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罕见一幕!《只此青绿》延期5个月上演,成都超8成观众选择不退票……

2022-08-10 20: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文化艺术市场上罕见一幕正在成都发生!

今年7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来到成都,以“三轮加场”“三轮秒磬”的热度创造了四川演出历史的票房奇迹。

不曾想,正当“青绿热”席卷蓉城之际,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演出节奏,《只此青绿》成都站部分演出延期。由于后续日程都已和其他城市签订了合同,这一延,至少要到今年12月。

是退还是等?成都人的选择是“等”。截至8月7日,延期场次受影响的3000多名观众中,仅16%的观众退票,绝大部分观众都选择等待延期观演,甚至有观众放言“宁捐不退”。

成都人何以对“青绿之约”如此钟情?

超8成蓉城观众坚持不退票

耐心等候的背后

究竟意味着什么?

四大意外

没想到市场这么火?

没想到观众来源这么广?

没想到会突然停?

没想到这么多人愿等?

来成都演出前,《只此青绿》在国内已经成功巡演超一百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阵“青绿热”。

作为该剧的联合出品方和成都站主办方的域上和美集团,本来对《只此青绿》成都站的市场预期做足了乐观的准备,但首轮开票即“秒罄”,加场2次再“秒罄”,主办方还是深感意外。

▲《只此青绿》剧照

意外之一

没想到市场这么火

“全国巡演到现在,论火热程度和秒罄的销售状况,成都站真的令人没想到,”《只此青绿》出品人、监制之一,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邱伟告诉小布,成都站开的场次之多、抢的速度之快、关注度之高都超过了其他城市。

在观众的呼声中,成都站从原定的3场加了4场最后又加了1场,最终确定为5天8场的高密度演出。从后台数据来看,3轮开票中每轮门票均不到1分钟就全部售罄。

至此,《只此青绿》在成都创下其全国巡演的加场纪录。“5天8场是我们目前在外地演出最密集的场次。”《只此青绿》总编导之一韩真告诉小布。

成都加场次数之高、之频让韩真感慨:“只有一个好的市场才会对于艺术作品有更多的需求。”

意外之二

没想到观众来源如此之广

此前《只此青绿》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巡演,观众多以当地市民为主,成都站不仅吸引了四川各地市州的观众前来观剧,甚至还有重庆、昆明、贵阳、西安等周边省市观众专程赴蓉观剧。

演出结束后,一轮又一轮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最热烈的一场,台上的演员们整整谢幕了五次,观众沉浸在青绿山水的古典意境中久久不愿离去。

▲成都演出现场

意外之三

演出突然暂停

7月15日下午,成都城市音乐厅刚刚结束一场《只此青绿》的演出,市场反响热烈,正在整个团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接到成都发现本土疑似病例的消息。而这距离上一次成都发现本土病例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后续部分场次不得不面临取消或延期。

意外之四

太多观众不愿退票

演出延期后,主办方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启动退票工作。虽然平台热线都被“打爆了”,但大部分观众表示“不愿退票”。

据悉,当天退票观众不超过30人,截至目前,全部场次仅有16%的观众退票。“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很难遇到。”邱伟表示。

只此成都:

为优秀文化作品守候

是戏剧第四城一贯的选择

成都人为何不退票?

“网上看就已经很喜欢了,现场肯定更震撼!”25岁的马瑛娥是不折不扣“青绿粉”。

从B站“入坑”后,便迷上了这部舞蹈诗剧。这次抢票,她拉上了家人和朋友一起“秒”,才得以如愿,听说演出延期的消息后,她在遗憾之余有着更多的坚定。

不仅是马瑛娥,她很多朋友也都没有退票,不管延期到多久演出,只要还在成都就肯定要去看。

“哪怕等不到上演也不退票,就当捐出去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了!”在蓉某高校就读的刘同学是一名“国风迷”,传统服饰、传统乐器、中国历史民俗为主题的长短视频都是她的热爱。

在《只此青绿》中,她看到的是国风引发全民热潮,这股力量令她感到骄傲,并愿意坚定支持。

▲《只此青绿》剧照

这让主办方感受到了成都这座城市更多的不一样。不是追热度、凑热闹、打卡网红剧目,成都市“青绿热”有着更深层次的热爱。与其说是等一场演出、一部剧目的文化消费,毋宁说是成都人对文化精品的一种热爱。

