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成为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2022-08-10 17: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今天不加班的 湛庐文化 

图源:电影《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

还记得电影《十二怒汉》的剧情吗?

故事发生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房间里聚集了12位普通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干着不同的职业,彼此互不认识,却共同受到邀请,参与一起杀人案件的判定。

被告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男孩,年幼丧母,父亲进过监狱,经常对他又打又骂。案发当晚,住在男孩家对面楼里的一名妇女声称自己,亲眼看到男孩将刀举过头顶。而住在男孩家楼下的跛脚老大爷,声称自己听到男孩大喊:“我要杀了你!”。看起来似乎证据确凿了。

然而当12人举手表决时,问题却来了——在场的11个人都认为男孩有罪,只有一人认为男孩无罪。

唯一持反对态度的陪审员似乎看出了漏洞:对面楼里的妇女有严重的近视,不足以看清男孩家里的情况;住房周围呼啸而过的火车的噪音会干扰大爷的判断。

经过一番讨论,那些所谓的证据也被全部推翻,在场人也纷纷改变了态度,宣判男孩无罪。

犹如参与电影中的集体审判一样,人人都觉得自己能够坚持己见,能够顶住周围人的压力,能够保持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我们并不总是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自由思考、心智独立的个体。

某些时刻,你害怕独立思考

图源:电影《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

很多人直觉上都倾向于将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特质,但其实,我们还忽视了情境对我们的影响力。

看看下图的这些线段。在右边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左边单独的那条一样长,是A、B还是C?

很容易,对不对?答案是C。有超过98%的人会这样回答。另外的2%是怎么回事?他们成了NBA裁判。

现在改变一下情境。这一次你不是自己一个人私底下判断线段的长度,请想象一下自己与其他五个人一起坐在桌前。

有人给你们展示一系列像图中这样的线段,你们每个人轮流大声回答。对于开始的几张图,一切如常。但是,到了上面这张图,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个人回答说:“A。”你眨了眨眼。也许你心里偷笑,觉得他没仔细看。

然而,第二个人也说:“A。”

然后第三个、第四个人也是如此。

现在轮到你了。你会怎么做?

你会背离群体,坚持己见,给出你知道的正确答案?还是会和其他人保持一致呢?你知道,不该炫耀自己的羽毛。

好啦,我知道。你会说,你能给出正确答案。你不怕独立思考。

可是我不相信。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不相信你们中四分之三的人。因为,几十年前,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心理学家做了这个实验:他雇了演员来扮演那些昏头昏脑的团队成员,结果发现有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给出了从众的错误答案。

简而言之,这就是从众的力量。我们倾向于跟随他人开创的先例,这种倾向如此根深蒂固,足以让四分之三的人给出自己明知是错误的答案,而不是反对群体达成的明确共识。犯错误要比打破常规更容易。

做自己?哪哪个自己?

图源:电影《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

服务生弄错了我们的订单?我们认为他无能。同事不回邮件?我们认为她很无理。“所见即所得”让我们相信,这些行为来自于稳定一致的内在性格,我们期望这种性格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会认为,即使在来吃午饭前,那个服务生也会是一个白痴;即使在下班后,那个同事也是个混蛋。我们很容易被稳定的性格所吸引,这种可以预测别人行为产生的虚假信心让我们感到安心。

但事情到了我们自己身上却有所不同,试着在不同的时间场景用“我是某某”造句,会发现什么?也许,今天的你和上周的你给出的答案不太一样,但每一个答案都合情合理。

当你身处不同房间,或是不同情绪状态的时候,答案也可能不同。实际上,几乎存有无限多种可能的答案,因为个人身份是一只多头怪兽,就像电影《至暗时刻》中的那句话:“做我自己,我今天该做哪一个自己?”

我们的身份、想法、一举一动都受情境影响,但我们仍然对此毫无察觉。就像博物馆的游客很少注意到画框一样,我们也没能注意到,外界的因素会怎样影响到我们内心的想法和天性。

在截然不同的情境中,思维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日常情境中那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方面,会决定我们是独善其身还是好管闲事,是追随群体还是特立独行,以及为何我们喜欢一些人,却讨厌另一些人。这便是情境的影响力。

情境也决定了我们是做英雄,还是做胆小鬼;身处在人群之中的我们和独处时的我们,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翻开《情境影响力》你会看到,情境如何塑造了我们私人的自我感觉,如何粉饰了我们对性别差异的观念,以及如何决定了我们爱谁、恨谁。

警惕情境影响力

图源:电影《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

从众是如此根深蒂固,甚至当我们模仿别人的非言语行为时,我们经常会无意中表现出这种倾向。在纽约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中,被试与一个对话搭档结对,对方或者习惯晃脚,或者习惯摸头。

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试开始模仿这种重复的行为。这种倾向的存在是有充分理由的,研究者将它称为“变色龙效应”:在一项后续研究中,他们发现,对方越是在谈话中模仿我们的举止,我们在谈话结束时就越喜欢她。

即使存在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我们依然会从众。在不少案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围观群众对于自己在做“假证”这件事,毫无察觉。这也难怪有人揶揄:“乌合之众,最喜欢套用乌合之众的概念”。

《情境影响力》探索了那些影响你生活的隐形力量,它将颠覆你头脑中原有的人性假设,帮助你回答:

·在什么情况下,人的性格可以改变?

·那些袖手旁观的人都是麻木不仁的混蛋吗?

·无辜的人为何会认罪?

本书还将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看待自己的方式,并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作出更高效的决策,对周围的世界做出更准确的观察。它可以:

·帮助你预测周围的人在各种情境下会如何反应;

·教会你置身事外思考问题;

·更冷静地评估你所处的环境和困境;

·怎样能通过操纵情境因素影响他人;

·让你抵御情境的过度影响。

一旦你开始注意到那些曾经视而不见的情境影响力,就没有回头路了。

就像学到了一个魔术戏法的秘密,或是了解到了一种视觉幻象的原理一样,你不可能再用旧的方式看待问题。我们每天都可以尝试换位思考,从不熟悉的角度来看待熟悉的世界。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人们在截然不同的情境中,思维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然而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我们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比我们以为的要大得多,性格、爱情,还有成功全都高度依赖于情境。请记住,情境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

原标题:《如何成为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