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拥有这5种生活习惯,延寿至少8年:50万规模中国人群调查新发现

2022-08-10 0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图片来源:Unsplash

延寿不一定非要依靠传说中的“长寿药”,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触手可及的长寿良方。这一结论已经成为常识,问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延寿多少呢?大数据流调结果显示,如果能维持5种主要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国人群可以延寿8年。

8月1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了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的研究成果。该项目负责人是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

 

研究分析了5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指标:

从不吸烟/已戒烟:排除了因病戒烟者,以防干扰研究结果;

非每日饮酒/每日适量饮酒:男性每天摄入酒精量少于30克,女性少于15克;

健康的饮食习惯:每日摄入蔬菜、每日摄入水果、经常摄入豆类、每周摄入鱼类和限制红肉摄入(至少满足4项)

积极体力活动:个体在其特定年龄组别或性别组别中活动量居中位数或以上;

健康体型:BMI在18.5到27.9之间,男性腰围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小于85厘米。

 

这5种生活方式因素的选择参考了以往的研究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只有参与者满足上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被视为在相应的生活方式因素中为低风险组。

调查发现,符合所有5个健康指标的个体,男性在30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0.5岁,而女性为85.4岁。相比之下,只符合一个或完全不符合健康指标的男性个体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平均要少8.8年,女性为8.1年。

据2022年7月最新数据,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93岁。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要实现从2015年的76.34岁提升到2030年的79.0岁。要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项研究指出了方向。

 

定量到每个病种

 

这是第一次量化中国人群综合生活方式因素与预期寿命之间关系的研究。

 

除CKB项目收集的数据之外,这项研究还利用了《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上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5)和中国营养健康调查 (CNHS, 2015)的数据。

 

CKB项目共有超过48万名参与者,其中共有33万名参与者 (占比68.0%)具备至少3个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13.5万名参与者(27.8%)至少具备4个,9767 名参与者(2.0%)具有全部5个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研究还注意到,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女性更有可能采取低风险的生活方式。

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的数量与预期寿命、各个病种死亡减少获得的寿命之间的关系。(A) 根据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的数量估计 30 岁时的预期寿命; (B) 采用低风险生活方式获得的特定年龄预期寿命; (C) 采用 5种低风险生活方式后,各个病种死亡的减少让男女预期寿命增加的量(图片来源:原论文)

这项研究将定量具体到了每个病种。研究发现,与低风险因素相关的预期寿命延长中,大约三分之二可归功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减少。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减少让男性预期寿命增加了2.4年,女性增加了3.7年,癌症死亡的减少让男性预期寿命增加了2.6年,女性增加了0.9年, 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减少让男性预期寿命增加了0.6年,女性增加了1.2年。

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

此前已有多项针对欧美国家的研究证明,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健康的膳食习惯、肥胖等生活方式是主要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如此前的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让加拿大人20岁时的预期寿命增加17.9年,美国人50岁时预期寿命会增加12.2年(男性)和 14 年(女性),德国人 40 岁时预期寿命会增加18.5年(男性)和 15.7年(女性)。

 

作者分析认为,造成各国人群预期寿命数据差异可能是因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囊括范围及其流行程度存在差异,并且发展中国家潜在的环境污染,以及食物、饮水的污染可能增加疾病负担,后者会削弱健康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对预期寿命的相对影响。

 

李立明等人在一项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鉴于中外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存在明显差异,对西方人群的研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群。

 

比如,中国人群中,吸烟和饮酒主要在男性中常见。CKB调查数据显示,研究人群中64.2%男性自报吸烟,女性群体吸烟比例只有2.1%,相比之下,美国人群的2020年相应数据为,男性14.1%,女性11%。饮酒数据也类似,33.1%的男性自报每周饮酒,女性仅有2.2%,而美国人群2020年相应数据为男性59%,女性47%。要知道,吸烟与脑血管疾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相关,饮酒也与脑血管疾病有关。

 

食物方面,中国人群水果摄入较少,在CKB项目中,只有18%的研究对象自报每日摄入新鲜水果,而水果摄入与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相关;中国人群的鸡蛋摄入普遍不足,仅13%的研究对象自报过去每日吃鸡蛋;50.7%的男性和21.3%的女性每周饮茶;30%的研究对象每周有6到7天会吃辣食。

 

