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因为喜欢读别人写的东西,我走上了编辑之路

2022-08-15 19: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动荡的20世纪初,女性成为出版编辑,并在这个职业中坚持五十年之久,并非简单的事。而戴安娜·阿西尔做到了这一切,她不仅终生热爱编辑事业,更成为了一个知名编辑家,她发掘了《藻海无边》的作者简·里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等不少文学大家,并和西蒙娜·波伏娃、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众多作家密切合作,直到76岁才退休,之后尝试拿起笔写作。

89岁时她决定为自己写一本传记,漫谈独身老年生活,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暮色将尽》:一位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安全生存下来,并维护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这部作品也获得了2008年的科斯塔传记奖。

暮色将尽

[英]戴安娜·阿西尔|曾嵘 译|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其中在回忆起自己最初踏入出版行业时,她表达了自己对20世纪初行业不公平现象的观察,“所有的出版工作都是由众多收入不高的女性和少数收入高得多的男性共同进行的”,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许多人眼中早已习以为常。但即使对已经足够优秀的阿西尔来说,反抗依然是一件艰难的事。当然,这份工作确实同时带给了阿西尔足够的成就感:她和简·里斯保持通信近十年,讨论《藻海无边》的创作与修改。当简·里斯采纳了她的建议并交出初稿时,她难掩激动地想到“我正在干预的这本书显然可以成为一部天才之作”。她冒着被禁止出版的风险,也要坚持引进诺曼·梅勒的《裸者和死者》,因为这是一部毋庸置疑的好书。她欣赏V·S·奈保尔的文学天才,尽管他以性格糟糕闻名,她仍然可以通过“自我洗脑”来忍受对方无穷无尽的情绪发泄,甚至还想出了一个心理暗示法——假设奈保尔是一个虚构的卡通人物,这样他的怪癖就只会令人感到惊奇和可笑了。

在2009年多伦多国际作家节开幕式中,92岁的阿西尔与 78 岁的艾丽丝·门罗进行了一场对话,两人都笑着认可道,年纪大了之后很少会在意外界的目光,更少会受尴尬困扰,这令她们感到更加自由。在今天分享的《暮色将尽》中文版选读中,我们将看到一位女性编辑家如何以其特有的洒脱与理性看待衰老这件事,如何在人生暮色中,“让自己好好地成长,也让自己好好地变老。”

年老与年轻时的戴安娜·阿西尔

我用以逃避责任的手段大多数是最常见的活动,只因为我老了,这些活动才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我享受之时感觉也越来越强烈,因为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但无疑,我觉得自己晚年最好的部分,一直到现在都存在着,这让我觉得稍微有那么点不同寻常。这就是我有幸发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倒没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我的朋友罗丝·哈克那么好,她在一百岁高龄时成为了英国年纪最大的报刊专栏作家(她为《卡姆登新闻》写作),但我觉得这种写作能力会陪伴我一阵子,至少能到我九十岁生日吧!简直无法想象该如何描述我对这一事件的感激之情。

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而且我已经做成了两次。这好像很不常见,因为大部分作家似乎在生命的早期就发现写作是他们这辈子最想做的事。而我小时候只是喜欢读书,青春期我倒是喜欢写信,朋友们也都还觉得我的信写得不错。但那时我并没有立志要写书,可能是因为我年轻时候“书”这个词就等同于“小说”,而我,却缺乏成为小说家所需的想象力,那种创造人物、事件甚至(如果是天才的话)整个世界的能力。也许正是因为喜欢读别人写的东西,我走上了编辑之路,但这也意味着我所拥有的无论哪种创造力,已经从日常工作中找到了出口,因此这种创造力才花了这么多年来积累起可见的能量。

戴安娜·阿西尔关于编辑的许多名句在行业里流传

这种能量聚积起来,最早以小爆发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像火山岩地带很小的温泉在这里或那里冒出一些泡泡。我曾写过九个小故事,都是未经计划,突然写出来的。就像是哪儿有了一种令人愉悦的痒痒的感觉,忽然无中生有地冒出了一个句子,然后“嗒”的一声,一个故事流出来了。其中一个故事还赢得了《观察家》短篇小说奖呢,这让我感受到醉酒般的兴奋,因为我看到自己终于能把文字按正确的方式拼到一起了。但尽管如此,我在写第十个故事时,仅写了两页就颓然中止,随后就没再写新故事了。这个宁静期大约持续了一年,后来有一天,我因为找东西打开了一个平常很少用的抽屉,看到了这两页开头,就读了起来,我想,也许我能为这两页做点什么,第二天把纸放进打字机,这次可不是“嗒”的一声了,而是“嗖”,我的第一本书《长书当诉》,就此开始。那些故事是我的脑海里无意识间积累起来的一些线索,积累的目的,我之前一直没有意识到,其实是疗伤。

......

