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创50条·海漂|一个东北人就这样喜欢并画下上海的老街道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蒋越
2018-01-14 12:3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东北人,侯伟跟随上海发展的脚步,也融入了上海。 编辑 陆林汉(03:26)

2017年12月14日,上海发布“文创五十条”,其中有专门条款优待外来人才。这些“海漂”人才的到来为上海文创产业作出了贡献,也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彰显上海的文化软实习。澎湃新闻聚焦“海漂”人才,讲述他们和上海的故事。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东北人,侯伟2002年从鲁迅美术学院离开到上海师范大学任教,十多年间,他跟随上海发展的脚步,逐渐融入了上海,接受了阴冷的冬季气候、喝酒也从北方“豪饮”变成了健康的“点到为止”、平时喜欢在上海的老街转悠,画下上海的历史街区。而作为油画家,他的艺术作品也从最开始的北方厚重画风逐渐增加了江南的温润元素。

侯伟

侯伟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东北铁岭的,和赵本山是一个地的”。从小喜欢绘画的他,学习绘画受父母影响很大,尤其是母亲。小时候的侯伟更多的把画画当做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了初中才知道原来大学有美术学院,能够让自己学习到多的专业知识。从那时开始,他就立志学好绘画,毕业以后更是考到了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了油画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侯伟在当地的中学做了美术老师,但是他对绘画的兴趣多过当老师。后考上了鲁美的油画系研究生,并在全国美展获奖,学校最终决定让他留校。

2002年来到上海是人生的转折点

2002年,对侯伟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放弃了全国知名的鲁迅美术学院的任职邀请,毅然决然来到上海师范大学任教。

“作为年轻人,我希望到北京、上海闯一闯,看看有没有其他机会。当时上海师范大学的院长是徐芒耀老师,他很喜欢我的画。2002年那会儿,学校不缺教绘画的老师,比较缺设计老师,但是徐院长说好的老师他也要,然后我就稀里糊涂来了。”

侯伟和学生在画室

对于当时已经娶妻生子的侯伟来说,留在鲁迅美术学院无疑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当他向家人表露自己想要出去看一看的想法时,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太太李伟光对这一决定非常支持。“我太太说‘你去看吧,留不留没关系,见见世面也好。’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她。”

按照当时上海的人才引进政策,侯伟一家很快就在上海办理了落户手续,太太李伟光也在离家不远的一所幼儿园内做了老师。

尽管来到上海的过程非常顺利,但是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却让侯伟一家吃了不少的苦头。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到上海时将近40岁了,对北方的气候、环境、感觉包括人际关系都是带着北方浓重的特色而来的,来上海后,首先气候就受不了,北方冬天是干冷,南方是湿冷,以前我的手从来不起冻疮,但是到上海头一年就起冻疮了;南方的夏天很热,东北的夏天甚至连风扇都不要开,生活上不适应。此外,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不一样,北方人是一下子就爆发出热情,而南方人都是由冷到热的一个过程。”

侯伟在工作室作画

气候上的不同只能通过身体慢慢适应,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侯伟夫妇则表现出了北方人一贯的洒脱,他和太太都认为“人和人的交往,不论风格是否一样,只要你的心是好的,是善良的,别人就会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得慢慢的走近别人。”

以这样良好心态生活着的侯伟夫妇,很快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应了上海的节奏和人文,他们的饮食逐渐中和,餐桌上既有南方口味清淡的小青菜,又有家乡口感丰富的打卤面,周末的三五好友聚会也成了他们固定的休闲节目。侯伟还笑称“现在习惯了饭前喝一小杯,点到为止,有益健康。”

上海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谈到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时,侯伟说上海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这种包容首先体现在大的文化环境上。在他看来,原本觉得毫无发展前景的专业,却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展现了无限生机。“比如说我儿子,现在是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他从小就喜欢表演、戏剧,他在上中学时,参加了一个话剧剧团,就这样慢慢就走上这条路了。我对这个专业不大懂,总觉的将来他得有市场才行,后来每次他有话剧票,就说‘爸,你看去’,结果场场爆满。这个话剧在我们北方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一般谁看这个?但是在上海,只要有这一行,肯定就有一帮人看。所以说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很有活力、包容的城市。”

《相》(局部),纸本坦培拉,2002年

在侯伟看来,身处上海的每一天都在变化。上海是一泉活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城市,他所在的院校给他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此外,社会上国内外的各种艺术展览所传递出的大量信息,甚至艺术以外的信息对他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这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他的绘画创作;而在辽宁,鲁迅美院是一个局部,小范围内有很好的气氛,而社会大环境的艺术氛围就相对欠缺些。“上海有很多这样的机会,会帮助你成长,我来上海差不多15年了,这种机会每一年都有,它始终在刺激你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空尘》, 纸本透明水彩,2005年

同时,侯伟用自己的作品阐释了对上海“包容”这一特点的理解。“我之前的作品都比较厚重,因为北方人受地域的影响是非常强烈的。到了上海以后,我觉得我的画法、画风和上海的感觉有距离,于是我就把上海的灵动、色彩、湿润等元素适当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在他看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画风,如果不在上海,作品未必不好,但也不会是如今的表现方式。

通过绘画做有意义的事

刚到上海的侯伟没事就骑着自行车到上海的老街道“采风”。他喜欢上海特有的老街道,觉得这样的街道非常适合画面的表达。“你往那一走,就是一个画面,它会马上带你进入一种状态,我刚来上海时,没事就拍拍照、画点画。”

上海的这些老街道,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中和了城市的喧嚣,也给侯伟带来了创作灵感。

2017年9月,“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道路文化之旅系列展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展,展览“街巷·风情”将19篇《永不拓宽的街道》的书摘与64幅上海油画家的作品结合,以“悦读”形式让观众品位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风韵,而侯伟的作品也在此之列。

《新华路阳光斑斓》,侯伟作品

有着特殊墙体曲线的新华路的情景再现并不是原景的油画展现,而是融合了侯伟的绘画语言,既有艺术性,又有生活性和典型性。提及这个展览,侯伟说道“当时我挺兴奋的,因为我特别喜欢画老上海。此外,上海的洋房、老马路文化底蕴非常深,对我的冲击也很大。”如今,这个项目得到了市政府各界的支持,“我觉得做这个项目太有意义了,通过绘画来呼吁保护好的东西,现在六十四条永不消失的马路,就永远保留下去了。”

侯伟擅长水彩画、油画,对坦培拉技法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运用。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得奖,如《春》、《种子》、《家》等。

《尘埃系列.空瓶子》

目前,“尘埃系列”是他潜心创作的系列作品,他将油画和坦培拉的技法结合、融入到水彩中,以厚重的水彩表现尘埃,并将“尘埃”定为自己永恒的主题。

《尘埃系列.泡》

对于身处上海这座繁华喧闹的大都市,侯伟有着自己的坚持,他说“繁华、喧闹、热烈,最后都会归于平淡。”他认为在上海这样繁闹的城市适合画这些,“这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反而很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