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伟大的导演一生只拍一种电影

2022-08-14 1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899年8月13日,英国伦敦,一个名叫莱顿斯通的城郊小镇,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出生在一家蔬果店铺的二楼。这正是希区柯克父亲开的店,一家人以此为营生,既不富裕,也不贫穷。这是一个敬虔、正统的天主教家庭,年幼的希区柯克不爱哭闹,乖巧懂事,被父亲称为“我纯洁的羔羊”。

导演希区柯克 | 图片来自网络

1920年,希区柯克开始在伦敦拍片。1960年, 代表作《惊魂记》在北美上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成本仅为80万美元的黑白恐怖片票房大热。它不仅是希区柯克技巧最为纯熟的作品之一,还成为了心理恐怖惊悚电影的开山之作。自此之后,精神问题所导致的犯罪行为成为新的一类电影主题。惊险电影由靠恐怖视觉画面和强刺激声音营造效果的低级恐怖片,提升到了以写实手法设置精神悬疑让人产生心理震撼与恐惧的高级悬疑片。

电影《惊魂记》 | 图片来自网络

楼梯、阴影、群鸟、希区柯克式变焦...希区柯克以强烈个人标签化的视觉影像,勾画出一桩桩犯罪和阴谋事件。他的悬疑片不再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带着自我风格的艺术品。因此,在许多新浪潮电影人的眼中,希区柯克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者导演。

所谓作者导演,即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能够实现对自己作品的绝对掌握。1954年, 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 一文中明确反对当时法国电影的“优质传统”, 指出电影应该是导演的一种个人化创作, 同时导演的作品应该体现出某种一致的风格, 这样的电影便是“作者电影”, 这样的导演便是“电影作者”。

导演希区柯克 | 图片来自网络

希区柯克作为首批被命名的电影作者, 当然也不负众望, 以自己的创作映照着电影作者论。

希区柯克娴熟且大胆地运用、开拓各类电影技术,力求做到叙事与形式上的双重创新。纵观其电影创作, 贯穿了电影史从默片、黑白片到有声片、彩色片的全过程, 不断尝试蒙太奇以及长镜头等不同的表意方式。同时,楼梯与阴影、让人惊艳的金发女郎、对麦格芬手法的青睐...都体现了希区柯克作品在主题内涵、电影语言等方面的风格特征的延续,并逐渐成为他独有的个人标签,被后来的年轻导演不断借鉴、致敬,希区柯克已然成为了悬疑电影中一条强韧且绵延的血脉。

希区柯克与金发女郎英格丽·褒曼 | 图片来自网络

希区柯克还有一种独特的“签名”方式:他会在自己的电影中露面, 以某种独特的幽默感给自己的电影“签名”。如《西北偏北》中,希区柯克客串了一个没赶上公交的倒霉乘客。《辣手摧花》中,希区柯克客串了一个火车上的打牌人。在1944年的《救生艇》里,希区柯克竟然出现在报纸上的减肥广告里,展示了使用某项药物之后的减肥效果,据说当年许多人真的向希区柯克打听此广告。

电影《救生艇》 | 图片来自网络

“证明作者可以在最受限制的电影生产体制中存活的话, 那么世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立身之地。”在“制片厂制度”的束缚下, 我们仍能在作者电影中感受到导演创作的激情和生命力。

说到作者电影,我们无法绕过英格玛·伯格曼:

伯格曼与作为备受学术界推崇的“三大作者”之一,将电影和作者并列起来,将自己放置在与艺术家完全对等的地位,将电影视为像音乐、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一样具有完整意义的艺术品,全方位地走进电影世界,与电影对话,去体味、去咀嚼、去探索、去追寻有意味的人生。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 图片来自网络

伯格曼的影片几乎全是由自己编剧和执导的,并且有着十分鲜明且一贯的美学风格和主题个性。或许与伯格曼孤独苦闷的童年,以及就读于文学系的教育经历有关,在伯格曼的影像世界里,主人公总是如同导演本人一般,有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困顿与哲理思索。伯格曼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来述说人类所面临的最古老且最尖锐的一系列问题,有关爱,有关上帝的沉默,有关人与人的隔膜。

特吕弗第一次看完伯格曼的影片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基耶斯洛夫斯基评价伯格曼:“世界上唯一一位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缪那样,诉说人性的导演。”李安则这样形容伯格曼对他的影响:“伯格曼这个人对我来讲,就像把我的处女拿去一样,我的世界由此变得不一样,触电了。”正是因为看了伯格曼的影片《处女泉》,李安才决心走上电影导演之路。

李安与伯格曼 | 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著名影评人菲利普·肯普说过,要想领略真正的北欧电影,就去看英格玛·伯格曼,他的电影把“北欧忧郁”表现得淋漓尽致。“伯格曼式”的北欧阴郁贯穿了伯格曼的所有作品,成为一种标签化的美学特点。

正如同伯格曼本人所说,他一生都在追求彩色的黑白电影, 用回忆、想象、梦境、闪回、主观镜头等独特的电影创作手法,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活动,在极简的影像风格中注入有关饱满的理性哲思,赋予看似单调的镜头以独特的美学阐释。沉郁的色调、梦境与现实、诗意的意象、回环往复的思考与叩问...伯格曼编织出一个阴郁而又乐观的影像世界,正如同读者的评价,“宛如一个带着泪的微笑”。

电影《处女泉》 |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伯格曼在拍摄影片时,能够突破剧本和制片人的束缚,将自己的理念注入作品之中,使之具有鲜活的内在生命力,即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占据核心地位。伯格曼的影片大都是自编、自导,有些还是他自己监制,他比“作者论”所期待的导演应突破剧本和制片人的束缚更前进了一步,实现了“作者电影”的理想状态——导演掌有一部影片全部的话语权。

伯格曼在《第七封印》片场 | 图片来自网络

走入伯格曼的电影,就像踏上一个心灵的旅途。在伯格曼的影像世界中,阴郁而又温暖的哲思是永恒的基调,在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中,伯格曼徐徐述说着对人类命运的殷切关注与同情,对人类精神与灵魂的不朽思考。

参考资料:

[1]High电影.希区柯克与《惊魂记》 .百度文库,2020.

[2]元山观影谈.《惊魂记》——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代表作品,细思极恐.百度文库,2019.

[4]张腾玮.“作者论”视域下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特吕弗著,郑克鲁译.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王家东.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视域下的希区柯克[J].导演评述,2018-3,57-59。

原标题:《聚焦 | 伟大的导演一生只拍一种电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