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十余载科研路,王泽山:不觉孤独,这是我的兴趣、我的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2018-01-10 08:4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王泽山院士
1月9日下午,王泽山,这位已达8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他工作的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会堂内,端坐讲台中央,听着他的学生、同事、领导对他的祝贺和赞誉,神情平静而淡然。

他刚获得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1月8日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亲手接过习近平向他颁发的奖励证书。这个奖,每年颁发不超过2名。

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节点,是六十多年来工作的一个成果。第一个节点是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在那里,他向老一辈科学家学到了如何追求科学、如何处理好国家与事业的关系,学到了对真理的态度。

他表示,荣誉属于每一位与他共同拼搏奋斗的同事,属于给予他支持的政府与企业,属于给予他科研养分与支持的脚下的这片土地——江苏和中国工程院。

在参加完南理工为他举行的庆祝大会后,王泽山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认为自己六十多年执着于火炸药的研究上,“走这条路是必然的”,“因为我做这个东西时间久了,生活、兴趣、专业、家庭都容纳在这里。”

如此,这条科研路并不觉孤独,“对我来讲,搞这个事业就是我的兴趣。这是我的生活。”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王泽山还以自身经验告诫后辈科研人,看准了方向就要坚持,不要轻易变更,要想怎么样超越,否则很容易“什么也没有”。

“确立好自己的方向,从国家大的层面去权衡考虑,之后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少想着或计较其他的。”他表示,当前我国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这对我们科技人员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要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

“光荣属于大群体”

公开资料显示,王泽山,吉林省吉林市人,193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为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

王泽山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60年至1985年,担任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的教师。1986年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南理工的庆祝会上,王泽山面对近300名师生,表示其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属于与之“共同奋斗拼搏奉献的大群体”。

他说,自己到江苏快六十年来,江苏这块土地给了他很多荣誉,如出席党的十九大的江苏代表、“建国以来江苏十大科技杰出人物”,同时也给予他很多科研支持,如在科研赛事方面给予投资,在各种科研活动和教研活动使他承担任务。因此,如今的他与这片土地的滋养密不可分。

随后,他提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合作单位和企业多年来一直给予他及其团队以课题经费和试验条件支持,并对成果给予肯定。

“昨天开会时,好像有8个集团老总亲自到会,给予现场的祝贺。(这些企业中)有的企业从1958年开始,领导不知换了多少,但(支持我的感)情一直不断。”王泽山说,这不止是个人间的深厚感情,更多的是双方为了业务攻关,没有相关企业、领导共同协助研究,不会有当前这样的成果。

此外,王泽山重点提到中国工程院。他表示,在自己一生的路线图中,一个重要节点就是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这个协会性、学术性的组织带给他难以磨灭的影响。

那时候,他已过六十岁,是可以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以“适当休息,参加一些活动”,但王泽山没有,他还是继续做他的工作。

王泽山说,这是因为他被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品质所感染。

他举例称,有人曾问某位院士“你在你的领域里有什么贡献”,该院士其时在核武器方面已有重要贡献,然而他却重点提及自己多年来合成的二十多个化合物,一个都没用上。王泽山觉得,这体现出该院士虽成就在身,却依然对科学保持谦虚的态度。

王泽山还说,侯祥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炼油与石化科技事业奠基人)等大家是他的榜样。他从他们如何追求科学、如何处理好国家与事业的关系的实践中,学习到该如何对待科学和真理,“这方面的教导,一直支持我继续工作”。

不争不喧哗,冷静平淡搞科研

有关王泽山,许多新闻报道都提到他19岁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并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的火炸药专业,成为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在当时,空军、海军才是许多学子争相报考的方向。

谈及此,王泽山对媒体说,凡是国家需要的总要有人去做,“我从来在争个什么东西方面比较靠后,确实你争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还不如冷静点平淡点”。

就这样,王泽山就在火炸药这条路上淡泊自静地走着,一走就是六十多年。

六十多年来,王泽山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他表示对此没有兴趣,大多数时间,他用于试验,或参加一些科研会议,“旁的不参与”。

也因此,在外人看来清苦而寂寞的科研路,虽有一个甲子,王泽山却没有觉得孤独。“对我来讲,搞这个事业就是我的兴趣。这是我的生活”,他对澎湃新闻说。

与此同时,他也觉得自己“走这条路是必然的”,“因为我做这个东西时间久了就很自然,生活、兴趣、专业、家庭都容纳在这里”。

一路上,他也见到有很聪明、学习很好、工作也不错的同学、同事,在某个科研领域正做到劲头上,获得一定成果的时候,面对一些诱惑突然转向。

他为之可惜。深耕一个领域多年并攀登科学高峰的他,认为“看准了方向,要坚持,要想着超越”。否则就像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仍一个,很容易“结果什么也没有”。就像当初他选择火炸药一样,“那不是一时冲动,既然选定了,定下来的东西不要犹豫”。

但就意味着不能“变”吗?王泽山说,也不一定,但要走到确实无路可走时才放弃。

他以此激励年轻人,假如立志从事科研工作,要确立好自己的方向,“从国家大的层面去权衡考虑”,然后,“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少想着其他的、计较其他的”,奔着创新去走,奔着超越去走。

“年轻人肯定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国现在正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这对我们科研人员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敢于承担、必须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王泽山说。

“我不愿意吹嘘,但是我开口一说好像就是在吹嘘。”采访最后,他很谦虚地说,“(以上)只是我的见解,说的东西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各人情况不同”。

现如今82岁的王泽山,做试验,培养后生仍是日常,这一段繁忙的密集宣传后,他又将要去到四川、内蒙、辽宁等地,继续他早就计划好的试验工作。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