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博:做新时代科技医疗创新的践行者

2022-08-17 1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实在此之前,这一理念就已促使部分高校做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挑选出一部分科技创新型“苗子”,对其施行“动手创新培养为主,课堂学业考核为辅”的培养策略。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双创”人才的培养策略,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王博一步步从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如今已是北京精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从单纯以学术目标为导向,到关注医工结合问题,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努力探索科研成果落地切实服务社会之策,一路走来,王博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家国事业紧密相连,激荡知识与技术的力量,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蓄力。

▲王博

风好正是扬帆时

王博本科学习阶段,“双创”理念掀起学术变革之风。大一下学期,他就开始沿着“创新创业”的道路深入发展。

“引导青年学生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突破点”是“双创”比赛创办的初衷。在这一核心方针的引导下,王博自然而然地将视线转向了基础民生问题,他回忆:“最初我们研发了一个智慧社区平台和一整套智能穿戴医疗设备。”

不过比起这些,评审老师们显然更希望年轻一代学者能够钻得更深、看得更远,而非广而不精,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在诸位老师的引导下,王博一行再次来到医院调研,恰巧遇到影像科的医生正在重建肝移植模型,但这一过程需要消耗3个小时左右。王博由此产生了一种念头:“医工结合不应该只站在学术与算法指标的角度,而应该关注实际临床问题,以及如何落地。”

建模从人工到自动智能,游离位置角度深度判断从经验到可控化导航,决策从主观到客观有迹可循、有量可依,这些不都能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推动精准医学范式升级创新吗?

王博心中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站在唯技术高度论的角度来评判医工结合问题,而应该关注其中的临床问题导向。”不久,将所见落于实际,王博和他的团队研制出了更具实用性的成果,并相继赢得了“挑战杯”国家一等奖和“互联网+”创业大赛国家金奖。

对王博而言,这不仅是一项荣誉,也是他走上创业道路的契机——引发关注并收到合作邀请时,王博和他的同伴们才意识到:“原来这些成果真的可以为社会所用。”

彼时是2017年9月,恰是王博以十佳优秀毕业生的身份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不久,他便师从中国工程院尤政院士,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习。

早在大二上学期,王博就获得了保研直博的资格,开始寻找合适的学校和研究方向,其在校期间令人惊艳的表现获得了尤政院士的赞赏。王博加入团队后,导师尤政就今后研究方向问题与其进行了探讨,有一句话,王博始终记忆深刻:“所谓新学科,都是基于已有的学科体系相互交融。不同学科之间最终结合的点,就是新学科。”

当王博提出想继续从事医工结合的相关研究时,尤政院士不仅鼓励王博积极探索新方向,而且找到了临床外科专家董家鸿院士担任王博的副导师,师徒三人共同探索与挑战创新型“医工结合”背景下以切实推动人民生命健康应用转化为导向的博士培养机制。

就在王博为创业事宜犹豫不决时,导师尤政提出:“你做的方向是该朝着应用转化下去,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要走出去,不要局限在学校里。”

于是2018年7月,王博与合作者一起创办了北京精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深度学习、计算图形学等技术为临床外科提供领先的数字精准解决方案。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目前王博的公司已走过4轮融资,是一家成熟的数字医疗企业。

“以肝胆科的模型重建为例,面向肝移植的需求,我们可以做到用1~2分钟完成此前医生3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说起当前的成果,王博不禁想起了创业初期,他们尝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时的困难。

“在创业过程中,最难走的一段路就是搭建真实环境的实验条件。”王博说,此前做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环境下,使用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局限性,难以考虑现实环境,往往换一个地区或者换一台机器,原本的成果实用性就要大打折扣。因而从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导师就常常教导王博:“要做普惠性、普适性的东西,首先你一定要真正解决面向各种场景的泛化问题。”这样一来,地域人群的差异、设备型号的不同、经纬位置对器械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王博等人从未间断过数据收集工作,到如今已有近200万例脱敏病人数据,能够为绝大多数地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帮助他们提高诊断效率。

随着团队的努力,王博等人在肝胆外科领域的辅助诊断工作取得了良好收益,进而公司研发成果也已能够支持多个临床科室应用。然而当一切都呈现欣欣向荣之态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

2020年2月—4月,北京市教委抗击新冠紧急专项研究启动。基于此前的积累,王博对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发工作十分有把握,于是他立下了“只要能解决数据问题,就能在10天内研发出系统”的军令状。

此时正逢春节假期,王博及其团队成员怀着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家国情怀,纷纷冒着感染疫情的风险,离开家人回到工作岗位,进行14天自我隔离的同时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2月2日立项,2月6日收到第一批数据,2月9日与医生们一同完成1614类数据的标注工作,2月11日训练出人工智能算法并将整个系统与各地医院联系互通,将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数据辐射至全国。

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出色完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急任务后,王博被评为2020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2020年度清华大学抗击新冠先进个人”称号。

除了荣誉之外,王博与其团队的实力也为国内同行所认可,并因此相继拿下了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计划项目和北京市科委“AI+健康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他们计划针对新冠肺炎快速全定量的AI辅助诊断分析,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效率和水平,助力患者的临床分型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针对临床外科增强CT影像数据为基础研发集全自动脏器三维重建、功能性脏器分段与体积计算、手术规划辅助为一体的AI临床外科手术规划系统,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费用的同时,提高医生效率。

“在与疫情类似的各种紧急情况下,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经过前期的积淀,看到这一点的同时,王博也深刻意识到,真正的医工结合,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体系,不是简单的医学与技术的融合,从研发到真正帮助到患者,离不开许许多多看似“不相干”的学科知识。

他说:“技术存在的价值不是实现昂贵的高端医疗产业,而是面向社会大众,实现普适化与普惠化,确保资源的纵向流动,这才是推动落实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机制的核心。”

作为新时代建设的主力军、新时代科技医疗创新的践行者,在探索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道路的过程中,王博及其团队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力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