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陕西延安市:山峁峁里百业兴
原创 刘振远 农民日报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一首《回延安》,不但跃动着自己对这片红色热土的赤子深情,也吟唱出新中国成立后伟大延安的崭新变化。
如今的延安,正大步行进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向好向新的变化每日都在上演。尤其在延安的广袤乡村,绿树满山、红果遍地,乡村振兴的春潮在塬梁峁川里汩汩涌动,滋滋浇灌着这片希望的田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延安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高效乡村产业,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0.46亿元,交出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的发展成绩单。
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全景。资料图
这张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有哪些迎难破题的务实举措?又有哪些扎根泥土的创新做法?且随记者的脚步,一起爬山峁、访村庄,看延安是如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
提质延链促农品增值
“老果园种了这么多年,一下子全挖了,心里确实有些不舍。但是,现在种苹果讲究效益和效率,不挖不行,不改不行。”谈起从2020年末到2021年初自家改造乔化老果园、新建矮化密植园的那段时光,洛川县槐柏镇度古村村民路军的言语里依然有些激动。
前几年,路军靠种苹果致富的热情差点儿遇了冷。“老果园产出的苹果一年比一年少,需要的投入却一年比一年多。”路军回忆道,后来县里带着他和一些果农到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参观,在亲眼看到新品种矮砧苹果比老果树结出的苹果大一圈多之后,便有了改造果园的打算。
不久,路军又得知县里有老果园改造的金融支持政策,很是欣喜,便下定了改造乔化老果园的决心。“新果园里矮砧苹果的高纺锤树形很节省土地,能进行一些机械化作业,种植效率提高了不少。”他说。
路军当年面临的问题,也是横在洛川县众多果农致富路上的一个“绊脚石”。作为该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洛川苹果近年来遇到了果树老化、品种单一、种植成本高、国内外水果市场挤压等现实挑战。
怎样在这些问题和挑战面前破题突围,让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延续优势、提升优势、造新优势?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一语点破:“我们聚焦做强苹果全产业链,在生产端开展苹果品种选育,改造传统乔化果园,推行矮化密植栽培;在加工端建成产业园区和后整理示范园区,聚合冷气调库仓储类企业、果品深加工类企业、运输类企业,实现溢价增值、周年供应。”
来到洛川国家苹果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处示范园,眼前一大片苹果树行列均匀,生机勃勃。枝杈上挂着苹果,有的套着袋子;有的则直接展现在眼前,青翠之中带着一抹红晕。
国家级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资料图
仔细观察,这些苹果树之间,个头的高低、枝杈的长短、结果的位置等,还是有些差异。抬眼望去,一张硕大轻柔的防雹网笼罩在果树之上,黄板、太阳能杀虫灯站在行列之间,默默守望着果树的健康生长。低头看,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连接着每一个树根,滋养果树于无声之中。
每两到三列苹果树的前面贴着一个红色的牌子。“瑞雪”“秋红嘎啦”“红科普”……每个牌子上都写着代号、品种名和品种简介。该中心负责人杨辉介绍:“项目区涵盖了洛川县北部的6个乡镇,已建成1000亩核心矮化密植示范园和500亩世界苹果种质资源圃,还系统集成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技术,引领全县建成矮化果园12万亩,为示范带动洛川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平台。”
在位于洛川苹果产业园区的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红彤彤的苹果经过分选机进入不同的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旁都站着几位工人,熟练地将苹果装进绿色的纸箱。该公司董事长赵恒亮介绍:“这是一条4.0智能选果线,先对着色、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进行筛选分选,再通过实时采集可见光信息和红外信息进行无损扫描,还能对糖度、硬度等内在品质分级归类。”
顶端果业4.0智能选果线。资料图
“全县装配4.0智能选果线36条,可满足80%苹果的内科、外科‘体检’需求。”洛川县副县长张军旗说,“智能选果线大大提高了分选效率和精准度,提升了苹果的商品化率,再配上漂亮的包装,真正让好苹果卖出了好价钱。”
洛川苹果产业的破题发展是延安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筑基、延链增效工作的一个缩影。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告诉记者:“近年来,延安苹果产业突出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主体、新装备‘五新’果园建设,创建高质量果园核心区22.6万亩,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30多万亩;同时把产业发展的重心由生产端延伸至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等产业链的全过程,推动了农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循环农业促减废增效
来到位于安塞区高桥镇的北宋塔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站在山顶俯瞰这片被翠色铺染的山峁,水产养殖区、养牛场、养鸡场、蔬菜大棚、苹果园镶嵌在群山之间,自西向东依次排列。
