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I助手“小库”能解放建筑师吗
“广告人会猝死,AI不会。”
这句话来自“一起开工社区”公众号上,关于“广告人和AI谁更厉害”的讨论。和广告业类似,建筑设计行业的高强度、长时间、低效率的工作负荷也早已成为共识。过慢的行业节奏赶不上极速推进的城镇化及城市更新步伐,付出代价的不仅是建筑行业的变革延缓,更是很多优秀建筑师的生命。
2017年1月,“80建筑”公众号上就发布了一条“2016建筑师非正常死亡报告”的文章,枚举了2016年猝死的近10位国内外建筑师。文章指出,一幅“同志快醒醒,你的CAD出了致命错误,问你要不要发送报告”的表情图在建筑师圈里广为流传。一些建筑师因为绘制CAD,发生了生命上的致命“错误”,在事业壮年期撒手人寰,留下还没有画完的CAD和没有发送的项目报告。埋在不断重复的机械化修图操作中的建筑师们,不但被限制了设计的灵感和思考的维度,也早已把“加班猝死”视为项目的最大风险。
AI助手能解放设计师的生产力吗
2017年的11月25日,当300余位来自深圳和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建筑师和规划师,在小库科技AI助手发布会上的,见证“小库”能够在1分钟内完成从输入项目名称、简单数据录入到PPT完成下载、再到打开40页完整的汇报PPT的全流程的那一刻,全场观众发出了一声历史性的惊叹。
大家看到的,是摆脱“作图猝死”恐慌“魔咒”的新希望,同时也迎来了新挑战,即人工智能的设计辅助可能会取代人工设计。
正是现有建筑设计领域机械、枯燥、繁重而背离建筑初衷的设计困境,让小库科技的创始人何宛余力图改变现状。早在2010年,小库AI助手的单机版已初见雏形,何宛余和小库科技联合创始人杨小荻,共同用这套算法为韩国某开发商完成针对首尔某地块的强排软件系统。2011年,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小库”单机版设计辅助系统,创始人何宛余和杨小荻在2-3周的时间内从全球100多家竞争机构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深圳湾某产业园的全球公开招标概念竞赛。
2016年阿尔法狗的胜利,更坚定了何宛余将人工智能用于建筑设计行业的信心,她和建筑师杨小荻、前谷歌资深软件工程师李春共同创立了小库科技。2016年底“小库”在一场人机交流中,以6分钟一个方案的速度取胜,也开启了“小库”AI助手的云端之路。借助小库智能设计云平台,设计师只需要输入基地条件和容积率等参数,就可以将一个原本耗费40-80个小时的设计压缩到几分钟,错误率可以降低至1%以下,将设计的成本由几万元降至千百元,节省了90%的成本,也缩短了工作周期。
AI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用于设计领域,并不只有小库。阿里巴巴于2015年双十一之后,便设立人工智能设计项目,开发适用于消费者“千人千面”需求的“鲁班”智能设计系统。该系统在2016年的双十一期间,制作了1.7亿张海报,2017年双十一期间,“进化”了的鲁班系统,每秒钟能制作8000张海报,共做出了4.1亿张海报。
人工智能在建筑、规划设计领域,最近几年也有非常大的突破。MIT建筑学院的已经开始尝试用无人机来盖房子。
depthmapX则是一款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空间句法分析的软件,不再依赖建筑师、规划师的驻点考察。
来自德国的CoPlannery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具有管理工作流程、支付和合同管理功能的智能云工具。和“小库”不同的是,CoPlannery虽然也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但更像是一个建筑与规划项目的管理和销售平台,主要用于撮合甲方需求和乙方设计师提供的服务,也为大多数自雇的独立建筑设计师提供支持。
同样是解决建筑、规划行业过于缓慢的发展节奏,小库AI助手则把重心放在了协助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升设计的速度和效率上面。
建筑师、规划师如何面对人工智能时代
建筑是一个崇尚大师的行业。小库人工智能助手的横空出世,一方面让业已成名的建设大师们好奇,自己的大师地位是否有一天会被人工智能超越和取代;另一方面也让建筑新锐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自己是否也有机会成为大师?
