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暗色之下的深日本:日本流浪汉现状

2022-08-17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之前我们的视频讲过日本飞田新地附近的西城区,关于流浪汉的一些景象,引发了一些评论争议。

本着调研的心态,我也好好了解了下关于日本流浪汉的情况。

首先,在日本有多少流浪汉呢?

据厚生省2020年1月的统计,全日本共有3992名“生活在公园、河川、道路和车站”的无家可归者。也就大家俗称的流浪汉,其中男性3688名,女性304名。

近一半集中在东京、大阪地区。

什么日本会有homeless?

关于这个话题我和很多不同国家的朋友同事交流过,但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让我信服的答案。

但其中一位美国朋友一句话,让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有人选择成为homeless。

我知道美国的流浪汉有些是带着某种文化诉求。并非一定找不到工作,也非没有家人,而是成为一种刻意寻求的状态。成为流浪汉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公司倒闭而失去工作,有的因负伤生病而失去工作能力,有的则是负债累累,无力偿债,有的酗酒或有犯罪经历,也有的是离家出走、嫉俗厌世不合群,总之,种种原因让他们无法与当今各种群体交融。

以飞田新地说到日本“异世界”西城区为例,这个区域成为“贫民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二战时是难民聚集区,之后经济萧条,成为贫困人口的收容所。有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家庭,投奔此处。也有一些人,经过一段时间后重返社会,永远地离开了这里。这里也生活着普通人家,做经营,做买卖,也有年轻人居住。

因此,说这里是“贫民窟”并不是很合适。社会学意义上的“贫民窟”指的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位于底层的贫穷人口生老病死皆在此处。里面可能有学校有诊所。人们在此出生,在此长大。做生意也好,买卖也好,都封闭在一个“内循环”当中,和外界没有联系。但日本的这个地方,是开放的,当然有人长住于此,但到底只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许多人也需要出外打工。我又想到朋友的那句:有人选择成为流浪汉。

现状如何?

日本的流浪汉除了打些零工,捡拾残羹剩饭以外几乎没有经济来源,但他们绝不乞讨。在东京的大街上没有人拉着你的衣襟、堵着你的路向你要钱,也没有人敲响你的房门管你要饭。

但是多数流浪汉为了生计,选择出卖了自己的身份,从此成为了一个没有姓名没有身份在这个社会上不存在的人,而这几乎是一条不归路。流浪汉的身份买卖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链,完美匹配了那些想要多一个分身或从此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客户。合伙人老杨有几个比较要好的山口组的朋友,他们其中一项收入来源就是做身份买卖,采购价不到30w日元,售价几百万日元起且供不应求。

日本有个栏目曾经采访过一位化名“井东广”的69岁大爷,已经在名古屋的街头过了10年,陪伴他的,是一只叫“空酱”的猫。他曾是公司月销售额超过5000万日元的会社老板,巅峰时拥有超过7辆豪华车。但随着随着业绩恶化,公司最终破产了。

大爷目前靠这收废品和捡瓶子来维持生活,月收入大约4万日元左右(2400RMB),但大爷在采访中说“我从不领免费餐食,还是自己去捡罐子吧,虽然是他人的善意,但我的心情还是不好。”

而大爷之所以愿意接受采访,是因为他想拜托媒体:“我死后,空酱就会变成野猫了,希望创造一个让野猫也能安心生活的世界。”

这些流浪汉通常聚集在公园周围,而日本公园都有方便的饮用水和卫生间,所以日本流浪汉大都能保持个人卫生和整洁。其他一些则会在一些尽量不妨碍到别人的地方搭一个自己的小棚子,或者用纸箱折叠的“床”,每一个流浪者都有自己的“家”,在拾荒的时候把别人不要的一些有用的家具捡回来装扮自己的“小家”。

解决办法

日本的办法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先让流浪汉们搬到政府的福利设施中,逐渐找到工作,有自己的固定住处。然后再给他们生活补助,慢慢地重新融入社会。

比如,位于横滨的无家可归支援设施,一共有7层楼,250张床位,其中男性230张。4-8人使用一个房间。

下层使用期限为30天,上层的使用期限为180天,但是只有在找到了工作,并且开始有所储蓄的人才可以使用上层。当然,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隔一个月后,还可以继续申请下层。

一些思考

二战刚过去不过是近70年左右的事情。科技的发展前所未有,近70年的变化超过过去几千年。

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人的意识形态,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耶稣时代的人可能可以理解维多利亚时代。但是,100年前的人,放到今天,绝对无所适从。这是否能表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已经有一套无懈可击让每个人都能安身的社会制度或者说系统呢?连日本都还存在着这样的地方和这样的人群,答案想必不太乐观。

我曾看过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盈盈女士的一篇演讲,在结尾有段话,我觉得很适合放在这里:当我们试图想用文明道德这样一个利刃去指向他人的生活的时候,请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用谁的道德标准,绑架的又是谁的生活。

在复杂的现实与社会的分层之中,请更为公允地去思考道德秩序这样的问题。

而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与生计可能之下,也要正视不同人的活法。

也更为善意地去对待我们与她人的关系

都不容易,我活,也要让别人活。

日本不是乌托邦,有混乱有底层有那些无家可归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