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都十年大家谈 | 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共通体的圈层共振路径及成效

2022-08-09 21: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012年,中日韩三国携手打造国际城市新名片,创建了重要国际区域文化合作品牌——“东亚文化之都”;2022年,已有近30座城市获此殊荣,深化了三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2012年至2022年,是“东亚文化之都”成长的十年,“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不断践行,“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从未改变。“东亚文化之都”深入挖掘、浇筑、凝练中日韩三国间的文化联系与历史纽带,持续讲述、激活东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亚洲价值”不断提炼。

值此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十周年之际,为不断扩大“东亚文化之都”国际影响力,持续擦亮“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向“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委员会的专家邀约系列稿件,从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十年来当选城市的具体实践出发,总结和分析“东亚文化之都”在开拓亚洲文明对话渠道与营造人文交流平台方面的作用及实现路径,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针对性实施建议。通过“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向亚洲和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即日起,该系列稿件将在“文旅中国”客户端文都十年大家谈专栏陆续呈现,以飨读者。

摘要:文化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中日韩有着相通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是典型的文化共通体。要以文化共通体为基础,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东亚文化之都”项目起于共通-共鸣-共振的发展意图的发展意图,依托于文化共通、城市相依、经济相通、意愿相通的发展特点,选择了基于城市,构建基准,扩散圈层,滚动发展的圈层共振路径,为三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树立了一种东亚文化交往的代表性模式。

关键词:东亚文化之都 圈层共振路径

一、 文化共通体的共振路径选择

(一)共通-共鸣-共振的发展意图

文化交流在国家治理和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日韩三国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了进一步增进三国间友谊,增强相互了解程度,促进东亚文化交流,传播东亚文化精神,2012年,中日韩三国决定参照“欧洲文化之都”经验,在三国中选取具备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同时具备一定的东亚文化气质的城市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担起传播东亚文化精神、促进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2012年,中日韩在第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中签署《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海行动计划(2012年—2014年)》,并对评选“东亚文化之都”达成共识。自此,“东亚文化之都”项目正式启动,每年中日韩三国各评选1-2个城市当选当年的“东亚文化之都”并且举办为期一年的配套文化活动。三国希望通过“东亚文化之都”项目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搭建东亚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强化东亚各国的文化联系,互学互鉴,求同存异,共同发扬东亚文化精神,促进东亚一体化建设。中日韩三国之间文化共通,但从共通走向共鸣,是建立在对地缘政治的共同需要的基础上的,从共通的文化背景,走向推广一项跨国域大规模长时段的文化活动,能够形成从文化到经济到政治的广泛共鸣,并最终形成发展共振,这是“东亚文化之都”路径选择的缘起和特殊情境,也是其选择圈层共振路径的独特原因。

(二)路径选择依据——从文化共通体走向命运共同体

中日韩三国并不仅仅处于同一个地缘板块中,其最大的特点是三国间由于文化、城市、经济、意愿的连通,而形成了“文化共通体”的连接结构,中日韩三国文化同源共流,泉州、横滨、光州等自古便有密切交流;二战以来,三国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交往日渐深入、密切;新时代,三国均希望建立国际性平台,进一步深化三国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如此种种,皆为“东亚文化之都”项目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回望过去,中日韩三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相通的传统文化;立足现在,随着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兴起,中日韩三国亟需寻求一种新模式,促进三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展望未来,三国要依托文化之通,走向命运之同,共同提高三国乃至东北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开展有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因此,在模式选择的依据是,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共通体”,要寻求共鸣、共振,并走向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

1、文化共通的共振底座

中日韩文化同源而生,千年来彼此认同,交流频繁。三国互为近邻,一衣带水,地理相连,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同属于由东亚文字、东亚哲学、东亚律令制度、农工技艺、东亚宗教文化等元素组成的“东亚文化圈”。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中日韩三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彼此欣赏,广泛交流,形成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共同文化价值,这种共同文化价值提高了中日韩三国的凝聚力,促进了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也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提供了精神纽带和文化基础。“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开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中日韩文化更深入的融合交流,推动“东亚文化圈”迈上繁荣发展的新台阶。

