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停下来,思考自我、社会与世界的现状

2022-08-17 2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译文坐标系列

快速工作,快速通勤,快速用餐,快速入眠,快速看完一个短视频,随后快速遗忘它。

生活在“快速时代”,我们总有一刻会停下来,思考自我、社会与世界的现状。

向“深渊”凝视的勇气与反思自身存在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之一。

虽然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如电光石火,旋即被新的信息流淹没,但我们相信,在争夺注意力与思考力的战场上战胜碎片化信息流,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足矣。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尝试做一套“观点足够厚重扎实,形态不失轻盈精致”的丛书——“译文坐标”。

今天,与大家分享“译文坐标”丛书编辑薛倩的编后记——

写在“译文坐标”出版之际

文 | 薛倩

近些年来,纸书会不会被电子阅读所取代这个话题经常被人提起。这个问题从更深的角度来说,就是以纸书为载体支撑起的深阅读能力是否会退化,人类的精神需求空间会不会萎缩,变成一种只能处理表层信息的简单生物?

一半来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乐观的。毕竟,我们拥有的可能是全世界最爱读厚书的读者群,这一坚实的核心群体支撑起严肃文学和人文社科读物的市场,也让我们这些做书的人有了信心。

但另一半来说,两极分化的市场也不由让人感到忧心,我们是否要放弃另一端的广大读者,将他们拱手让给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乃至各种转瞬即逝的短视频?

在今天,哪怕想写稍微有一点深度的公号文,也会不断被警告说,读者没有耐心,不要写得太长、太难,要短平快,要有明确的信息点和鲜明的观点,不要有思辨的过程……在大数据面前我们很难质疑这些法则,但依然会忍不住怀疑,大众读者的水平真的就这么差吗?这样迎合阅读的“巨婴”化真的好吗?

我相信读者并没有那么浅薄。即使困在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中,每个人也总会有那么一刻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状态,我为什么会这样生活,社会为什么是这样运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怎样才能找到把握住生存的确定感……这种浅层信息流所无法满足的焦虑和茫然,就是对深度的需求。而这种向深度凝视的能力,正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质之一。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一刻是转瞬即逝的,立刻又会被手机端五光十色的资讯所淹没。但要战胜碎片化的信息流,我们想赌的就是这样转瞬即逝的机会。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尝试做这样一套小丛书,试图在阅读光谱的两极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一方面,口袋本这样相对短小的篇幅在阅读上不至于有太大压力,而且携带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成为手机阅读的替代品;另一方面,我不相信我们的读者胃口就那么虚弱,连“稍微硬一点”的内容都无法消化。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对深度的需求。穿透表面的凝视,能让我们在这个纷乱的时代看清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把这套丛书取名为“坐标”,也是出于这样的出发点。认识世界,也是认识自我。对于个体如此,对于社会也是如此。只有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知,才能更好的反观自我,明确自身的位置——不仅是地理坐标,也是学科领域坐标、社会进程坐标、人生坐标。方向明确、目标明确,才能在无限延伸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少走弯路,避开陷阱,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作为一套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的丛书,“译文坐标”关注的是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出发,到社会、文化、思想市场中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邀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研究者执笔,以更具穿透力的视角、更平实的语言,与对共同问题感兴趣的读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展开对话与探讨。

秉承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介国外文化的使命,本丛书将视野扩展到全球,展现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各类挑战以及对其的反思、解决之道,为今后国内社会发展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提供镜鉴,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展现,为读者绘制一幅生动的全球观测版图。

第一批书目我们选取的是四本日本的作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同属东亚国家的日本社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我们出现趋同的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本《买房让日本人幸福了吗?》是有三十年从业经验的房地产咨询专家榊淳司对购买楼房对日本人长期生活影响的解析,从楼市泡沫、远郊楼盘的长期折价、建筑物的老朽化带来的问题,到业委会失灵、物业占用运营利润、高层建筑给老幼群体带来的安全隐患等。尤为难得的是,这里作者是完全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出发提供专业建议,帮助住户从自己实际需求出发,避开开发商和销售人员的坑,无论是已经置业或者尚未置业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第二本《医疗再生》的作者是世界知名的血管外科医生大木隆生。书中他回顾了自己孤身赴美,从无薪实习医生到年薪过亿的专科首席,又放弃高薪职位回国重振母校医院的历程,并从自身经验出发对日美两国医疗制度的利弊进行比较,从包括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内的诸多方面进行讨论,探讨“医疗崩溃”后的再生之道。作为普通读者,除了让我们重新思考医患关系等日常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之外,让我尤为感动的是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专业技术的热爱和对医学使命理想主义的坚守,恍然是《白色巨塔》中两位主人公闪光面的结合,也让整部作品从头到尾洋溢着一种热血的气氛,非常推荐阅读。

