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珍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总数虽然不及故宫,但也颇多精品。本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选出的“十大珍宝”,摘自《故宫观止》一书。
《故宫观止》,丘濂 曾焱 吴丽玮 编著
一、散氏盘
此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盘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直径54.6厘米,地盘直径41.4厘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约,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线条婉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西周)散氏盘,此为拓片,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汝窑为北宋徽宗时期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此盆高6.7厘米,深3.5厘米,长23厘米,宽16.4厘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约20件,可唯独此盆光洁无纹,充分展现了制瓷工艺对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
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这件坛城是五世达赖喇嘛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献给顺治皇帝的礼物,高14.8厘米,直径32.4厘米,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极为珍贵,由此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清)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溪山行旅图
范宽是北宋中期著名画家,此图是他传世的唯一真迹。这幅作品为设色绢本,高206.3厘米,宽103.3厘米,由上而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主体是气势雄浑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队商旅奋力赶路,在巨山的衬托下显得极为渺小。此画原本不知作者是谁,后来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霖灿发现画右下角树叶中有范宽的签名。据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员透露,该隐藏在树叶中的签名是被一个工友(清洁工)首先发现的。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早春图
据说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馆长石守谦最喜欢的一幅画。这幅作品属于设色绢本,长158.3厘米,宽108.1厘米,作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师郭熙。
(北宋)郭熙《早春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万壑松风图
此画长188.7厘米,宽139.8厘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画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横跨南北宋两代,是中国画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期的作品,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为“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
(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七、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在一场大雪初晴之时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于是有了这样一封信札写就的帖。原帖长23厘米,宽14.8厘米,其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王羲之的作品已无真迹传世,这是唐代的摹本。
(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八、国子监刊本《尔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被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九、藏文大藏经
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然后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8种图案。
(清)《大藏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帝鉴图说
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
(清)《帝鉴图说》插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