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互联网黑话,我忍你很久了
原创 张文曦 硬核读书会
互联网黑话,听腻了。/《甄嬛传》剧照。
今天上午,被同事一连串的互联网黑话吵醒时,我发现自己在会议室变成了一只硕大的甲虫。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在听见赋能、心智、裂变等互联网黑话时进入大脑一片空白,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却无法处理任何信息。
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话?这些黑话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对它们如此厌烦?为什么别的行业黑话我们听不懂也不会产生这种烦恼?以及更进一步,我们的语言会走向何方?
✎作者 | 张文曦
✎编辑 | 王亚奇
在一档真人秀中,在HR问及求职者“互联网行业有一些门槛,就是一些互联网黑话,不知道你之前有没有做过准备?”时,求职者直言认为这正是互联网行业需要改进的地方。
HR又问:“你的领导说,这个活动的传播需要从用户的底层逻辑为项目赋能,还要撬动私域流量,用矩阵式打法,制作可落地的引爆点。你觉得领导是什么意思?”
求职者直言:“我的理解是,领导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回答应该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表示有相同的感受,可以看出,天下苦互联网黑话久矣。但是互联网黑话从何而来?它又为何变成了“专业性”的代名词?
赋能、发力、打通、盘活、裂变、迭代、引爆点、生命周期、底层逻辑、价值转化……如果有一本互联网黑话辞典,这些词一定会被收录其中。不知从何时开始,职场上的话术逐渐变得“互联网化”,使用的词语也越来越具有互联网特色。
赋能,懂?/社交分享平台
在这个巨大的黑话辞典里,有销售经验叫“对裂变增长有方法论及实战经验”,让大家达成统一叫“拉齐水位”,让人变得更厉害叫“赋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站在我面前,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你在我面前讲PPT,我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我却看不懂。
互联网黑话从何而来?
互联网黑话的浪潮或许要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开始说起。
1997年到2000年的短短三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蓬勃发展的三年,这三年间,搜狐、腾讯、京东、阿里巴巴、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落地,正式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序幕。
时至今日,当时只有几十人的创业公司已然变成了互联网领域的商业帝国。互联网商业帝国的建立促使它形成了一套新的专属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互联网人能够确立自己的身份。
互联网商业帝国有自己的语言。/Unsplash
互联网黑话最早便诞生于互联网大厂,这些大厂在行业内处于引领地位,中小企业自然会邯郸学步。这些词语最早由谁创造出来已不可考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黑话已经向新媒体圈、广告圈外溢。
这种外溢也是互联网企业在不断进行争夺话语权和进行文化输出的体现。
新媒体运营的年中总结,已经开始出现像“栏目整合优化”“加强产品意识”等空泛且不知所云的表达;一些化妆品的广告语也开始借用“赋能焕彩肌肤”这类词语对自身进行包装。
甚至,互联网黑话也在不断地过渡到其他职场乃至日常生活。人们会时不时地通过运用一些互联网黑话来证明自己是一个5G网络潮人。
层层叠叠包装好的黑话已经成了一种职场文化,不会使用这样的话术等同于“不专业”,这就让互联网黑话演变成了一种职场的生存哲学。
都是黑话,为什么就它流行?
每个领域都有每个领域的技术与文化壁垒,因此自然会有相应的专业名词,新行业和新领域造词也是必然的。
不同圈子的黑话各自具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使用这些语言进行对话,除了给圈内人一种身份的归属感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专业领域中提高效率。
在外行人眼中一头雾水的医学名词,在医学专业的人看来却非常明晰且具有指向性,他们能够清晰地知道这个名词指代某条血管或某种病症,从而直截了当地作出专业判断。
但是,互联网黑话不同于亚文化圈子或专业领域的黑话,它并不能更好地提升工作和沟通效率。与此同时,它还常常在日常交流中被使用。
Papi酱视频截图。
现在,任意一张互联网公司的PPT或日常工作汇报,甚至是普通的工作沟通中都会使用互联网黑话;如果按照专业性程度来说,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专业名词的专业性远高于互联网黑话,那为什么这些领域的词汇没有演变成一种现象级的表达呢?