第三本《“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针对的是“学文到底有什么用”这个也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者是社会学家、东京大学的前副校长吉见俊哉。他从日本文部科学省将在国立大学“废除文科学部”的传闻出发,追溯了日本社会长期存在的重理轻文的功利传统,也重新审视了人文教育的价值。其中不少观点很有意思,比如作者认为人文教育承担的是方向性探索的使命,而理科提供的是技术手段,当方向错误的时候越有效的手段会让整个社会错得越深;又如人一生中可以在18岁、35岁、60岁“三次入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有不同的目的,也会给人生带来不同的帮助,这些信息无论是对刚进校的大学生或者工作之后想要考研的职场人都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第四本《吸血企业》是一本站在劳动者立场考察企业用工问题的作品,从尊重个体生存尊严的角度出发,对以盈利为最高目的的企业经营伦理进行了彻底颠覆。

作者今野晴贵在大学期间就组织了为劳动者提供服务的NPO,他所发明的“吸血企业”一词成为日本年度热词,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所谓“吸血企业” 指那些钻法律漏洞、通过大量雇佣以及大量辞退、超时加班、低薪压榨、非正式雇佣等手段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黑心企业。其对社会的恶劣影响深远,不仅摧残了大量本来可以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宝贵人才,破坏了雇佣双方的信任关系和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将成本转嫁给社会,导致整体经济遭到破坏。而要遏制这一现象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书也可以看作从实用角度出发,教你识别和应对职场PUA的“防坑”手册。

在第一批书目之外,本丛书还有斋藤幸平《人类世的“资本论”》、菲尔·琼斯的《后工作时代》、理查德·桑内特的《没有面目的人》等后续作品,将在明年陆续推出。

这套丛书设计上借鉴了日本新书文库的定位。近几年,通过不少出版机构的尝试,文库本这一来自日本的小开本装帧形态的产品已经为国内读者所熟知。但与文库本并称的新书文库的形态却少有人尝试。

与普及经典作品的文库本不同,新书文库更多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主题,由专家面向非专业读者解读相关的问题,因此也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接触到新话题或者感兴趣的新闻,就立刻找相关的新书解惑,已经成为许多日本读者的阅读习惯。

日本电车里读书的人

在上下班路上捧着小巧的新书阅读,也是日本地铁上极为常见的风景。相较而言,国内的文库本还集中在公版名著领域,对面向现实社会问题的新书关注不多。而另一些尝试新书引进的机构,也往往因为新书特殊的篇幅(通常字数不到10万)而受限,不得不通过精装本或者放疏排版来适应国内主流的开本形态,但这样往往就失去了新书作为口袋本知识普及读物的意义。

因此,在图书装帧设计上,我们特地选择了接近于日本新书文库的思路。我们没有照搬新书文库的开本,而是选择了接近于小32开这种方便读者携带,在印制上又不会造成大太压力的尺寸。我们保留了新书的长型开本以及平装加护封的形态,同时也考虑到读者随身携带容易造成磨损的问题,特地用加厚克重并覆膜的铜版纸做护封来尽量减少磨损折旧。

我们希望它足够精致,但又不会造成任何压力,你可以在上下班路上随时轻松地掏出它阅读几页,以替代手机屏幕造成的视觉刺激。

在此特别要感谢我们年轻的美编同事张擎天,从版式设计到封面定稿来回磨了好几轮,最终做出了这个令我很满意的结果。也非常感谢出版科同事丁炜给我们提供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此外还有在校对、印制环节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一本书的问世集结的是许多人的心血,而它是否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最终给出的评价还是每一位拿到书的读者朋友。

固然,面对数字化的大潮,试图重新用纸书这样的形式将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电子阅读的读者重新拉回纸书,多少也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任性。

但有时候,“滞后”的力量是必要的,就像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所述,需要在一个剧烈变化的过渡期保护一些脆弱而珍贵的价值挺过最初的动荡,直到它们生长出新的力量以适应新时代。

在这里,我们想要守护住的就是读者的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潜力。在此,我们邀请以指尖点开这篇文章的你一起接受这个挑战。

最后,为了配合本丛书首发,我们特地制作了一批限量版书衣回馈读者。布书衣是日本文库本、新书的常见搭档,可以用于替代护封保护书体,方便携带,同时又能保护阅读隐私。

原标题:《我们做了一个新书系“译文坐标”,给爱思考的你 | 编辑的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