2、城市相依的共振依托

中日韩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在历史上往来密切,是三国间文化、经济等交流的重要窗口。2013年,中国泉州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拥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史,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东亚地区海上贸易网络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与东亚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对东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9世纪前后,泉州与日本、古代韩国的贸易关系就已非同寻常,大量从高丽和日本进口的货物从泉州进入中国。宋元时期,亚洲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和传教者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来自不同地域、信仰不同宗教的商贾汇集于此,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共同促成了这座东方大港的繁荣,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泉州市木偶剧团于1986年首次赴日本演出,至今共计前往日本演出21次、前往韩国演出7次。丰富的史料留存印证了泉州在东亚文化圈中长期以来的交流中心作用。[1]除泉州以外,中国宁波、日本横滨、韩国光州等其他许多“东亚文化之都”都曾经担任过中日韩三国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代表三国相依相连。

泉州木偶戏

3、经济相通的共振支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日韩三国日益向好的经济贸易关系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建立提供了基础。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随后《中日贸易协议》签订,中日贸易高速增长。1992年,中国和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且先后签订了《中韩政府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两国贸易出现井喷式增长。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中日韩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签订《中日韩投资协定》,这是第一个促进和保护三国间投资行为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如今中日韩三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相互投资不断增长、技术合作发展加快,“东亚文化之都”给三国的经济贸易提供了新的平台。

4、意愿相通的共振动能

进入新时代,三国均期望建立一个促进三国文化健康交流的国际性平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兴起,地区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今东亚已然从世界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新星”。进入新时代,中日韩的合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三个国家唯有良性互动、和谐交流才能促进东亚地区进一步稳定发展。因此,正视历史,消除偏见,建立一个持久、健康的中日韩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搭建了三个国家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培育东亚文化价值,促进东亚文化圈继续繁荣发展。

二、东亚文化之都的圈层共振路径

在文化共通走向命运共同的路径上,东亚文化之都选择了基于城市,构建基准,扩散圈层,滚动发展的圈层共振路径,如文化涟漪一般,推动文化同心圆的塑造、强化、扩展,共融。2013年,泉州、光州、横滨当选为第一批“东亚文化之都”,也成为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由此开启了这种圈层共振路径的探索。以城市为基,城市圈为底,通过“东亚文化之都”标准的制订、改善,通过对参评和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高质量交流活动的促成,通过其文化交流效应对周边区域和城市的扩散,通过入选城市的不断滚动,强化东亚区域文化合作的国际化品牌,成为中日韩文化共振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为当选城市带来了发展新动力,为东亚区域合作构建了发展新平台。如今,越来越多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积极创建、竞选“东亚文化之都”,这些城市已经成为东亚文化高地,促进了整个东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繁荣发展,是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一)依托基准形成共振点

为了秉承“亚洲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和“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不断扩大东亚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东亚地区文化同质感、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推动亚洲地区亲诚惠容、世代友好和和平发展,中日韩三国适时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项目。2013年,中国泉州、韩国光州、日本横滨3个城市击败国内其他竞争城市,当选第一批“东亚文化之都”,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在韩国举办的“第5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为三个当选城市正式授牌。随后,“东亚文化之都”的参评标准逐次深入地优化,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广,考评点越来越可量化,并越来越深地嵌入到城市总体运行中去。目前,验收评分标准已经涵盖了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和旅游融合、实施保障六个维度的评分束,特别关键的是,其中包含了对领导小组、联建机制、规划实施、第三方评价等实施路径的考核,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的新模式逐步形成基准。

横滨中华街

(二)立足圈层形成扩展线

第一批“东亚文化之都”积极开展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了更多其他城市努力挖掘城市文化,发挥文化效益,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2]从2013年到2021年,已有二十余座城市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形成了圈层的扩展,通过立足城市文化,联动其他资源,发挥辐射效应的新型中日韩文化交流模式已经形成。

1、城市滚动

2013年中国泉州、 韩国光州、日本横滨3个城市击败国内多个竞争城市当选第一批东亚文化之都。2022年是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创建的十周年,十年间,中日韩三国积极打造“文都”品牌,申办、创建“文都”城市,举办多种“文都”活动。至今为止,已经有泉州、青岛、宁波、温州、横滨、奈良、京都、光州、大邱、顺天等二十余座城市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为东亚文化的交流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表1 历届“东亚文化之都”

2、空间延展

在当“东亚文化之都”评选的前几年,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多位于该国的沿海地区,例如泉州、青岛、横滨等。随着“东亚文化之都”项目的深入开展,“东亚文化之都”在空间上得到扩展。以中国为例,2017年以前,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2017年以后,长沙、哈尔滨、西安等内陆城市先后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敦煌也成功位列其中。如今,中国11座“东亚文化之都”已分布在全国各地。