有两个角色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实际上是两个形象,一个是奈保尔,一个是简·里斯。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满怀激情地写作与自我情感经历完全无关的东西,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开心。当然,这里并不缺乏情感因素,只不过并非任何深层次的感情,也就是说,这次的写作里并没有“疗伤”需求。我发现自己已经能够仅仅因为对主题感兴趣就开心地写作,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经验。这也是有关简·里斯的那部分内容而推动的。

简·里斯

V·S·奈保尔

简·里斯是个作家,她的读者要么觉得她非常烦人,要么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没人质疑她的写作能力。她遣词造句的方式非常精妙,但有人无法忍受她笔下那些无情无能的女主角们,或者我应该用单数人称,女主角,因为简·里斯笔下的女人们全一个样。有人觉得她的女主角非常非常令人感动,常常猜测原型就是作者本人,因此,那些知道我在她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与她交情不错的人,总是对我提出很多有关她的问题。我街对面的邻居汉德拉·宾利(也是个作家,几乎与简一样出色,但在生活里又与她如此不同,她们完全属于不同种类的人)有个朋友,名叫柳克丽莎·斯图尔德,是简的书迷,请汉德拉帮忙约我,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吃午饭。见面时,我告诉她们我最近已经写了很长的一些关于简的东西了,柳克丽莎于是建议我将文稿寄给她认识的一个《格兰塔》杂志的编辑伊恩·杰克。

我当然知道《格兰塔》,但我忘了伊恩已经从比尔·比福德那里接手做他们的编辑这件事了。在比福德时代,尽管我非常崇拜这本杂志,但总觉得有点难以企及,因为这里是马丁·埃米斯这类作家的自然栖息地,而他们的世界似乎与我的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每次看到这本杂志我都觉得自己的身体立刻就僵直了起来。伊恩相比没这么吓人,倒不是因为我觉得他也和我一样,僵直着身体,而是我觉得他看待写作的角度大概会比比福德更广博,我一向喜欢他写的东西,而且我也知道他喜欢我的《长书当诉》。如果我给伊恩寄稿子,他回绝了我,我觉得他应该有合理的原因,而不会因为仅仅认为我是个乏味愚蠢的老女人就拒绝我,因此我大约只会失望,而不至于受伤害。因为这个唧唧歪歪的理由,我决定听从柳克丽莎的建议。

他确实退了我的稿,解释说我的稿子不适合他们杂志发表,我之前的感觉确实是对的,我并没有因此觉得很痛苦。反过来,这个经验还很有趣,因为他加了一句话,说如果我的文稿是一本书的节选,他倒蛮想读一读这本书。那时我还忘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格兰塔》杂志是一个机构的分支,这个机构同时还有个出版社呢。因此,现在我有了个出版商,还明确向我表示有兴趣出版有关我自己生活的书,当然,前提是我随意写下的点点滴滴,最后能组合成书的形式……我写下的片段,在我的眼中忽然有了全新的形象,值得从抽屉里拿出来见见天日,严肃地看一看了。

格兰塔出版社推出的戴安娜·阿西尔作品

完稿之后,我吃惊地发现将手边那些材料转换为一本分为两部分的书,工作量也不是太大,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出版社的建立,第二部分则是我们出版的一些作家的逸事。原来我并不需要一步步梳理出版社走过的所有岁月啊,这次写书的过程,我更像个编辑,而不是作者,而我一直都是做编辑的人嘛。书不太长,但这没什么问题,因为我一直喜欢简洁的东西,不喜欢冗长。整个安排、润色、扩充的过程,包括伊恩提出关于结尾的建设性意见,都非常愉快,因此做完整个工作之后我竟然有些遗憾,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没有高兴地在最后一分钟灵光一闪为这书取了名字,我本来确实会觉得遗憾的。书名如果不能自然而然出现,就会令人头痛,我过去曾经花了无数时间和作家们一起,一个个审核待选的书名清单,越看越郁闷!所以这一次,我毫不费力地想了个贴切的名字后,立刻觉得非常满意:就叫《未经删节》(Stet),就是它!好啊!别忘了,我是在八十岁完成这部书的呢。

当然,意义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写这部书几乎算得上所有写作经验中最好的体验。你想想,刚写完一本书,你尊敬的出版社就立刻接受了它,然后书又广受好评,这一切,无论在生命的任何时间发生,都令人心怀感激。随后两年中,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我写《昨日清晨》(Yesterday Morning)时又体验了一次,更让我快乐。在我如此高龄,还能体验这一切……我想,我有三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人老了之后还能这样做,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感激,那绝对是纯美滋味。

戴安娜·阿西尔部分作品封面

首先是因为始料未及。如果有人在我七十多岁时告诉我,说我还能再写一本书,我一定觉得他们疯了,仅仅胡乱涂抹几笔让自己开心,哦,这倒有可能,但写书,不可能,也没什么东西要写啊。这怎么可能,特定事情曾引发过我写作的愿望,但那个阶段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怎么可能再次发生?对此我恐怕还得加上一句 :“感谢上帝!”因为这些事情在经历时是多么痛苦啊。但后来,当事实证明仅仅因为我很享受地回忆了在出版界工作的时光,也能让我写这么多页,我的童年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了,“这些事我觉得有意思,但别人会不会觉得有意思呢?”关于出版界的东西或许会让做这行的人开心,但他们也不过是广大读者群的很小部分,因此,如果我是出版商,别人给我送来《未经删节》的书稿,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么?或许也不愿意吧。那么《昨日清晨》呢?这么多年前的事了,又这么不时髦!如果出版商或读者对这些书说“不好”,我一点都不会觉得意外。

