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都是“阿夫甲”——探寻剑川县桑岭村民族团结进步密码

2022-08-17 10: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进入桑岭村,先要经过一条古木参天的小道,“桑岭古木”是著名的“剑阳八景”之一。清人何基盛曾有诗《桑岭古木》云:“烟雨增蔽芾,风雨助婆娑;岂是人间物,移根自大罗。”

桑岭村是剑川县千年古村之一,村子依山傍水,古树掩映,风景秀丽。村民以白族、回族、汉族为主,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也在此和谐共居。2021年末,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

在桑岭村,各民族之间有“搭老友”的传统,男性之间叫“阿夫甲”,女性之间叫“阿代之”,这种关系比“结拜”的关系要深一些。一旦确立关系,双方要称呼对方父母为“夫甲爹”“夫甲妈”或“代爹”“代妈”。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要来往,互相送礼,互相慰问,农忙季节也会互相帮忙。

“有了‘阿夫甲’的关系,没有血缘,但胜似亲人。”《古村桑岭》一书的作者,白族村民杨新旗告诉记者,他的“阿夫甲”是回族村民马元夫。杨新旗说:“我两人同岁,从穿开裆裤时候到现在,同吃、同睡、同玩耍,一起携手长大,互帮互助,亲如兄弟。”

这样的例子,在桑岭村里比比皆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对这个在当地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的生动写照。

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桑岭村形成了延续几百年的“议事”制度,即凡是涉及各族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就由各族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一起,像协调家庭关系一样协调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桑岭村源远流长。

新时代,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深入推进,这个传统升华为“党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当地把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以村委会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村委会服务工作站为依托,挂钩单位和村委会各组织共同参与的互联、互补、互动机制,将党组织有效嵌入社会基层组织,实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与村委会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桑岭村各族群众互相离不开,各族房屋住宅插花分布,田地林果相连交错,生产、生活朝夕相处,民族风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村民同说一种话,共护一片林,同饮一潭水,共圆一个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世间松竹梅岁寒三友,桑岭回汉白温暖一家。”这是当地退休教师马正清有感而书的一副对联,成为了桑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生动写照。(云报全媒体采访组 龙兴刚 李正雄 张田睿 崔永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