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她是女性解放运动的领路人,但不仅仅如此……
历史永远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能警醒我们,激励我们,永远保持爱国、奋斗、开拓的鲜亮底色。穿越时空回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无数爱国志士,无论男女老少,都以己之力斗争着,在风雨中期望着一个光亮的中国。
这其中,有一位女子,她不但证明了女艺术家也可以很伟大,更充分彰显了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在求学、就职路上的思想性和独立性。
她就是20世纪前期中国女界领袖何香凝,其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一系列社会变革。她的政治生涯与人生际遇堪称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和著名画家。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
//
何香凝,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1903 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何香凝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49 年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何香凝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前身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自成立迄今唯一一位女性主席。很多人用“女性艺术家”来界定何香凝,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女性艺术家”并不是何香凝先生的艺术标签,她从事艺术创作的核心身份是革命家。民主革命家的理想抱负、初心使命、奉献牺牲精神决定了她的人生格局和境界追求。她把社会主体的“匹夫之贵”融于灵魂,以女性之身而又超越性别角度,在做人、做事、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骨、文化修养和艺术风格。这些成就了何香凝先生20世纪中国公认的“伟大女性”的声誉。
她身为女性,出生于封建时代的富裕家庭,却不信“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自小酷爱读书识字,知书达礼,追求独立人格。在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后,她“夫人学婢子”“亦乐之不疲”,为了革命的需要学习艺术,不仅把艺术创作变成自已的兴趣爱好,还将其发展成革命的武器和谋生的手段。艺术自然而然地成为她在艰难困苦中抵御国仇家恨的武器和“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她关心、体恤中国妇女“牛马不如”的状况,总是尽力为改善她们的处境奔走,鼓励妇女“迈出大门”,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她以“先知先觉”的新女性角色成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儿子廖承志赴东京留学
她身为人妻,19岁与廖仲恺结下“天足缘”,并得到丈夫的爱护与尊重,不仅在诗文、绘画的学习上得到他的指导,还对社会政治状况有所了解。原来大门不出的何家“九小姐”在成为廖家“少奶奶”后有了较为清晰的国家民族意识。她为丈夫的远大理想抱负、有所作为的内在品质而倾心,婚姻甜蜜温馨。她甚至冲破传统桎梏,拿出私蓄、变卖嫁妆珠玉,助丈夫东渡日本留学,探索救国真理。他们“故国经年别,求学走他邦”,结识孙中山,追随孙中山,并由孙中山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信任和倚重的同志。她分担丈夫的责任和烦恼,是丈夫心目中的“女中豪”,与丈夫并肩携手,成了著名的革命伴侣。在正值盛年的丈夫牺牲后,她毅然决然地接过他的“未竞伟业”,几十年克服千难万险继续革命事业。
1916年,帝制取消一笑会(前排右四孙中山、前排右三何香凝)
她身为人母,关爱儿女,言传身教,百般呵护,把他们培养成了“热忱的革命者”。在国难当头时,她慨然把儿子送上抗敌战场,“训子杀敌”,筹款助他“冒险离家”,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母亲”……
总之,何香凝正是给这个世界呈现了“五分的美丽、六分的温柔、七分的爱和八分的坚强”的女人。
何香凝信念坚定的精神风骨和不断奋斗奉献的革命家气质,来自她对民族、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已过古稀之年,她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艺术创作,勤奋工作。她不断吟诗作画,以寄托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思念,还利用各种机会撰写文章,发表谈话,为祖国的统一贡献力量。
何香凝、齐白石等《和平颂》
何香凝身上总是有种长青的力量,清晰而深刻,执着地存在于她的艺术作品中,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价值。这种有穿透力的思想和家国情怀,具有穿透时代隔膜的能量,如今看来依然鲜活。
总之,何香凝是一位“大写的人”,她“立德、立功、立言”。用通俗的话说,长得漂亮是幸运,活得漂亮是本事。
何香凝六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从素材及画风来看,其创作虽可大致分为前、后期,但其“美术作品充满斗争激情,洋溢着浩然之气”,则前后始终如一。
她的大半创作是为了筹款,特别是在她创作高峰期的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末、40年代末的画作,主要用于募捐,如大革命失败后作画募捐,1929年赴东南亚卖画筹款建设仲恺农工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为东北抗日捐款。此后几年,她多次在上海、南京开展义卖画展活动,往往是华侨捐一笔款,她就送一幅画。就这样,她用手中的画笔为祖国、为人民、为抗敌将士讴歌,也为抗日救亡募款。
在抗战的年代里,何香凝专画傲雪经霜、冷而弥坚的梅、松、菊,以及在日寇入侵面前奋勇抗战之爱国者。面对国仇家恨,她的画风变得冷酷硬朗,希望祖国像这些耐寒植物一样,能抗风雪、斗严寒,度过严冬,迎来春天,没有了女性画家追求的柔美秀逸。
总之,何香凝有“革命者为革命牺牲”的坚定信念,她有着刚直、率性、正气、真诚、坦荡的风骨。
山水 · 何香凝
纸本设色
34cm×76cm
1929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为谁来补破河山 · 何香凝
纸本水墨
165cm×82cm