因此,听到他们同时对我说“嗯,还不错”时,确实让人非常惊异,就像受到一场未经期许却又万分隆重的款待。

这就是因年纪而来的第一份收获。第二就是我的书没一本涉及很深的层次,所有书都能轻松看待。人年轻时,很大一部分自我是基于别人怎么看待你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特点通常会持续到中年。在性的领地,这一点尤其突出,我现在还记得一个同学,是个胖胖的、长相普通的女孩,很开心也很乏味,毕业后一年,有一次我偶然在车站遇到她,有一个瞬间完全没认出她,因为她变得非常漂亮。发生了什么呢?原来是一个我们都认识的时髦男人曾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他觉得她很可爱,喜欢她的开心模样,于是她就成了一个自信又有吸引力的女人。这种类似的转变可能发生在与自尊相关的很多方面,其结果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我自己长大成人的早期,自尊心曾经被类似的事件击倒。但如果你老了,你就超越了所有这一切,除非你异常地不幸。在我四十多岁时,人们觉得我会写作,能出版书,这个事实朝好的方面改变了我,当然,也完全可能朝另外一个方向让我变得更糟。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没什么事情会对我的自尊心产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我有一种奇怪的解放之感。我想这大概也意味着我会损失一些东西吧,比如不再会有令人心灵颤抖的各种可能性了,但同时,却能让一切经验变得愉悦,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其实就是简单的好玩而已。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就像在《未经删节》出版过程中体验到的一样,写《昨日清晨》时也有类似的欣喜,当然,只不过后者出版时正好赶上我因为巴里的手术而忧心忡忡,所以受了一些影响。

第三个收获与第二个息息相关,我发现自己不再因害羞而窘迫了。我过去的工作偶尔需要我在公众面前说话,我总是特别害怕自己到时候没话说,因此总是提前就把要说的东西打好,到时候读出来。有一回我必须赶到布莱克浦(英国广受欢迎的海滨度假胜地。)一个气势宏伟、闪闪发光的酒店,给一群闪闪发光的女士们介绍些关于烹调的书,别人透露说,这些女士的丈夫们都是做餐具生意的商人,正在此地开会。我的演讲被安排在一个较小较暗的“功能性房间”,那个房间有很重的味道,但也不是什么肉汤味道,结果一个人也没出现。我大大地松了口气,但奇怪的是,我的解脱中却混合了一丝羞耻感,因此我未能好好地享受这种解脱之感,尤其当我蹑手蹑脚离开演讲厅,回到房间后,感觉更不舒服,因为我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在行李里带上本书来打发时间。

《暮色将尽》获得2008年的科斯塔传记奖

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总是非常残酷的考验,所以当格兰塔出版社第一次将我推到文学节上时,我紧张得要命。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幸运,这个活动在海伊镇举行,这里是最欢迎此类狂欢活动的热情之所。我根本无法事前准备,因为给我安排的是一出三人访谈,也就是说,三个写自传的作者一起讨论各自写书的动因,这让我更紧张。幸好三人之一有安德烈娅·阿什沃思,我非常崇拜她写的《浴火重生的女孩》,我甚至曾给她写过追捧信呢;她也因《未经删节》给我写过一封信,彼此抱有这样有趣的灵犀和感激,所以我们在酒店的见面非常快乐。这个光彩照人的年轻女人拥抱我之后,我踉踉跄跄地跟着她走进访谈的帐篷,随后就被淹没在亲密有趣的谈话中了。我们彼此交换着人生经验,此时我向帐篷外看去,只见拥挤的人们脸上都流露出期待好时光的喜气洋洋,我也不觉得意外,并且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想和他们交流。确实,当天晚上,我内心深藏很久的东西终于展示出来,我可以让他们大笑!我喜欢让他们大笑!我唯一要做的是拼命控制住自己不要贪婪地喋喋不休,不要超过预定给我的时间。从那时起,站在公众面前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当我上《荒岛唱片》这个节目时(这次访谈对亲戚、朋友而言更有意思,但一些陌生人给出的评论也确实比很多出色的评论家还好),这种公众演讲对我来说不仅变成了狂欢,而且是一个奇迹,因为和主持人休·劳利一起八卦似乎自然而然,浑然天成,播出前我觉得很多部分都应该删改,但播出后我非常震惊地发现,一个字也没有动过。她真是专家啊,在建立这么轻松谈话氛围的同时,对时间的控制依然如此精准。

不难看到,很多作家推广自己的作品时,常常深感其苦,觉得这是单调无聊的杂事。但对我而言,这事有时像被人款待,有时是个玩笑,完全出乎预料,事情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经验,让我对生命的沉思变得欢愉。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失败,但现在,当我回头看时,谁会相信啊,完全不是我当时想的那回事!

原标题:《她的编辑事业与知名作家紧密合作,一生最大感悟是如何与世界周旋好好变老|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