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固收+”基金迎窗口指导:权益投资比例须在10%-30%

澎湃新闻记者 葛佳
2022-08-16 20:13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近年来发行火热的“固收+”基金产品迎来窗口指导。

8月16日,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近日北上广深多地的基金公司纷纷收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对“固收+”新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予以明确,即基金组合中的权益资产比例只有在10%至30%之间的,才能称之为“固收+”产品。

“我们公司是有收到这个新要求,主要还是为了规范这类产品的投资,能让合适的产品去匹配合适的客户。”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目前只听说这个新规适用于新申报的产品,老产品如何还有待沟通。

另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也表示,已经听说了这个监管新规,目前主要是权益投资比例超过30%的产品将不能被定义为“固收+”。

“其实‘固收+’是民间自发叫法,好认知,但毕竟不够严谨。”上述产品部人士进一步指出,现有的股票型、混合型分类,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有认知上的困难,“投资者应该还是希望产品更加通俗易懂一些,风险偏好更好理解一点”。

此外,也有公募基金人士提到,自己听到的消息是新的“固收+”产品在合同中需要写清楚股票投资比例在10%-30%,并且股票投资比例在0-10%之间的也不能算作“固收+”产品。

简单来说,“固收+”并不是一类产品,而是一种投资策略。“固收+”本质上是通过相关度较低的股票和债券两类资产的组合,来平衡配置分散风险、平滑单一资产的市场周期(牛熊市),达到降低组合波动和回撤,并力争提高组合收益的一种低混策略,体现为多资产配置型的投资产品。

“只要是在固定收益资产的基础上,控制波动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了组合收益弹性的,都可看为‘固收+’。在固收类公募基金中,主要与二级债基、一级债基和可转债基金相关。此外,定位于绝对收益目标的一些FOF、和使用了对冲策略的基金,也可以视为广义的‘固收+’。”一家基金公司在宣传材料中这样写道。

近年来在银行理财净值化、居民资产再配置的驱动下,“固收+”产品因其兼具股债资产双重属性,攻守兼备,成为资产管理市场上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据华安证券统计,2018年底固收+基金总规模达6401亿元,而截至2022年1季报,其总规模已超2.5万亿元,翻了近四倍。

凭借整体稳健的收益表现,固收+基金也成为众多基金“大户”购买的产品。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个人投资者户均持有金额超过15万元的基金共有46只,其中固收+产品数量达到了38只,占比82.6%。

大发展之下,行业头部效应更加显著。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前10家固收+业务大厂管理规模达到9638亿元,全市场占比超过50%——这一集中度明显高于非货规模前十公募基金的市场占比,显示固收+品类的集中度更高。

不过,目前套用“固收+”概念的基金产品差异很大。以偏债混合类基金为例,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偏债混合类产品的风险等级基本都为R3-中风险,但是投资股票仓位限制最高有“20-65%”,也有较低的如“0~20%”,其中投资范围最多的是“0~30%”,占比超过50%。

对此,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固收+”基金的范围太宽泛 ,投资者难以进行清晰的识别。在基金公司及渠道的宣传中,“固收+”基金常用的话术是稳健低波、进可攻退可守,然而实际上其权益投资上限比例差距非常大。“我们公司之前宣传类似产品时,是按照稳健型(包含较低风险、中风险),以及高弹性,来区分的,当时我们就觉得,不能随便套用这个‘固收+’的概念。

另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固收+”基金顾名思义以固收为底,权益或其他风险资产做收益增厚,从产品名称来看,风险属性自然更偏向固收。固收底的收益相对来讲属于日积月累“搬砖式”增厚,若权益端波动太大或占比太高其产品风险属性更偏权益而非固收,不再适合“固收+”产品定位。对于投资者而言,严格定义“固收+”为以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产品,规范销售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可防范投资者对“固收+”产品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责任编辑:王杰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