高桥镇党委书记高飞介绍:“示范园采用‘农业种植、舍饲养殖、肥料加工、棚果施肥、还田利用’的循环模式,既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又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步入半山腰的一座蔬菜大棚,满棚的瓜秧上已经结满了黄瓜。租种这座大棚的53岁的菜农刘兵正忙得不亦乐乎。一提起这座大棚,刚开始还不怎么讲话的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棚长97米、宽9米,我去年开始租种,一年两茬种黄瓜。棚里施用的有机肥都是旁边养殖场粪便加工而成的,种出来的黄瓜大家觉得好吃,所以卖得很快。这山峁上的大棚都是政府先建好再租给我们,当时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
“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协调起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一条好路子。”安塞区委副书记杨卫东告诉记者,“示范园已建成村集体经济大棚6座、农民种植户大棚212座,以及资源化利用中心等循环设施。在循环农业带动下,去年园区村集体经济产值达116万元,农户种养产值达9000万元。”
北宋塔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资料图
山高、坡陡、沟深……黄土高原复杂的地形地貌成为延安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的一只“拦路虎”。既要保护好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已经实现53%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为后代留下更多更美好的绿水青山,又要充分利用相对匮乏的耕地资源,在塬梁峁川里打造惠及更多农民创造更多价值的金山银山,延安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两手抓”着实不易。
在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凯看来,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方式正是“两手抓”的一处杠杆点,“我们支持规模养殖场与有机肥加工厂合作联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并引导畜牧业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产业等循环链接,加快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种与养的循环可以增绿生金,种与种的循环在延安同样绽放着光彩。
在洛川县土基镇黄连河村林下产业基地,一排排食用菌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里整齐地摆放着七八排菌棒,土基镇党委书记李发荣从中拿出一个,上面长着6朵已经“开伞”的香菇。他颇自豪地告诉记者:“菌棒是用苹果树的废弃枝条做成的。等菌棒废弃后还能再把它加工成有机肥反哺给果树,这样的循环,多妙啊!”
苹果树修剪、掉落的树枝在过去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如今却成了生产食用菌的宝贝。像这样的绿色循环生产方式,在延安已是多点开花……
农旅融合促集体增收
氤氲的山雾在比肩连袂的山峁间游走,为这座美丽乡村更添几分“世外桃源”的诗意。
沿着平坦的山间公路一路驰行,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两侧葱翠尽收眼底。站在宽阔的停车场向四面眺望,一侧是游乐场、迷宫、垂钓园,十多名游客正开心地玩耍;另一侧是平整的塬面,笼罩其上的日光温室大棚和连片防雹网仿佛为青山戴上了一顶白纱帽。
这里便是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在该村有机樱桃采摘园里,家住宝塔区的市民李明正带着8岁的儿子采摘樱桃,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这里旅游。“第一次是和朋友一起来到,感觉很放松。当时觉得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体验农业生产,这回就把儿子带来了。”李明说。
如果不是被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拉进村史馆里观看南沟村的历史照片。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出行难、娶媳难、干部干事难的贫困村。
南沟村一景。 资料图
2014年,南沟村引进企业,并集中流转2.25万亩土地入股,建设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开启了村庄巨变的大幕。近几年,该村通过盘活资源变资产、整合资金变股金、引导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苹果、樱桃等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企业发展、村民富裕的“三赢”目标。
“村里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旅融合,2021年村集体经济产值实现484.6万元、收入50.2万元。”张润生说。
在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广袤的稻田与荷花池交织成一幅生态油画。该村位于南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近些年通过大力发展水稻产业,让有着约1400年历史的“直罗贡米”重放光彩。
依托“直罗贡米”生产基地,胡家坡村在打造稻田画、荷花池等“乡愁”风光的同时,融合直罗战役纪念馆、秦直道等历史文化资源,红红火火地办起了乡村旅游。
“村上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让大家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介绍,“去年,村里就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延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魏延安表示,近年来,延安按照功能多元、业态多样、服务创新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人文等产业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产业日渐兴旺,振兴底气更足。贺敬之在《回延安》里所赞颂的那句——“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如今在延安的乡村大地上,依旧上演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振远
原标题:《陕西延安市:山峁峁里百业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