文化精品遇上“懂行”的市场,才碰撞出了盛大的火花。

在邱伟看来,成都的观众艺术水准高、追求热度高、品鉴水平高,成都的演艺市场原创内容的出品率高,这是业内公认的。当成都人遇上S+级别的IP,当然会有惊艳的市场表现。这足以证明成都市民对优秀剧目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出《只此青绿》这个全民IP的影响力与成都市民审美全维度提升的文化追求。

这不是偶然的。邱伟表示,成都作为戏剧第四城,文化演出市场一直非常繁荣、观众基础也非常大,当然,具备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精品作品更能给成都演艺市场带来一个全新的艺术融合创作契机。

▲《只此青绿》剧照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海维清也认同这种观点。在他记忆中,这种火爆程度可谓几十年未遇。

他认为,这足见作品所产生的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影响,已经“溢出”舞蹈艺术固有的舞台边界,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舞蹈实践案例。

细究这一影响的背景,源于近年来一系列国内外优秀舞剧作品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力引导、推动下,在成都各大舞台竞相上演,“这在极大丰富成都市民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也有力培育了成都舞剧消费群体的稳固扩张与良性发展。”

“当舞、乐、剧情、表演、舞美、灯光融成一个整体,在舞姿、声音与色彩相遇之处,观者不知不觉热泪盈眶,这大概就是根植于我们每个人深处文化基因的力量,总有一个瞬间等待被激活。”四川某国企员工邹涵竹这样写下自己的观后感,于工作生活繁忙间隙,静下心来,感受了一场如梦如诗的艺术盛宴。

从《醒·狮》到音乐会

“爆款”连连映射城市人文温度

事实上,“青绿之约”只是近年来成都文化演出市场爆火的一个缩影。

《如梦之梦》一票难求、音乐节场场爆满、云端观《醒·狮》等文化事件,已经构成成都一个鲜亮的文化符号,折射出城市深厚的文化氛围和暖心的人文温度。

7月21日,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演的舞剧《醒·狮》在四川大剧院的线下演出改为线上“惠民一元云端剧场”。这场因疫情改为线上的演出,从线上到线下48小时内完成网络百万人接力;#醒狮#并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热度最高冲至第七;超340万人次围观直播间……巨大流量刷出超级热点。直播当晚,观众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四川观众占比为43.66%,近148万人次。

巴蜀笑星钟燕平在朋友圈里转发支持《醒·狮》:“疫情当前,演出不易,既来成都,理当支持!”获得不少人点赞,这是来自成都人的仗义和热情。

▲《醒·狮》剧照

紧随其后,7月22日,观众仅需支付1元,就可以通过高清直播感受由著名指挥家朱其元联袂成都交响乐团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的《浪漫与古典》音乐会;7月27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金沙江上那座城》,接过舞剧《醒·狮》的接力棒,在延续1元票价的同时,还进一步创新,尝试演艺+文旅的跨界合作:线上购票观看直播的观众,可以享受优惠价购买成都、攀枝花两地多个景区门票。该剧最终有85万人次在线观看。

▲《金沙江上那座城》剧照

走出剧院,将视野放在更大的演出市场,“夏日的成都是被音乐节承包的”已经是年青人心照不宣的文化密码。

“音乐节对于成都来说,就像是火锅里的花椒、川菜里的豆瓣酱,既是点睛之笔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成都迷笛中心总经理卢丹林说,成都的音乐氛围一向都不错,从1997年开始在小酒馆做LIVE现场到现在,成都是国内少数几个每周都有演出的城市。成都草莓音乐节、仙人掌音乐节、海潮宇宙音乐节、星巢音乐节……看演出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正是有着这样深刻的情感连接,让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这些文旅企业,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疫情期间,观众慷慨解囊帮助企业熬过演出取消的资金压力;疫情之后,企业以无畏的勇气和创造力去探索文博文艺资源创编活化、市场转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文化精品回馈观众。

“我们一直在紧跟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希望尽早看到文旅市场的复苏,让期待已久的成都观众走进剧场感受‘青绿之美’。”邱伟透露,在演出按下“暂停键”的日子里,驻场旅游演艺版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来将运用更多更新的表现手段,应用数字技术、浸没演绎、创新舞美等,以开放融合的姿态展现IP丰富多元的样貌,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只此青绿》的文化魅力,回馈观众热情。

人与城的温暖互动

不断丰富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

让艺术的灵动

在城市的每个人身上激活

这样美好的“双向奔赴”

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原标题:《罕见一幕!《只此青绿》延期5个月上演,成都超8成观众选择不退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