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耗时两年梳理2461个物种数据,这件事他为何必须要做?
科学家,是一份理想的职业吗?
这是8月12日,格致论道一场围绕基础科学圆桌讨论的议题之一。
基础科学,和大众印象中的航空航天、半导体、发动机等“硬科技”不同。它往往更像是一个“地基”,虽然不像硬科技那样容易“出圈”,却是很多重要决策、重大科技项目的关键……换句话说,基础科学,不得不做,必须得做!
此次圆桌讨论的嘉宾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义波。
在和“动物”打交道的这些年,他的成就感,就来自这句“必须得做”!
胡义波
耗时耗力,必须得做!
2021年,《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数据,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
这是我国首次评估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
而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正是胡义波。
濒危动物保护遗传学、适应性演化研究等,是胡义波的主研方向。他之所以会选择这个课题,和2019年“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出具的一项最新评估报告有关。
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正在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自然衰退局面,物种灭绝速度也大大加剧。全球约100万种动植物物种正在遭受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会在几十年内走向灭绝。
生物多样性,不止包含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遗传多样性的数据,可以让我们清晰了解到这些动物的遗传和系统发育联系。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超过3000种陆生脊椎动物。如果我们不去做这项研究,还等着谁来做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胡义波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代表人之一,和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员开始了合作研究。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海报
这项研究最大的难点是,要面对庞杂的数据。
以前,国际上虽然有过全球尺度的哺乳类、两栖类遗传多样性评估,但因为分析的栅格空间尺度大,对我国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意义不大。而我国虽然在过去30年内利用不同分子遗传标记评估了很多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但都属于小范围、小尺度的。怎么把这些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胡义波他们需要做的。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除胡义波之外,前后还有20多名科研人员、研究生参与进来。他们前后耗时两年,终于对来自不同研究、不同来源的数据做了规范化整理,共梳理出涉及287种陆生脊椎动物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数据和2461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数据,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分布做了评估。
有了这项研究的支撑,我国后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才不至于和实际脱节。
做基础科学,无悔且坚持!
尽管基础研究很重要,但枯燥的研究生活、艰苦的野外调研、并不算“高薪”的待遇,曾一度让很多年轻人退避三舍、顾虑良多。
但胡义波却总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意义。
从事相关研究以来,他越发感觉到,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的危害。
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机制有哪些?目前科学家们只摸清了两类: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人类的过度利用。至于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具体是怎样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数据支撑。
这些研究和数据,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只有详实的数据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政策或目标提供科学支撑,从而反映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兴趣也很重要。
基础科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一些基础研究工作,本身就比较枯燥,有了兴趣,才能长久地沿着这个领域坚持下去。
胡义波说:“当你觉得自己的成果对这个学科或者领域有一些贡献,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或者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他看来,这是不做科学家很难体会到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