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ABB访谈|麦锦生:提笔写字,为香港做保育
这个年代,不同形式的香港本土文化正悄悄流逝。红色小巴写字师傅麦锦生用了四十多年将实用的招牌变成老香港文化,麦师傅认为他们一代人的坚持,就是香港精神,他所做的事就是为香港保育。
麦师傅的工作室摆满白底红字的招牌,上面写着“佐敦道”、“油麻地”、“沙田”等香港地方名。这些招牌是香港红色小巴的路线牌,自上世纪70年代起伴随无数香港市民走遍香港各地。
到了今天,麦师傅是全香港唯一一位仍坚持手写小巴招牌的书法家。 他不需任何名衔,能够为小巴提笔写字,已经很满足。今日,手写小巴牌风光不再,但这些手写字体却变成香港的文化。
手写小巴牌 、手雕神主牌、手刻麻将,这些在西方人眼中被视为工艺品,我们却总是后知后觉才去珍惜。被淘汰了的手艺,把麦师傅工作室搬到南头,借今次展览继续保存及延续这份历史。喜欢香港文化的人不妨来此处一寻老香港文化。
——摘自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网站“工作室随想”作品简介
李建林(Jack Lee),麦锦生(Mark Mak),工作室随想,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图澎湃新闻:手写这种牌子的历史,或传统,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
麦锦生:其实香港的中巴是1969年才有的,慢慢地到了1984年,(中巴)就变得有空调了,就变成大的车了。为什么(中巴牌的配色)是红的,白的,蓝的。因为这个车经过大丸,最终就到了湾仔,所以红色是终点的地方。
麦锦生手持由中巴牌衍生的手写小牌。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澎湃新闻:这个“唔经你屋企”也会印在中巴上吗?
麦锦生:没有,这个是闹着玩的,就是你不想让人家坐你的车,“不经过你家,不要坐我的车”啦。
澎湃新闻:“最佳爸爸”、“最佳妈妈”这种呢?
麦锦生:母亲节、父亲节(的衍生品)。
澎湃新闻:但这种字体是从中巴牌开始的?
麦锦生:对,演变过来的。
澎湃新闻:现在还有人找您写中巴牌吗?
麦锦生:有,现在的中巴都是我们做的。现在香港有4350台中巴,从1969年到现在,那个数字没有改变过,那个红的(私人拥有)很难管理,慢慢变成绿的(政府拥有)了。就像这里(深圳)关外的士是绿的,关内是红的,一样的道理。
大概十几、二十年前深圳也有中巴,因为那时候中巴是“多拉快跑”,经常出意外,后来政府禁止了,深圳这里不准有中巴了。现在慢慢恢复有了,规范了,没有那么乱了,十几年前还很少。
澎湃新闻:中巴和巴士的区别是?
麦锦生:中巴是市里的短途,就是小的公交。大巴才是长途。我以前在深圳的时候,中巴可能客少的时候,如果只有二、三个客人,就不去了,就赶你下车了。巴士不会这样,哪怕只有一个客人也要开到终点的。
以前中巴太乱了,所以深圳政府10年前就全部禁止了。其实香港也有这个情况,所以香港政府后来慢慢就把红色中巴变成绿色了,为什么不能收回(营业许可)呢?因为他的牌照已经发出去了,收不回来了,只能改变经营方式吧。
澎湃新闻:就是统一管理?
麦锦生:对,统一管理。因为绿色的话,和巴士一样,有路线牌了,几号几号,红色的没有。红色是私人的,个体户。可以随便收费,收多少钱自己定,还有100块一位的都可以,但那是30年前,不是现在。那时候地铁没有那么完善,你要回家没有什么选择。结果人家就向政府投诉了。
(100块一位)比打的还贵,但是香港经常刮台风,夏天的时候,刮台风公交就停了,只有中巴跑,如果你想回家只有坐他的车了,随便他收费。出租车也不开,打不到。但那时候其实很危险,台风达到8级以上好像保险公司是不担保的,出了意外乘客是没有保障的。不过一般正常情况下保险公司还是保障的,但是一刮台风保险公司就不承保了。
澎湃新闻:为什么现在只有您一个人在做这行了?
