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Z博士的脑洞|抢人才:有建章立制的深刻规划才能吸引人才
2017年底以来,全国掀起一阵“人才争夺”的“龙卷风”。
中国从来重视人才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才,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对人才的重视是全方位的。从幼年和家庭开始,就有“孟母三迁”的恳切望子成才之心,也有“岳母刺字”的谆谆一定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教导;对于个人而言,更是有各种“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的激励,孟子也给出千古传唱的鸡血+鸡汤“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后就会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于用人,刘备“三顾茅庐”,终能三分天下中露脸。君可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终使得“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此外,我国的科举制度也可谓是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模范,通过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等原则,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社会范围中开辟了入仕途径,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思想家等。
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方针政策培养和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祖国建设,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广泛的人才支持。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人才思想,我国以更大力度实施人才战略,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
在此大背景下,20多个城市和地区吹响了“打造人才高地”的集结号,“凭毕业证落户”“租房就可落户”“先就业再落户”“发放购房补贴”等政策频出。
人口红利退去,人才红利才是新时代的核心资源。
人才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几何?
美国是个最好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1933年从欧洲前往美国,当时法国科学家朗之万感叹道:“这是一件大事。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当代物理学之父迁到了美国,现在美国成为世界物理学的中心了。”所言不虚。
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名人实际上都是移民,遍布各个领域和各个年龄层。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是匈牙利人,经常在全球“搞事”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是匈牙利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来自捷克,Google的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出自战斗民族,正红极一时的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出生在南非。
二战前,美国科技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美国高校的培养。二战爆发后,美国的人才供给链被切断。一方面,隆隆炮火使大西洋上持续百年的移民潮跌至谷底。另一方面,战时美军人数的暴涨消耗了高校生源。美国出现了“人才赤字”概念。接下来的冷战使“人才赤字”问题趋于常态化。但这直接催生了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52年移民法》设立了吸引人才的双轨制。到60年代中期,美国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首次科技移民潮。
移民对美国创新与经济的重要性大幅增加。从1901年到1959年,美国只有25名移民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此后,移民为美国贡献了超过70名诺贝尔奖得主。1980年前,美国由风险资本投资的上市公司只有8家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的,在同期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只有7%。但在最近十年间,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知名例子包括谷歌、亿贝与特斯拉汽车公司等。
通过一系列措施,美国确立了一整套人才吸引机制,奠定了20世纪后期人才吸引政策的基础,也为美国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他国家的崛起也和人才息息相关
二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进入高速增长期,主要靠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
在战后经济受到重创、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日本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免费为其提供餐点和教科书,每年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作为教育经费。50年代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工科毕业生的短缺已经影响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1961年日本开始设立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涵盖各工业领域。鉴于此,其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急速增加,从1955年的28.7%提高到1973年42.5%,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基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而调整人才结构,日本的人才政策也随着自己经济发展不断改正。当日本经济陷入增长停滞,而出生率持续低迷,日本政府主导实施的引才计划明显多于其他国家,其移民政策也逐渐开放。
新加坡小国寡民,自然资源奇缺,人才为新加坡的腾飞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新加坡的经验,首先是政府强力主导,坚持人才为本的兴国理念,采取开放式的人才选拔和独特的人才管理制度;其次是“舍得花钱”。从1960年到1985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2.9倍,而同期的教育投资增加了15.7倍;并且注重国情,实行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双轨制分流教育,保证了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政府也倡导市场竞争,甚至与私人机构竞争优秀人才,并且破格录用及提升,比如王鼎昌1967年从英国学成归国,1972年便提升成交通部长。
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开始投资创建“科学人才库”,吸引并接纳海归人才。并不断用各种方式促进海外印度裔人才的回流与环流。
新世纪之争就是人才之争
进入新世纪,也进入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
美国一直贯彻人才资本是经济增长核心要素的理念,把人才战略的重点放在培养和争夺创新型高科技人才上,将“造就21世纪最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作为人才战略的主要目标,制定并实施了“军民共举”的高科技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为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新竞争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资源储备。
日本1995年就确立了“科技立国”战略。2013年,日本开始计划建设“国家战略特区”,吸引和留住海外人才,并计划实行留学生毕业包分配政策。此外,日本也一直反思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希望进行改革,加强人才的流动性和竞争性。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发达国家都打开国门,放宽对高级人才及其家属永久性居留权许可证条件,争夺世界高科技人才为本国服务。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也不甘落后。
各国都在形成政界、商界、学术界三位一体的人才互动机制。德国人才管理部门建立了信息丰富的人才信息系统,尤其是高级人才信息系统;阿根廷改革体制,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究人员在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可自由选择;英国建立了技术战略委员会,将企业界、学术界和英国创新体系中的其他各界主要元素联合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人才战略除了行政手段,还要立法规范。
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规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论国籍、资历和年龄,只要具有美国需要的一技之长都可优先入籍;俄罗斯也通过法规,对完善科技领域干部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物质待遇和社会保障,防止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尖端技术人才流失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措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当风起云涌的人才“大战”硝烟四起。首先,争夺人才的各地方政府,是否明确“人才”究竟是什么?
