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GDP万亿城市扩容,重构中国经济图景和城市版图

澎湃特约评论员 刘远举
2018-01-09 15:3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1月7日,无锡市政府宣布,预计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0亿元,就在几天之前,长沙市政府也宣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GDP超过万亿的城市队伍再次扩容。

据统计,加上无锡和长沙,中国GDP超过1万亿的城市达到了14个。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GDP总量都已迈过2万亿关口。广州2016年的经济总量为19805亿元,2017年也将铁定迈入2万亿俱乐部。

14座万亿城市的GDP总量,已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以北上广深4个超过2万亿的特大城市为领头羊,10个超万亿的城市紧随其后,重构着中国的经济图景和城市版图。

更多的万亿城市,更多的选择

万亿城市越来越多,首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一直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口流动。

关于城市人口,有一个著名的ZIPF法则,该法则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人口与其城市大小排名之间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一个国家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三倍,以此类推,为第N大城市人口数量的N倍,即城市人口对数值与其秩排名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随着国家人口规模的扩大,首位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会因国家总人口增加导致的城市数量增加而降低。这就是说,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更多的地区性大型城市是符合规律的。所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向地区中心城市聚集,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上升,同时,经济增长生产力上升,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万亿GDP城市。

更多的万亿城市,意味着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收入,更透明的法治,一直以来,人们都涌向大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这个过程,也产了大城市的城市病,与迁徙人口的思乡,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感。规模效应与总量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更多的万亿GDP城市,意味着中国更多地区的城市,也因为总量上升而有了经济规模效应,随着规模效应的增加,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医疗、教育、文化服务,都变为可能。

以长沙为例,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披露,有16个国家在长沙设立签证申请中心;世界500强企业,有151家在长沙设立驻点。这都是基于总量的规模效应带来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中心城市,也更加宽容,更欢迎外来的人才,有这户籍、住房、税收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所以,更多的万亿城市,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就近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熟悉的方言,熟悉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

看GDP总量,更要看人均GDP

但是,也应该看到,分地区看,14个万亿GDP城市中,除重庆、武汉、成都、长沙位于中西部省份外,青岛位于胶东半岛外,其余9个城市都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其中,无锡、苏州离上海非常近,高铁车程在20分钟到半小时之间。所以,万亿城市,某种程度上,与其说体现了经济的分散性发展,不如说体现了大城市群的聚合效应。在这种聚合效应中,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的领头作用仍然是巨大而高效的。

实际上,相对于城市GDP总量这个指标,更有价值的指标是城市人均GDP。2016年上海人均GDP达11.4万元,北京为11.5万元,广州与深圳更高一些,分别为14.5万元与16.4万元。同为万亿GDP的城市,苏州、长沙、武汉、杭州也差不多在这个数量级。但相比之下,重庆与成都,仅为5.82万元与8.3万元。人均GDP,就是每一个人一年内的产出值,这与个体在一个地区的发展收入、机会息息相关。

所以,真正促使人流动,衡量人口与经济分布是否均衡的指标,不是总量指标,而是人均GDP。以美国为例,各州的人口与GDP相差极大,分布极不均衡,但人口与GPD两者之间的分布却是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各州的人均GDP是接近的。显然,这种状态意味着人口流动达到了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人口多的地方搞加工业和服务业,地广人稀的地方搞规模化农场。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判断,一些平均GDP接近一线城市的万亿GDP城市,并不是靠总量指标支撑,而是已经实现了经济的均衡发展,会成为地区人口、乃至全国人口的流入地。但相比之下,平均GDP与一线城市还有差距的城市,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地区吸引力。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