即使在运动方面,中外也有差别:中国人群中职业性体力活动所占比例较高,而为运动健身而进行的休闲体力活动占比较低。

图片来源:Unsplash

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CKB项目是一个慢性病国际合作项目,项目中方负责人为李立明,英方负责人为牛津大学陈铮鸣教授。

 

CKB项目样本库自2004年开始建设,到今天开展了包括基线调查、第一次重复调查和第二次重复调查在内的三次大规模调查活动,涉及调查对象51万人(来自青岛、南岗、美兰、苏州、柳州、彭州、麦积、辉县、桐乡、浏阳等全国5个城市地区和5个农村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基础健康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

 

李立明等人借助CKB项目数据已经发表了多个研究,均涉及中国人群的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

 

他们发现,影响国人过早死亡的因素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国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过早死亡的原因以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且在农村、北方、男性及未婚者中更高;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过早死亡风险越低;每日吸烟、过量饮酒、低体重、中心性肥胖均为过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分析认为,这种城乡差异可能源于城市卫生医疗服务可及性较高、优质资源较为集中,更有利于救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等突发致死性疾病有关。至于南北差异,可能由于北方环境污染较重,也可能与南北饮食差异有关:因为北方饮食普遍偏咸,且面食和红肉摄入较多,而南方物产更丰富,对水产、新鲜水果蔬菜摄入更高。至于性别差异,男性更倾向于追求冒险和刺激,从而更易形成吸烟、酗酒、药物依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且男性自杀风险更高,也可能与男女性间特定遗传差异相关。相对于已婚者与未婚者的差异,可能由于未婚者本身因为某些疾病而不适合结婚,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未婚者更易养成不良生活习惯,且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治。至于经济差异,个人经济水平越高,其保健水平、营养条件及健康素养也越高。

 

他们发表在2021年《欧洲心脏杂志》(EHJ)的研究表明,每多一个不良生活方式,首次发生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20%,从单个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进展为心血管代谢性共病的风险会增加14%。

图片来源:Unsplash

他们还发现,体力活动可能有助于预防肝胆疾病。这项于2020年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JSM)的研究发现,与总体力活动最低的20%成年人相比,总体力活动最高的20%者发病风险降低值分别为:非酒精性脂肪肝(38%)、病毒性肝炎(27%)、肝硬化(24%)、肝癌(19%)、胆结石(14%)、胆囊癌(49%)和胆管癌(45%)。

 

他们还关注了饮茶习惯的健康影响。李立明等人在2019年《欧洲流行病学杂志》(EJE)发表文章称,研究根据45万余人长期随访的结果发现,在不吸烟且不过量饮酒的个体中,饮茶对肿瘤发病风险未见保护作用。这颠覆了部分人想当然的喝茶防癌观念,一些吸烟饮酒者常常借饮茶而非戒烟限酒来保持健康。不过他们在2018年同时发表在《营养素》(Nutrients)和《国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的研究发现,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的骨密度更高,但暂未在男性中发现这样的关联。

 

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有什么关联呢?李立明等人在2018年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研究发现,在CKB项目调查人群中,个体已知的疾病家族史信息对其是否采纳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甚微。他们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不良生活方式的家庭聚集性以及固有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还可能是对家族史所反映的信息认识不足,或对未来的健康不关心。

 

他们还研究了国人吃辣和死亡风险的关系。这项于2015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的研究发现,与不常吃辣食的个体相比,每周至少6天吃辣的人群总死亡风险降低了14%。研究同时发现,常吃辣食者死于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也存在类似的降低。   

 

终究一句话,你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寿命。

(来源:环球科学 ID:huanqiukexue 撰文 | 孙滔)

参考文献: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2)00110-4/fulltext#%20 http://html.rhhz.net/zhlxbx/090.htm http://html.rhhz.net/zhlxbx/20220704.ht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336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152367/ https://www.bmj.com/content/351/bmj.h3942 https://bjsm.bmj.com/content/55/18/1024 https://news.pku.edu.cn/jxky/a5c2b7726a004615bc4f9e65599c48d4.htm http://html.rhhz.net/zhlxbx/20181201.htm https://www.cdc.gov/tobacco/data_statistics/fact_sheets/adult_data/cig_smoking/index.htm https://www.cdc.gov/alcohol/fact-sheets/mens-health.ht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