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凯恩斯如何做投资
凯恩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一提起凯恩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通论》。其实。凯恩斯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奠定了宏观经济学,还是投资大师。
《金融投资学通识》,彭兴韵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版
凯恩斯的投资经历
1883年,凯恩斯出身于英国剑桥的一个中产家庭。他自幼聪明,家境优渥,自信中带着疏狂。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他有极强的数学天分,在成为经济学家前,曾公开发表过《概率论》,他本来应成为数学家的,一不小心,却成了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通论》创立了国家干预主义,但他不是象牙塔里热衷于模型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位立足实践的经济学家。
凯恩斯不仅献身于经济学理论研究,还管理过数额不菲的基金,其投资生涯穿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包括让资本主义垂死的大萧条。尽管他做投资并非顺风顺水,有两次甚至亏得差点破产,但他还是打败了市场,取得了远超过市场平均的收益率!
在一战前,凯恩斯就开始投资股票、货币和大宗商品,把他以前获得的所有奖金悉数投入,足见他对赚钱有强烈的欲望。一战后,毁于战火的欧洲,百废待兴,欧洲的重建,创造了巨大需求,物价随之上升,精明的投机者嗅到了赚钱的味道。凯恩斯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大宗商品投机的“先知”,能够根据市场价格与他推测的合理价格之间的差异而获利。
他认为,市场是无效的,会存在错误定价。投机者能够吸收生产者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若他推测正确,就能“凭冒险赚取可观的收入”。他对大宗商品研究后认为,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行为因素就是信心。当人们对企业前景抱有过度信心时,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升。为了搏击于变幻莫测的大宗商品市场,他建立了自己的“大宗商品数据库”。
尽管他学识过人,又异常勤奋,有优于常人的预测方法,但市场还是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给了他当头一击。1928年,也就是大萧条前夕,当全球市场开始出现逆转,物价下跌之际,他仍在充当商品多头,买进橡胶、小麦、棉花、锡等多头合约,结果,1929年股市崩盘后,他的净亏损一度达80%,差点破产。
但这个败绩并没有打垮他坚强的内心,于是,他在经济惨淡的10年之中,重整旗鼓,充分吸取了过去预测缺陷的教训,最终成为一名极其成功的投资者。在他看来,试图预测经济趋势,并将预测与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联系起来的宏观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了。他意识到,自己在商品投资中之所以亏损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傲慢导致他对自己的决策过度自信。
于是,他转而开始研究信心、情绪和心理的影响。在吸取教训之后,他克服了自己原来顽固不化的观点,开始买入并持有更多股票,理念也从短期交易和投机,转变为基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长期投资,买入那些在他看来能度过崩盘难关的公司股票。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困顿之中,凯恩斯投资基金公司的董事敦促他将股票平仓,但他拒绝了。他坚定地认为,虽然大萧条导致了他的大宗商品爆仓,但股票一定会反弹。他认为,崩盘只是技术性的,好比汽车发动机出了问题,修复之后仍能前进,市场也不会一直一蹶不振。
那么,凯恩斯在股票上的投资策略是什么呢?在他看来,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最终渡过经济和市场的难关呢?
凯恩斯在股票投资中并不是靠打听消息,他购买的是那些不仅有稳定的现金流和收入,而且有派发红利的潜力的公司股票。他重点考虑分红增长潜力,公司对投资者持续增加分红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他更偏好于购买分红型公司的股票。钱伯斯和迪姆森发现,20世纪30年代早期,凯恩斯就采取了“自下而上”策略,即精心选择个股而不是跟踪宏观趋势,这是他取得优异投资业绩的根本所在。这个转变,使他开始青睐可以便宜价格买进的大型公司股票,这就是“价值投资”的萌芽。
《通论》中的投资真谛
凯恩斯的《通论》虽然是一部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但他在这部晦涩的著作中阐述了许多投资的真谛。
第一,虽然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家,但他在投资中却更注重公司层面的微观因素。他曾说:“不要试图把握整个市场的运行,应努力找出你理解的公司,然后仅关注这些公司。”这与巴菲特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强调,公司的账面价值是投资的核心原则,因为它决定了公司被清算时,它对股东的价值。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要么溢价,要么折价。价值投资者就是偏好以折价买入,相信未来股票的市场价格会更高。这实际上已非常接近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思想了。凯恩斯重视“我们自己所做决策的可靠性”,他甚至强调,模糊的正确要强于精确的错误。
第二,市场不是一无所知。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并不能对资产进行准确定价。公众并不能得到与定价相关的充分信息,这就会导致错误定价。他说,投资者“在价值评估方面的实际知识都在严重减少”。市场也常常是非理性的,这会产生严重干扰。虽然短期信息对价值影响不大,但它也构成了趋势的一部分,投资的利润天天波动起伏,对市场就会产生过度乃至荒谬的影响。他说:“循此成规所得市价,只是一群无知无识者心理的产物,自会因群意的骤变而剧烈波动。且此使群意改变的因素,亦不必真与投资的未来收益有关。”
第三,由于受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市场变化比人们的思路转变还要快。关键还在于,公众对市场看法的改变,不一定与未来收益有关。是故,公众的短期思路增加波动性,而且,资产定价当中投资者的相互影响,会使人们失去原有的客观标准。根据他的“选美”论,投资者运用同样的集体思维,追逐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优”股票,而不是依据自己原本的价值标准进行决策。
第四,短期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智夺他人,把坏东西留给别人。凯恩斯强调,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往往是极不可靠的,因为,“我们据以推测未来收益的一点知识,其基础异常脆弱。若干年以后,何种因素决定投资收益,我们实在知道得很少”。因此,即便是企业家,也是“玩一种既靠本领又靠运气的游戏……。如果人性不喜欢碰运气,或对建设一厂、一铁路或一矿本身(即除了利润)不感兴趣,而仅靠冷静盘算,则恐怕不会有多少投资”。
对未来不可预知,决定了人们喜欢进行短期投资,因为,“根据真正的长期预期而做投资,实在太难,几乎不可能。凡想如此从事者,较之仅想对群体行为比群众猜得略胜一筹者,其工作量较大,其风险较大。……要击破时间势力,要减少我们对于未来的无知,其所需智力多,要仅仅设法先发制人,其所需智力少”。当然,人们热衷于短期投资的一个原因是“人生有限,故人性喜欢有速效,对于即刻致富之道最感兴趣,而对于遥远未来能够得到的好处,普通人都要大打折扣”。而“长期投资者固然最能促进社会利润,这种人的行为最遭受批评……因为在一般人眼里,这种人行为古怪,不守成规,过分大胆”。
是故,“从社会观点看,要使得投资高明,只有增加我们对于未来的了解;从私人观点,所谓高明投资,乃先发制人,智夺群众,把坏东西让给别人”。而“斗智的对象,不在预测投资未来好几年中的收益,而在预测几个月以后,由因循成规所得市价有何变化”。这种投资中斗智的游戏,“也不须外行参加以供职业投资者鱼肉,职业投资者之间就可以玩起来。参与者也不必真相信,从长期看,因循成规有合理根据”。
总结起来看,在《通论》中的“长期预期状态”一章中,集中体现了凯恩斯对市场的观点和思想,基本面和市场心理活动共同决定了投资市场的价格表现,应当说,这比后来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都更早、更全面客观地揭示了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尽管他在管理国王学院和两家保险公司基金期间也曾受人们的质疑,但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投资中的冷静分析和对市场运行独树一帜的见解,终于助其取得了辉煌的投资业绩。
(作者彭兴韵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本文摘自《金融投资学通识》一书,澎湃新闻获授权转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