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校内迁故事:第一所因日军侵华内迁的大学 | 校园里的红色记忆

2022-08-12 20: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博物馆之夜编辑部

文化 / 历史 / 思政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70多所高校先后被迫迁址,踏上了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

但也是这次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徙,使得中国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形成起来的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得以保存。

这是大学们的“长征”。

在《校园里的红色记忆》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高校的内迁故事,今天就从第一所因日军侵华内迁的大学说起。

自1931年出走沈阳到1946年重返故土,东北大学经历了长达15年颠沛流离的岁月,这是东北大学的史诗。

东北大学内迁缘起

1931年9月18日的深夜,成了东北大学师生的一个不眠夜。

很多师生在一阵阵炮声中被惊醒,彼时,日本关东军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与北大营相距仅6华里的东北大学的师生亲历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当沈阳城沦陷,东北大学也随即被日军控制,原本书声琅琅、欢声笑语的校园,生机顿无。作为最后一个离开校园的校长宁恩承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到:“25日下午,我一个人步行入城,忧愤凄惨地离开了我的家,不知何年何月我再返还我家园。”

“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粉碎了东北大学的强校之梦,更是改变了东北大学众师生的命运。

数以千计的东大师生不得不远走他乡,踏上一边学习,一边抗争的流亡之旅。这一走,便是15年。

东北大学与“一二·九”

东北大学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因日军侵华而内迁的高校。

他们流亡的第一站是北平。

恰逢学校的前任校长张学良正在北平主持军务,在张学良的多方协商下,流亡北平的东大师生这才有了安身之地。

1933年,身处北平的东大师生,内心再一次被刺痛。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正式承认了日军对东北的侵占。随后的1935年又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让出了冀察主权。至此,整个华北危机日趋严重。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12月9日,北平爆发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

一二九爱国运动虽然极大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激情,但也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野心。随着日军侵占华北的军事行动愈演愈烈,东北大学不得不再寻安身之处。

1936年2年,东北大学在西安成立分校。

“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勗尔多士,复我河山!”这是当年张学良在为西安分校做的奠基题词。

同时也记录着八十多年前东北大学师生无比悲壮的呐喊和抗争。

1936年12月9日,在“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请愿游行中,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师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驻扎在临潼的蒋介石声称,将用武力镇压学生。灞桥边上,张学良校长为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紧急拦住游行队伍,郑重承诺:“请大家相信我,在一个星期内,我用事实答复你们的要求!”

三天后,张学良发动兵谏,这便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被称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的大事件。

东北大学入川记

东北大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成就了它的荣耀,也让怒火中烧的蒋介石坐不住了。

在他眼里,东北大学就是西安事变的火种和策源地,为了消灭这个火种,蒋介石决定接收东北大学,于是下令将在北平复课的东北大学移校到开封。并将东北大学改名为国立东北大学。不久,落脚开封的东北大学又被要求迁往西安。

1938年,日军转而西犯,西安也成为了一座危城。刚在西安建成不到两年的东北大学,再次举校迁移,这一次他们索性来到了巴蜀之地三台县。

也是流亡的最后一站。

东北大学的师生在发展学术的同时,还走出校门支援抗战。这些从东北一路流亡而来的热血师生,赓续着红色基因。在东大师生的影响下,三台人甚至成立了“三台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

据不完全统计,在14年的抗日战争时间,东大先后有百名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日东北义勇军战场、敌后战场、正面战场,有数十人壮烈殉国。

东北大学的力量虽然已经不在东北,但这些英勇的身影在白山黑水间血沃关东,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

本周六(8月13日)21:25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校园里的红色记忆》之《黑土地的传奇红》

带你重温东北大学的红色传奇

你还对哪些高校内迁的故事感兴趣呢?

校园里的红色记忆系列

原标题:《高校内迁故事:第一所因日军侵华内迁的大学 | 校园里的红色记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