过去,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常常给人以固有身份,如“干部”“工人”等,因此,这种思路或给了我们一些桎梏。从当前的人才引进导向看,大家青睐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等。
其实,人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所谓“人才”有层次。高科技人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等,当然是人才,但是,从产业发展层面看,每个层级都有其“人才”。基础研究或者需要研究功力深厚的学者,工厂实务也需要高等技术工人。只要经济发展中不能缺少这道流程,此流程中就有脱颖而出的人才,而且被强烈的需要着。
所谓“人才”有针对。每个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背景、现状、比较优势都不尽相同,未来发展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是向着国际金融中心进发,有的准备成为中国“硅谷”,有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需要的人才侧重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所谓“人才”有变化。当前,互联网、AI让大家意识到技术的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技术人才炙手可热。同时,经济增长、消费升级,让我们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人才也供不应求。比如“保姆”,也需要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人才”。
人才说到底是一种社会需求,一个领域被需要,而这个人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水平,工作的效率越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越大,被需求越强烈,就具有了稀缺性。
即使对照历史和国际经验,也能够看到,许多国家都是参照自己当前的发展阶段、下一步的发展方略来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的。人才战略的大思路趋同,但细节却应时而动,以便人才结构时刻能够与经济结构需求相适应。
人才政策需要系统性建设和法律保障
有人说,别说保姆了,我们说的人才,就是高层次人才。好,那就说高层次人才。
吸引人才,是要留住人才,核心是使用人才。那么,人才需要什么?
高层次人才需要好条件。这仿佛是一个共识。但是,过往政策所给予的条件也是相当不错的,政府也是相当给力的。但结果未必都皆大欢喜。“人才”留不住,人才很不忿,用人单位很不忿,行政机构也很不忿。
这还是因为人才评估、选择、支持和流动的系统性机制并没有真正建成。
从选拔机制上看,什么人是人才?最终需要市场检验。行政过于大包大揽,不一定能够有效评估谁是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且还会形成资源过度倾斜不公,人才只愿意靠近行政而不愿意靠近市场,得到资源的无心努力,得不到资源的无法努力。结果一定是,名义上的人才政策投入不小,但最终能够起到的作用和满意程度很小,大量人才或潜在人才外流。
从人才应用机制上看,没有较为完善的法规支撑,人才为太多不确定因素所困,无法进行较为长期的事业规划,难以出成果,甚至惧怕出成果。当前,关于产学研一体的精神、政策已经很多,但法规保障却完全没有跟上。这些年,像褚健、付林的例子并不罕见,因科研成果成功运用而一飞冲天又身陷囹圄,在兜兜转转中说不清道不明的领了罪与罚。法规的漏洞,因了行政的热情促进反而变成更大的“坑”,最后都要让个人承担。让人才却步。
人才需要物质,更需要机会。对于人才而言,要有产、学、研、市场良好的流通机制,人才、资本、知识、机会能够充分接触、有效沟通,从而互相选择,达到市场要素的最优配置。对于人才而言,最有吸引力的,是政策,更是生态,必须要有好的人才环境,让物质和机会能够良性转化、互相促进。
加强人才建设,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流动、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并及时将实践证明正确、成熟的人才政策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
后记
人才战略是崛起的关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人才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但是,求贤若渴的心情诚然非常可贵,其中细节,是否可以多加推敲,让人才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更加有效、高效?
对人才的需求,本来就是为了能够高效化、精细化,但如果人才战略本身就粗放化、表面化,精神相悖,目标何能达成?
能否拥有大批高层次人才,关系到国家国际竞争的成败、经济的繁荣、国家的昌盛和安全。能否拥有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中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
我们的爱才之心纵然赤诚,但要有与时俱进的思路,有体察入微的社会观察,有理性冷静的经济分析,有清醒务实的战略目标,有建章立制的深刻规划,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让人才战略为国家战略服务。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