193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面对中国妇女“牛马不如”的处境,她痛心疾首又充满同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何香凝把对中国妇女处境的了解、理解和同情之心,把对民主革命前途的忧虑,转化为帮助妇女解放、推进反帝反封建革命进程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她在1903年发表的处女作《敬告我同胞姊妹》一文中就提出妇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的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女子应与男子一起担负责任,妇女解放意味着社会的真正文明与健全。她对女同胞“犹墨守无才是德之谬说”甚是不满,强调女人也是人。她质问说:“然与男子同视听、同官骸之女子独非人类乎?然则天下兴亡,吾二万万同胞安能漠视哉?覆巢之下,薪火之上,宁有幸欤?……吁我同胞,其勿仍以玩物自待,急宜破女子数千年之黑暗地狱,共谋社会之幸福,以光复我古国声名。”她反复强调“国民革命是妇女的唯一生路”这个基本观点。全面抗战爆发后,她第一时间组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动员妇女“和男子们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以求国家独立平等、人民恢复自由。
何香凝《国民革命是妇女唯一的生路》,《人民周刊》1926年第3期
《上海妇女抗敌后援会的紧张工作:主持会务之何香凝女士》,《抗敌画报》1937年第5期
总之,何香凝是领导劳动妇女成长成才贡献于社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紧密结合时代投身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实干家。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尼采说过,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有时,“无动于衷”成了何香凝抵抗命运打击的最好武器。她忧思民族前途和人民命运,凝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对现实险恶的达观。因为除了信念坚定,相信“力可回天尚有人”,她还幸运地拥有艺术。她沉浸于艺术世界,这既抒发了她的爱恨情愁,又消解了她的痛苦与磨难,还实现了她的特立独行。
她“以画画读书度日”,“以读书画画为乐”,“宁以画笔栖迟,维持清苦的生活,不愿同流合污,作国家民族的罪人”,“以写画自遣”。“绘画是有情绪的线条和色彩”,这“情绪”二字于何香凝的创作最为重要。她的画在于叙述人性、表达情感,具有人性之美和真挚情感。何香凝大半生奔走革命,颠沛流离、艰难顿挫,痛失丈夫、儿女经年别离,但她说过:“清静安闲的岁月我能过,艰难困苦的日子,我也是不怕的。”从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她品尝到了最高境界的精神的快乐,狮虎的雄强刚健、梅枝的挺拔昂扬、山水的壮阔深幽、雪景的静穆萧杀、花鸟的悠然清雅……都有她独特的人格境界和情怀修养。何香凝笔下动物毛发的细腻、山峰的棱角……特别是梅花新枝,线条无论长短,无论向上还是斜出,都一气呵成,没有停顿,体现出线条之美和力,画面整体达到了清、雅、壮、阔、静、幽、远……
虎 · 何香凝
绢本设色
63cm×79cm
191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狮 · 何香凝
绢本设色
63cm×49cm
191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石头城下卖梅花 · 何香凝
纸本设色
103cm×40cm
193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的绘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与艺术命题,其重要性远迈前贤,成为中国女性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可以这样说,何香凝的绘画与中国革命相互交融。在时代变迁中,中国画是何香凝擅用的一种武器,一种介入社会活动的工具,更是她用于表达救亡图存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艺术家以文人意象对公共事件的敏锐且超然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1931年后,何香凝寓居上海,筹办过多次大型的义卖救国书画展览,开创了由女性组织、筹办画展的壮举。这也是何香凝一直倡导的妇女解放与自求独立的行动体现。她以组织、宣传、义卖等一系列方式,多次成功筹办画展,成为民国时期女性艺术家在社交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何香凝成熟、独立的女性形象,深受同时代女性的尊崇,启发了青年女性自发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社团——中国女子书画会。
中国女子书画会成立于1934年,是中国女性艺术史上组建最早、阵容最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女性画会,是中国美术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画会由冯文凤、顾青瑶、陈小翠、顾飞等倡议发起。借助社团集体的力量,女性争取了艺术上的独立地位,显示了20世纪女性艺术的独特价值。画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女画家主体意识的觉醒。画会整体的艺术水平和较严密的组织性,是其他地域及社团所难以比拟的。画会成员由上海遍及江浙,乃至全国,抗战前各地会员近200人。1934年至1947年,中国女子书画会共举办了13次画展,对艺术的发展和美育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借助艺术社团的力量,女艺术家筹办群体联展、个人画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女子美术的新风尚,由此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女画家,如冯文凤、顾飞、李秋君、陈小翠、周鍊霞、吴青霞、陆小曼、郁风、杨荫芳、关紫兰、方君璧等,《何香凝与中国女子书画会: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图景》一书中记述了他们在20世纪前半期的艺术探索与成就。她们吸收外来文化,于作品中释放出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女性特有的感性认识。
参考资料:蔡瑞燕《伟大女性何香凝》
《何香凝与中国女子书画会: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图景》
蔡显良 主编 房桦 编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180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标题:《她是女性解放运动的领路人,但不仅仅如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