这有很多种可能,其中一种便是文化区隔。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经想要研究电影、音乐和文学艺术的获得方式在形成趣味方面的关系,其中一个实验是关于“歌曲和音乐方面的偏好”。
他首先将实验者按照受教育程度分成了“大众阶层”“中等阶层”和“高级阶层”三个组别。
接着,他列出了一些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曲目,要求实验者选择他们喜欢的曲目。最终发现,不同阶层的人在音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文化区隔就此产生。
黑话暗中塑造了身份认同。/Unsplash
同样地,互联网黑话不过是文化区隔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之一,它区隔开“互联网人/非互联网人”,它为互联网圈子设置了一个准入门槛,向外界表明这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进入的领域。
互联网黑话就像是“芝麻开门”的暗号,对上暗号的是合群的、圈子内的同道中人,对不上暗号的就是圈子之外的人。互联网人身份的自我标榜,是这套黑话存在并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又来了——互联网人的身份,为什么就这么金贵?
除了远高于平均值的工资外,互联网大厂还有诸多吸引年轻人的福利:免费下午茶、带薪年假、加班打车报销、育儿支持......一些互联网大厂更是表示,只要为它们工作一定年限,不仅能够获得一份终身健康保障,还能申请提前退休,领取专属退休金。
因此,当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在朋友圈发一张写满互联网黑话的述职报告并吐槽时,表面上他在抱怨工作,实际上是对自己宝贵的“互联网身份”的再度强调。这些互联网黑话在这些逻辑的支持下,更加大行其道地伸展它的触手。
伴随着互联网黑话对日常语言的侵蚀,追求最小成本、最大效益的互联网思维也逐渐外溢。
在社交分享平台上。除了有标注了“转行的新媒体运营和初入职场的应届生一定要看!”的互联网大厂黑话翻译指南帖子之外,还有一些博主会分享“如何使用OKR平衡工作和生活,享受健康人生?”“如何用OKR帮助孩子掌握业余爱好”,试图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生活的问题。
进厂前先进行黑话培训。/社交分享平台
什么才是好的语言?
这种互联网黑话占据人们的表达渠道的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前的八股文。在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需要写八股文才能拔得头筹,因此文人大多严格遵循八股的要求,以孔孟的口气说话,四个对子讲究平仄的对仗;现在的八股文,则是“赋能、顶层设计、生态闭环、势能、生命周期”等词的组合排列。
语言是沟通的渠道,是抒发感受的载体,但也可以为沟通增加障碍。
在外行人看来,一些专业术语是有门槛的,但在内行人看来,这些专业术语却能让他们更好地进行交流。
但互联网黑话不是这样,它更像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日常的交流增加阻碍。在这些不断更新的黑话词库中,它们并未创造出新的理念和想法,在此,语言的创造性越来越弱,词语已经变得扭曲。
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在《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里道出了对语言日益失去生命力的担忧:“词语已经变得扭曲而廉价,经典形式的叙述和比喻被复杂而短暂的方式取代。”
《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
乔治·斯坦纳 著, 李小均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
没有人能够脱离语言去认识现实,而互联网黑话所表达的真实涵义相比起它的载体而言,显得太过匮乏和单调。维特根斯坦曾促使我们思考,在话语无限后退、语言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时,现实还能否被言说?而这个问题在现在仍有思考的价值。
语言的浅薄与匮乏是否会让我们的表达乃至创造力、想象力都变得更加平庸,这个没有肯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用互联网黑话堆砌的日报和周报里,人们对于所使用的语言的兴趣,应该是越来越小了。
或许,人们讨厌的不是互联网的专业术语,是排斥华而不实的说话方式,是厌倦了“皇帝的新衣”式的语言占据我们的主要表达方式。毕竟,像“赋能”这样的词,真的很难用具体的含义去解释。
此刻的黄磊是我本人了。/《张卫国的夏天》剧照
参考资料:
1. 人物《互联网大厂的黑话困局》
2. 果壳网《抓手,赋能,底层逻辑,互联网人这是和黑话杠上了?》
3. 浪潮工作室《不会说黑话,是不是不配当互联网人》
4. 《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乔治·斯坦纳 著,李小均 译,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
原标题:《互联网黑话,我忍你很久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