麦锦生:这个行业就是夕阳行业了,没得做了。但是我从1982年到现在,做了35年了,有这个感情,如果我不继续下去就没有人做了。我的儿女现在都长大了,我也半退休了,所以无所谓了,做义工吧,收一点钱让自己维持就可以了。
澎湃新闻:和您同年龄的都没有做下去的?
麦锦生:我入这行的时候,我记得一共有8个师傅,包括我。慢慢30多年了,那时候他们都50多岁,现在都80岁了。其他的师傅都比我大20年了,我都60了。他们做不下去了,太辛苦了。没有同龄的,那时候我们都是个体户。
澎湃新闻:您是自己学做了这行?
麦锦生:对。因为很巧,我的店刚好在中巴站旁边。一开始我没有故意做中巴生意,我是做标牌的,我懂写字,一位中巴师傅看我懂写字,就让我帮他写了一个牌,那时候就开始做了。
因为30年前有些招牌还是很落后,都是靠手写的,写了挂上去就用了。那时候还没有喷绘,他看到我会写,就让我帮他写个牌子放在车上。一个人来,两个人来,慢慢全都来了。
麦锦生在布置展场,背景板上有他为香港政府写的区名,还有一块写着“南头”。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澎湃新闻:这个牌有官方的名称吗?
麦锦生:就叫中巴牌。这些是我帮香港政府写的,香港政府去年有一个展览,香港18个区全部都在这里了。我觉得比较有代表性,就带过来放在这里了。(中巴牌)代表香港的一段历史。
澎湃新闻:从中巴牌衍生的纪念牌也一定要做成红蓝色的?
麦锦生:对,我坚持一定要这样,如果你说要金色、黑色我就不做。颜色一样,只是内容不同。
澎湃新闻:有其他的业务找您写字吗?
麦锦生:现在有些人在搞怀旧吧,让我写那个价钱牌,就是餐厅里面的餐牌。其实叫我写比电脑做还要贵,不过无所谓,他觉得和他的餐厅搭配吧,就让我帮他写。
澎湃新闻:当越来越多的中巴司机找您写中巴牌之后,您原来做广告招牌生意的时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麦锦生:现在已经不做广告了。以前我有员工,现在只是我和太太两个人,所以事情太多做不完了。我以前的员工现在都自己做老板了,招牌就给他们做了,我只做这个(中巴牌)。
麦锦生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展出的部分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附 香港公共小型巴士历史及车款演变(麦锦生/巧佳小巴用品提供)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曾经流行一种载9人的白牌车,行走于新界。这些白牌车的收费比巴士略高,车程也比巴士短,但因为是不合法经营,警方曾大力扫荡。
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五月风暴),巴士司机罢工,部分线路因而暂停服务,交通瘫痪,政府容许小巴进入市区,白牌车越来越受市民欢迎,数目不断增加。1969年,小巴由9座位增加至14作座位,“14座位”因而渐渐成为了小巴的别称。
1970年,政府推出白牌车合法化政策,由政府发牌,可以在香港、九龙及新界各地行走,即现在的红色小巴。4350辆小巴的限制亦是于当年制定,多年来并无改变。
1972年,政府在山顶试行私营豪华小巴制度,同年5月1日,首条私营豪华小巴1号线(往来山顶至中环)投入服务,结果试验成功,遂于1974年正式实施专线小巴制度。
1975年,香港岛已经有6条绿色专线小巴路线。
1977年10月26日,由于绿色专线小巴越来越受欢迎,政府首次招标数十条绿色专线小巴路线,供给公共小巴商或有兴趣的商人竞争投标,首批九龙及新界绿色专线小巴路线分别在1979年4月及11月投入服务。随着时代发展,市民对公共运输需求不断提升,政府亦批出九龙市区及新市镇的专线小巴路线以供竞投。
1978年,各小巴陆续安装了车头顶的地点牌箱,以便清楚地显示行车目的地。
1988年,政府批准小巴由14座位增加至16座位,部分小巴商会曾经要求政府放卖座位数目至20座位,但是政府认为小巴为辅助型交通工具,及受到保护铁路政策等限制而不被接受。
2012年,为了加强小型巴士行车安全,运输署修改法例,强制新入职的公共小型巴士司机必须修读职前课程,学员通过笔试及驾驶考试后方才获得颁发公共小型巴士驾驶执照。
2013年,运输署招标承办小型巴士司机职前训练学校,接获6份标书,新规定已于2015年6月1日生效。
香港红色巴士。图片来自网络-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