3、类别扩展

“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和创建指标包括城市创建成效、城市文化资源禀赋、文化开放与影响力、文化保护、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和旅游融合、城市品牌营销、文都建设体制机制、文都规划与实施、文都建设政策保障等11项内容。因此,不论城市和经济水平高低,只要具备相应的城市文化且能够代表东亚文化,都能够平等地参加“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和创建。[3]10年来,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二十余座城市类别丰富、各有特色。既有例如宁波、西安等新一线大城市,也有扬州、敦煌等三四线城市;既有泉州、青岛、釜山等港口城市;也有长沙、大邱等内陆城市;既有温州、金泽等手工艺城市,也有哈尔滨,釜山等工业城市。

(三)围绕共振深化成效

2022年是“东亚文化之都”创建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亚洲最具代表性和认可度的文化项目。项目自实施以来,对当选城市以及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而言,“东亚文化之都”是彰显文化价值,扩大城市知名度的持久动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了新路径。对整个亚洲而言,“东亚文化之都”凝结了亚洲意识、强化了亚洲纽带,成为亚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及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新的推力。

1、凝结亚洲意识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是凝结亚洲意识,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助力。近些年,中日韩三国通过“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积极开展文化之都相关活动,大力传播“东亚价值”,凝结亚洲意识,深入推进东亚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东亚一体化建设。2016年,在“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开幕期间,宁波、济州、奈良等九个“东亚文化之都”在宁波天一阁共同发布了《宁波共识》,旨在深入三国城市间多方位交往,提高合作质量与成效。共识指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应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突出“共生·创新·和谐”共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加强国内城市的交流,也要扩大三国城市间的多边交往,巩固活动年建设成果,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效果。[4]“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日、韩文化交流、强化历史纽带,凝结亚洲意识。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亚洲文化,从而推动东亚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5]如今,“东亚文化之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东亚文化资源,具有东亚特色、东亚气质和东亚精神,也承载着未来东亚文化生产、沉淀、传播和发展,并且也将成为东亚文化的“国际代言人和文化使者”,向世界传递东亚文化,表达东亚声音,传播东亚形象,并带动东亚经济、科技、旅游、体育等各方面多元化、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交流格局,形成东亚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重要推动力。

宁波天一阁

2、强化亚洲纽带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是加强三国间文化交流,强化亚洲纽带的重要平台。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创建进入第十个年头,10年来,该项目得到了三国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赏,受到了三国城市的欢迎和认可,更收获了三国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2016年,中国宁波、日本奈良、韩国济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自此开启了三国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该活动通过联合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拓展三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交流,增进三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此外,泉州作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近年来多次组织与日韩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大量文化团体前往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走出去”的同时,泉州还邀请日本、韩国的文化团体来泉州参加闽南文化节、泉州元宵灯会等当地特色活动,大力宣传泉州文化。青岛在2015年举办“2015东亚文化之都·青岛活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的中日韩青年文化使者交流活动,来自日本新潟、韩国清州和中国青岛的45名的年轻人,作为三个国家的青年文化代表在青岛齐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感受三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东亚文化之都”体现出极强的文化交流促进能力,进一步加深了了亚洲国家的亲密关系。《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强调“东亚文化之都”项目深化了三国相互了解,增强了文化情感和幸福度,已成为三国乃至亚洲面向全球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6]

闽南文化节

3、彰显城市文化价值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是助力城市彰显文化价值,扩大城市知名度的内在动力。“东亚文化之都”不仅在于让获评地获得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品牌,更是通过中日韩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为城市搭建一个东亚文化交流桥梁,使得获评城市彰显自身文化价值,进而不断推以文惠民、以文兴城。2018东亚文化之都哈尔滨活动年主题确定为“冰雪之约,夏都之旅,音乐之城,文化交融”。在“文都”活动年期间,哈尔滨成功举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俄文化交流周、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千余场次的精彩系列活动。哈尔滨通过东亚文化之都哈尔滨活动年展现了城市的特色文化和魅力,提升了城市国际化形象。2021年以来,敦煌市先后举办了敦煌国际设计周、“丝路美地·敦煌”数字敦煌展、“敦煌之缘·匠人匠心”中国敦煌·日本福岛传统工艺美术写真展等多项主题活动。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展现了敦煌文化特色和城市魅力。众多当选城市通过“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大量的文化活动和宣传,带动城市和居民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唤醒城市底蕴、释放城市活力,进一步东亚区域文化合作。“东亚文化之都”在彰显城市文化价值,扩大城市国际知名度,缔造国际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美誉度,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城的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闭幕文艺演出《飞天》

