旁忙碌的黄剑和王杨,一同端坐在还只有三面壁的官厅,留下了一张合影。

灰工已进场,尾营与底梁之间的接缝已经捻了灰。接下去的工序,应该是上,安装头八字、笨抽,铺设甲板,安装斗盖,钉翻身,安装甲板面横向结构,钉耍水……只是赶缯战船模型后期制作的时间让位给“太平公主号”了,陈师傅无暇分身,这会儿正与另一位老师傅协助两位惠安妇女拉大锯开木料。

有关木材干燥度是否影响质量、是否需要推迟工期的问题,陈师傅说目前整体进度还在计划中,但是否推迟要根据春节期间的雨量再定,还有一个影响因素,桅木从采伐到安装的间隔,最好也是要两个月以上,这是陈师傅对新采伐木料自然干燥时间的最短时限。

我当日开始对建造中的“太平公主号”进行测绘,水底板厚度5厘米,船身板厚度6.5厘米,现代俗称肋骨的船极厚度9.5厘米,底梁厚度9厘米,龙骨宽度21.5厘米,阿班营隔舱板厚度15厘米。在车站等待班车回厦门的空当,我想了下又返回到不远处的造船工地,替下老师傅拉了将近一小时的大锯,好累的活儿!

午后的鞭炮声频频响起,问过工人得知恰逢农历二十三,系深沪本地送神的世俗日子。这天下午,传统闽南人家会在自家门口搭好桌子,摆上糕饼水果,燃起香,再烧纸金,祭拜灶君,把百神送回天上,向“天公”玉皇大帝述职。过年到正月初四,复请灶君和百神回位,称为接神。我在陈师傅家品尝了喷香的煎卷美食,连同昨夜偶然瞄到当地报章拾得的深沪行船歌谣线索,为这趟深沪之行两项意外收获。

2月14日,我选择与儿子还有伙伴们在深沪镇度过。我是前一天中午临时决定拉上儿子先出发上福州的,那里有他一看就会喜欢的乐高拼装帆船玩具。上午走在榕城市区的几条支路上,发现路旁满是粗壮的樟树,密密的细叶闪耀着嫩绿,很是可人,看来福州的木材市场一定不缺樟木,造下一艘船也就有底了。

其间厦门媒体朋友刘丽英的采访也完成了。采访陈芳财师傅的线索和基调是我提供的,主题为老工匠与当地传统造船术,任何与我们造船及航行计划相关的提法全在禁涉之列。刘丽英去深沪镇看过造船现场,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那些寻船的男子汉,那条古老的木帆船》,但因“太平公主号”计划尚未公开,文稿不能发表,只能发布在她自己的博客上。

试航的“太平公主号”

傍晚到达深沪镇,途中黄剑儿子和我儿子被大人们带去看横跨海湾的宋代洛阳桥,小朋友开心地在光滑的巨型条石桥面上奔跑,丝毫没有领会这是在让他们感受宋朝制造。

晚上登门去看望陈师傅。师傅这几天的心情不太好,今晚更是有些激动。因为前些日子运送木料的农用车在卸车的最后一刻,把一棵准备用来做 的杂木颠折了,寻找新的木料花了师傅五天,把大料锯开又花了六天,导致木作师傅停工了三天,生出不少额外的费用。傍晚小工在收拾工具时,又把用于固定大 的拴给卸了,眼看着刚刚弯曲成型的大 噼里啪啦地松开了,陈师傅赶紧招呼工人们重新上栓固定,匆忙中把自己的手指头给挫伤了。结果,材在一处有树节的地方开裂了。陈师傅说,这是少数几处因为采用外力定型导致的木料横行裂开,经过修补之后并不影响强度,以前他造的船在安船身板时断裂得更厉害,但我看过去还是觉得难看。

我看到陈师傅右手食指缠了一大圈纱布,看起来伤口不浅。

这天晚上,呼啸的北风十分寒冷,感觉从外到里的寒冷。我和王杨来到漆黑的造船工地,打开夏利车的大灯,在短暂的明亮中,各自抱了根支撑船体的柱子咧嘴自嘲,度过了一年中的情人节之夜。

选自

《造舟记》

许路 / 著

乐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年7月版

原标题:《造一艘中国古船,复原昨日的世界梦想|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