在小库科技发布会上有24位嘉宾发来视频祝贺,其中11位来自建筑、规划行业。小库科技也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另一个新项目——“罗塞塔计划”,希望通过人类与AI共同努力建构,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新的通识语言,这也让建筑界颇为震撼。在没有人工智能之前,建筑界往往是通过专业学习、刻苦训练、师徒传授和代际相传。从新手到大师的成长历程,几乎要耗费一个建筑师大半生的心血。
然而当德国的西奥综合神经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在2015年宣布,他们用深度学习算法成功高保真复刻了梵高、莫奈等世界著名绘画大师的画风,并绘制新的“人工智能世界名画”之后,人们发现,有了人工智能的助理,“人人成为大师”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目前,小库科技已经收集了百万量级的小库自有数据和开源数据,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GAN),根据已有模型生成了很多有效的训练集,助力建筑师的成长。发布会结束后,有建筑师直呼压力山大,也有人则认为,人工智能给建筑师们带来更多新的机会。
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仿作的大师风格“人工智能画作”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的规划师茅明睿说:“小库在寻找科学,至少有那么一些环节是。”他表示,让设计从90%主观,变成50%主观、50%客观可量化、可评估,这就是进步。但是也有建筑师担心过于信任设计生成环节的机器化操作,会消除掉建筑设计中人性化和创造性的东西,也有人担心过度使用机械化操作,会对建筑伦理带来伤害。
茅明睿则认为:“完全代替创造,是很难的,但是建筑行业、设计行业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平庸的复制和模仿。因此,小库进化后,起码不会比那些差”,他认为小库如果“复活了从古至今所有建筑大师,还生了几万个新‘大师’”,那么这个行业,“活人”要怎么从这几万个大师里脱颖而出,才是当前业界最需要探讨的问题。他表示:“恐怕只有极少数真大师才有可能去开拓性、颠覆性的做出点高级的东西吧。可悲的是,你憋了10年,憋出个颠覆性创新,机器1分钟拿走了,第二天,几万个大师都学会了这个颠覆”,那么“被数据科学插上翅膀的,就对没插翅膀的形成了挑战”。
阿里巴巴智能设计实验室负责人乐乘,在12月8日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的“设计与数据智能的探索”研讨会上表示,从1990年代到2017年,设计行业的生产关系已经从平面设计师使用设计软件工作,逐步演变到“设计训机师”和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模式,生产力则大大的提升。面对复杂的、精细化、创造性的设计,机器设计师依然缺乏因需而变的能力,还是需要人类设计师完成具有创新价值的设计。而在设计社群关系上,机器设计师虽然具有吞吐聚合能力,但是严重依赖数据,人类设计师社群存在人才金字塔分布,高阶人才升值,低阶人才贬值。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机协同互补的智能设计,才能取长补短促成机器和人的的共同智能。
AI助手的核心是专家系统的引导
建筑师Rron Beqiri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对人工智能做出了图解。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在以往的人工智能的讨论中,往往被算法、图像识别、大数据等内容遮蔽,造成了只要拿足够多的大数据“喂”给机器学习系统,就可以完成人的工作的想象。实际上,大量的数据标注、设计评估的工作依然需要人力完成,而人工智能不具备的常识知识图谱也需要人工积累和建构。完成4.1亿海报设计的阿里巴巴“鲁班”系统专门建立了评估网络,对智能生成的结果进行评估和打分:
鲁班系统也专门配置了“设计训机师”,这是阿里内部设计师转型之后的新头衔,他们需要为鲁班系统的进化,提供和风格相关的设计知识图谱。
2017年4月,同济×特赞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的《2017 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中也强调,评估在智能设计流程中必不可少,用于评估的“美学函数”是根据人的审美标准进行设定的。因此,人在智能设计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该报告也第一次提出了“脑机比”的概念,认为设计行业并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反而是随着机器成分的增强,会促进设计师人脑的进化,甚至是释放。人机协同的智能设计,会促成人脑和机器的共同进化,也能给设计行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核心驱动力。
Rron Beqiri对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也持非常乐观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软件可以计算人口增长, 优先安排项目, 根据使用情况对街道进行分类, 从而预测一个虚拟的未来, 并自动起草最适合每个人的城市规划。这将是直接民主的最纯粹形式, 在这里, 政治和腐败无法获得什么。”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建筑师的焦虑,或许还会继续被讨论,但是建筑师们的日常工作却不会止步不前。比如,正在进行的2017年深港双城双年展上,一方面参展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展览忙碌着;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完成甲方交付的日常设计工作。也许忙碌中的他们,非常希望有个助手帮帮忙,让他们从繁重的设计流水线上解脱出来。
会不会成为大师,或者是不是被会后生取代,这些想法可能不是建筑师最关注的。他们现在最想要的,应该是由“CAD流水线工人”,还原成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建筑师、规划师,找到当初投身建筑的初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城市文保建筑保护、社区营造,文化保育和传承这些更有意义的工作中去。而这些事情,是机器建筑师想不到的。
或许,小库AI助手,来得恰逢其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