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川大华西医院加持!TA还要建更大的“朋友圈”……
对精准医学行业来说,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
日前,经过工商变更的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正式亮相,这标志着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的企业法人主体以崭新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在机构设立时,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就完成了首次“创新之举”,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以更灵活的机制配置市场资源。
作为一家“国字号”创新机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于今年1月批复建设的生物医药领域第一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也是精准医学方向唯一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今年,“建圈强链”被写入了成都市党代会报告。成都正在完善“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
公共平台如何链接支撑企业需求?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就是一个“切口”。
“既参与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也会‘走出去’,输出成熟的运营模式,力争在全国建立10个分中心。”近日,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简称“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
实力派股东齐聚,还要建更大的“朋友圈”
今年上半年,华大基因、中源协和相继参股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加入精准医学技术攻坚“朋友圈”。截至目前,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拥有10位股东。除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支“国家队”外,中心还获得四川省、市、区各级国资平台加持——省内外“合伙人”纷纷加入,产业“背景”均来头不小。
“上海医药、华大基因、中源协和、迈克生物,这些股东单位均是深耕行业多年的上市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单位里面还有多家国内顶级医疗机构,我们就是要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的精准医学产业链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建、整体联动的良好局面。”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迈克生物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在对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中就明确规定,必须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的新模式新机制。
企业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搭建平台公司之初,作为项目申报方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明确合作伙伴的招引条件,“主要携手上市企业、头部企业或院士团队,实现强强联合。”
这种股东层面的联合让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形成 “圈子”效应,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各股东单位纷纷将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导入进来。
除了导入本地资源外,许多外地同行也抛出了业务合作“橄榄枝”。
“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创新企业、海归团队与我们交流对接,也想围绕精准医学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加入我们的产业生态圈。”在企业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平台,业务合作均采取纯市场化手段。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还将围绕细分领域布局10家以上二级公司,承担具体产业化任务,这也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将加入这个“朋友圈”。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加速成果转化步伐
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其实是为了破解现阶段的行业“尴尬”。此前,业内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类创新主体各自为阵、缺乏联动,医学科技资助多途径、碎片化问题严重,造成了创新资源的浪费和创新产出的低效;企业和科研院所侧重点不同,导致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技术走不出实验室。
实力派股东齐聚,成为这个“国字号”平台建“圈”的第一步,而后续任务,是培育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以国家级平台为支撑,整合“医政产学研资”优质资源,建设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评价和精准服务等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相关技术产品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建设这些平台,我们要到全国去挖掘好的项目,给予场地、设备、人才、资源、政策等支持,真正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临床转化应用和国产化替代,降低医疗成本并造福百姓。”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载体建设正在推进。目前,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在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启动装修1.5万平米的研发大楼,总建筑面积15万平米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园也已经启动规划设计。
▲新川创新科技园 王效 摄
打造一个庞大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找准突破口至关重要。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中心的建设周期分几个阶段,包含3年目标、5年目标,从核心技术攻关、国产化替代,到孵化多少企业,吸引多少人才,实现多少产品转化等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通过5年建设,打造“航母式”精准医学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精准医学创新策源地、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示范高地、精准医学产业集聚地、全球精准医学高精尖人才集聚区和国家医疗健康领域战略核心智库。
为此,在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体系下,未来还会打造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强化知识产权“全领域、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并联合成都市和成都高新区国有投资平台,建设10亿元规模的精准医学产业创新基金,通过资本助力、产业赋能,推动精准医学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融合发展。
设立13个专业领域精准创新中心
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攻坚“卡脖子”技术
构建产业生态、打造创新体系,更需要做强其中的关键产业链条,形成体系和枝干彼此支撑。华西医院在创新链、价值链深度布局的优势将被激活,在此基础上打通精准医学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到临床推广应用的全链条。
“我们以川大-华西精准医学研究平台为攻关主体,优化完善协同创新机制,设立13个专业领域方向的精准创新中心,开展基础研究和创新研发,同时联合全国20多家共建单位共同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攻关项目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共享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收益。”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已搭建了“细胞治疗研究院”和“国际临床研究中心”,均以二级子公司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并通过协同创新机制,链接华西医院和其他机构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坚。
平台的运营也会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借助这一方式,发布“精准医学产业创新攻关项目”,通过对每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资金支持,整合全国范围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国产化替代。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揭榜挂帅”倒逼科研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聚焦精准医学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按照“榜单制定、评估遴选、开展攻关和成果评价”流程,实现研究课题公开竞标,为企业和科研团队搭建开放透明的创新竞赛平台,有力推动精准医学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记者手记>>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第一”与“唯一”的身份标签备受关注。从更广的视野来看,这背后凸显了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本底。在成都目前的16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达5家,占比达31%。就在高质量企业层出之际,国家级高水平公共技术平台加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建圈强链“朋友圈”,无疑,这会成为产业提速发展的“助推剂”。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王勤 摄
这股推力的动能来自哪里?采访中,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屡屡提到一些“关键词”:“市场化”“企业主导”“公共性”“揭榜挂帅”。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这个平台的操盘理念。
在平台运营方看来,通过市场化手段去构建一个多方共建的关系格局和利益分享机制,能够激发各方谋事创业的活力,进而最大限度盘活技术、人才、资金、载体等资源,加速成果转化步伐。
一个全新的体制机制下,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参与成都产业建圈强链,未来可期。
原标题:《川大华西医院加持!TA还要建更大的“朋友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