4、推动文化驱动型的城市发展路径

“东亚文化之都”建设是促进城市文化提升,为城市发展寻求新路径的重要契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东亚文化之都”作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在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等多个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创意城市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7]“东亚文化之都”的称号和一系列的城市文化活动为当地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达到了“以文促旅”的效果,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在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前,为了能够在城市创建成效、城市文化资源禀赋、文化开放与影响力等11个评选指标中获得高分,均会根据城市自身条件和现状针对性提出最适宜自己的文化发展目标和举措,发挥长处、补足短板,探索不同的城市发展路径,展现自身最具特色的文化价值。2021年8月,潍坊成功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创建工作更是被列入潍坊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了能成功获评,潍坊市成立“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潍坊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三年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中日韩书画艺术交流会、“飞扬和平,潍坊——风筝之都走世界”系列非遗展、“异域同天”中韩艺术交流云展览等系列中日韩主题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以上努力,潍坊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市场化、非遗物质的传承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东亚文化之都”项目是是盘活城市文化资源、盘活城市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强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据泉州市统计,2014年,在“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带动下,泉州共举办了200多场重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可见,“东亚文化之都”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达到了以文兴城的目的。城市借助参评“东亚文化之都”以及获评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强化城市的文化和旅游功能,驱动城市形象品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

三、东亚文化之都及其东亚文化交往模式

如今,区域合作成为世界发展新趋势,中日韩三国合作迈入新的阶段,构建一个以和平、发展与合作为主旋律的东亚刻不容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成为三国间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文化之都基于文化共通体构建了圈层共振的路径,每年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城市,举办多种文化活动,打造文化交流窗口,城市间互学互鉴,促进新时代东亚文明的和谐构建。开展大量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东亚的文化传承有人、交流可持续。“东亚文化之都”的这种发展模式给三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树立了一种东亚文化交往的代表性模式。

“东亚文化之都”圈层共振模式图

“东亚文化之都”所代表的圈层共振模式,基于中日韩三国同源共流的传统文化,日益密切的经济贸易,自古而来相依相连的窗口城市,打造国际交流平台的相同意愿而形成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通过标准更新引导城市参与,形成参与城市的不断滚动,并依托特色“文都”活动形成文化共振,以此推动三国政府、企业、民间社团、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合作,进而辐射带动整个东亚区域,促进东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共同繁荣,助力东亚协同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10年来,作为国际化城市品牌,“东亚文化之都”促进了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建设,为城市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走出去的舞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文化窗口,“东亚文化之都” 以城市形象促进国家形象传播,有效的向亚洲乃至世界传播了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力量。作为亚洲文化及价值交流的桥梁,“东亚文化之都”凝结了亚洲意识、强化了亚洲纽带,向世界展现独具魅力的亚洲文化,从而推动东亚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重要推动力。[8]

作者简介

金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旅游产业政策、国际旅游比较等。长期担任《中国旅游绿皮书》副主编、《中国休闲绿皮书》副主编,为《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刊物的匿名审稿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和旅游部、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委托课题几十项,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经济管理》《旅游学刊》等刊物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出版《世界旅游产业新格局与中国旅游强国之路》、《“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等多部专著。

夏亚龙,中国社科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旅游经济、体育旅游。

责编:李扬

[1]李双幼.“欧洲文化之都”对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启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06):73-77.DOI:10.15875/j.cnki.zgzzswdxxb.2014.06.017.

[2]戴艺璇. 泉州市建设“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政策研究[D].华侨大学,2015.

[3]张治军.浅谈“欧洲文化之都”政策的内涵及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201.

[4]李锋.东亚文化之都与宁波文化形象塑造问题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8(09):45-48.

[5]王燕.韩国“东亚文化之都”建设述评[J].东北亚学刊,2020(04):39-51+148.DOI:10.19498/j.cnki.dbyxk.2020.04.006.

[6]禹敏. 中韩“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机制及当选城市创建工作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DOI:10.27015/d.cnki.gdwju.2019.000536.

[7]钟晟.文化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启示:基于“欧洲文化之都”的政策实践[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03):83-89.DOI:10.19468/j.cnki.2096-1987.2018.03.010.

[8]张美英.“东亚文化之都”助力搭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我国“东亚文化之都”发展阶段划分与回顾[J].中外文化交流,2021(05):10-1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