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冯至:大诗人的童心,大历史的温度

2022-08-17 12: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远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今天文艺君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大诗人、大翻译家、大学者冯至。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沉思的诗人”,提起他的诗歌代表作,大家都会想到《昨日之歌》《十四行集》;他除了诗写得好,德语造诣也非常高,曾在西南联大任德语系教授7年,也因译介德国文学和文化功勋卓著,被德国政府授予“大十字勋章”;他的传统文化根基也极厚,晚年以杜甫为切入点,推进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写出独树一帜的《杜甫传》,这本书被列入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相信每个中学生会遇到它的。

面对这样一个“大人物”,我们在心生仰慕时,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点敬畏,甚至有点距离感呢?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你大可不必畏惧,当你走近他,会发现他是一位和蔼的父亲,他有着和孩子们一样的童心。

大诗人的童心

冯至工作繁忙,却从不拒绝给女儿讲故事。在满足女儿要求的同时,他还为更多的小朋友着想,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开辟“一片小草地供儿童们在上边玩耍”,让孩子们有他们的快乐和天真,而不是被成人的生活或世界所淹没。

为此,他给《大公报》的编辑写信,并专门为孩子们创作了科普短文,用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给孩子们讲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他的信是这样写的:

编辑先生:

我们的生活艰难而严肃,终日绷着脸工作,难得有一瞬间真正的快乐。幸亏我有两个女儿,由于她们,邻家的孩子们常常到我家里来。晚饭后,他们便利用我休息的时候,围着我叫我讲故事。我想,从《格林童话》到《稻草人》,从《西游记》到《阿丽斯漫游奇境记》,他们都是听惯了的。我讲什么呢?我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为了给孩子讲“自己的故事”,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时代里,他先后写下了《彩色的鸟》《猫儿眼》《表里的生物》这些弥足珍贵的给孩子们的“故事”。

《表里的生物》中孩子因看到指针自己会走动,便产生了好奇心。父亲告诉他,那里面住着一个生物,只许看,不许动。那摆来摆去的指针,被父亲说成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后来孩子逢人便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在这样一篇小文里我们感受到了孩子满满的天真和求知欲,而父亲因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方面要防止孩子随意破坏了手表,用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给孩子编织了一个童话。

奈何在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特殊而残酷的年代,父亲给“孩子的故事”最终没能一直延续下去,一个父亲的童心、一个孩子的童年,终究要让步于艰难的时世。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时,我们在孩子的心版上刻下什么底色,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冯至的童年也曾遭遇过不幸,爱他的母亲在他九岁时离世,但带给他的温暖一直留在他的心里,温暖着他的余生;而他小小的心灵,也因家人种下的种子,在孤独和困境中依然饱满而充实。

尽管孤独,尽管气氛凝重,但在秋天的小院里,他望着天上的浮云,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那本来没有生命的云,在他稚嫩的目光里,幻化成各种形象,带他进入千里之外的世界。我们所说的想象力,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吗?

我九岁时,母亲不幸逝世,夏夜乘凉的“盛事”也不会再有了。那时我已经上小学,放学回来,走进庭院,只觉得空空旷旷,十分寂静。姜妈还在我们家里,也变得沉默寡言,再也不向我讲故事、说谜语了。我独自在院里徘徊,有时也在屋檐下伫立,不知做什么才好。秋日的下午,蓝色的天空更为广阔,时有浮云来去,云形经常变化,正如杜甫诗里说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我已经有些地理知识,并且对地理很感兴趣。我望着浮云的形象,一会儿像骆驼形的山东省,一会儿又变成拱手老人似的江苏,我就在天空绘制我想象中的地图。目送浮云,神驰千里。间或有排成人字形的大雁从云端飞过,它们好像真要带领一个儿童去看看千里外一些地方的奇景。(《儿时的庭院》)

《表里的生物》

(“百班千人”2022年暑期书目)

冯至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大历史的温度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这既是我们正确打开冯至先生的方式,也是冯至先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人物的方式。

优秀的童书,不只是对少年精神的书写和记录,更是对它的滋养和培育。比之幻想世界的趣味,儿童世界的轻盈,那些古老的历史和故事,那些历史上沉寂已久的伟大人物和灵魂,对少年的精神成长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

但历史距离我们太远了,总是那么冷冰冰。我们没办法强求孩子们自然跨越这段鸿沟,但如果用一颗真诚的心,与历史人物同情与共鸣,感受他们的孤独与欢乐,感受他们的平凡与困境、脉搏与跳动,你会发现,这些冷冰冰的历史人物,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温度。

冯至为“人民的诗人”杜甫立过传,写过在“幽暗处努力着”、决断并忍耐的伍子胥,写过因凡而入圣的一代大儒孔子,写过孔门七十二贤人中的伯牛,如《仲尼之将丧》《伯牛有疾》《杜甫的童年》《伍子胥》等。每读一个历史人物,你会不知不觉地穿透历史的帷幔,与这些伟大而平凡的灵魂对晤。他们仿佛复活了,带着历史的温度,震撼着你的心灵。

这些能够敲击孩子心灵的瞬间,哪怕只是一瞬间,也意义非凡。

在《仲尼之将丧》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孤独。一个超越时代的人,在现世往往是孤寂的。一颗伟大的灵魂,必然要经受常人所无法经受的孤独。但正是这样的孤绝,才成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孔子。

这样的孔子,有性情,有温度。

仲尼之将丧,他经受了什么?

田垄间一望无边的大麦,都渐渐被南风吹黄。在这静的乡间,从黎明一直到日暮,只有一种简单的、博大的情调管领着;风雨都很少有什么变幻。风靡一世的、楚晋争霸和吴越消长的狂飙怒浪,总激荡不到这里;正如幽谷的花木不曾有过一次的摇曳,深潭内的止水不曾起过一缕的皱纹。纯朴的农人们在他们工作之余,便聚在一起谈些荒诞的齐东海滨的故事,他们都知道仲尼读书知礼,是圣人的后裔;见闻广一点的,更知道他曾经做过短期的鲁相,就是所谓当时的诸侯大夫,也常常向他谈乐问礼,所以他们对于仲尼都存着一个特殊的尊敬的心。(《仲尼之将丧》)

在《杜甫的童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病的六岁儿童,在首次看到了剑器舞这样热烈情景后的激荡与振奋。这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深埋在他儿时的心版里,以至多年后,他难以忘怀,写下了千古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个舞,带给他的是健旺的生命力,是青春的热烈和希望。

而这,也正是当时的大唐给他的生命底色。

他的精神和身体随着他所处的时代健康起来了,在成都回忆童年时,他这样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五岁的他健壮得像头小牛犊,到处跑。庭前的梨枣熟了,他一日上树能千回。

这是那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吗?这是那天一饭不忘君,郁郁不乐的杜甫吗?这打破了我们对杜甫的刻板印象。但这些童年的经历,也正是成就他在困境中执着坚韧且永怀希望的生命底色。

大诗人的童心,大历史的温度,在这本《表里的生物》中,无论是哪个主题,只要你细细品味,一定会读出别样的滋味来。

内容简介:

此书是冯至的散文集,以小学生为对象,精选了冯至散文中关于童年、历史故事、故园山河等主题的文章,其中《表里的生物》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他所写的关于杜甫、孔子、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贴近历史真实和人物内心,极具可读性;所讲的有关童年的点滴回忆,有关亲情、读书和故乡的朴素文字,能激起青少年内心的温暖和共鸣。

原标题:《冯至:大诗人的童心,大历史的温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