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时,愚钝也是一种力量 | 辛格作品对谈

2022-08-10 1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其授奖词为:“他那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植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生动描述了具有普世性的人类境况。”

辛格笔下的历历人物,无论是在古朴守旧的犹太社区中安分生活的,还是经历战争与变革、流离失所并饱尝困厄的,困扰他们的核心是同一个问题:如何保持灵魂的洁净与做人的尊严。在外界的战争、瘟疫、变革与内在人性的欲念、诱惑、邪恶之中,平凡的小人物仍然存有对圣洁、伟大、纯真的渴望。

人类的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也仍然面临着动乱与失序,俄乌冲突、新冠疫情打乱基本生活秩序的同时,也根植了深切的精神性不安。这样的处境,也许正是我们阅读辛格作品的契机。

作家艾·巴·辛格

7月30日下午,出版人、诗人楚尘,作家阿乙,诗人、作家、编剧全勇先,作家周恺,相聚在单向空间·大悦城店,围绕艾·巴·辛格的作品以及他笔下的“傻瓜”形象进行了对谈。现在,让我们共同回顾活动现场,触摸有关辛格的阅读记忆与时代回响。

辛格的写作风格

就像一个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故事

全勇先

我第一次接触辛格,应该是在1984年,高中刚毕业,属于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作品翻译过来,那一阵全民都在写诗,全民都在搞文学。那时候我在一个工厂,我的工友会传阅一些现在想起来都相当文艺的书,如《苔丝》《卡斯特桥市长》《悲惨世界》等。因为在这之前我们接触不到文学。1978年开始,才正儿八经有一些文学作品面世,当然那也是中国特别蓬勃向上的时候,那时候我第一次看的《傻瓜吉姆佩尔》应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很薄的小册子,一个姑娘带在身边,我就借回家去看了。

《辛格短篇小说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那时候我对外国文学没有多大的阅读量,之前看的那些外国小说都特别晦涩,那些人名都很复杂。你感觉它是很隔膜的一个东西,是和从前的阅读经验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氛围和语态。可是看《傻瓜吉姆佩尔》小说集的时候,里边都是很短的篇幅。不晦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他的语言风格是松弛的,就像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故事,有特别感动我的东西。比如傻瓜吉姆佩尔,我当时就觉得替这个人委屈。那个世界要折磨这个可怜人到什么样疯狂的程度?我是带着一种很愤怒的情绪去看这个小说的,那个世界太糟糕了。好多年以后,我又重新拿起书来,其实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现在我关心的是傻瓜吉姆佩尔在遇到了魔鬼之后,如何去见上帝的事情。

1953年第3期的《党派评论》发表了索尔·贝娄翻译的《傻瓜吉姆佩尔》

我不知道辛格的小说翻译到中国之后,文学价值损失了多少,它的原文是什么样子。我前一段时间翻译了尹东柱的诗,才知道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其实特别大,有些语言里边的暗示,那种共同的语境下产生的隐喻,作为一个不同文化根基的局外人,哪怕你精通这个语言,也很难接触到他最隐密的东西。

我看外国小说,不太敢去过度解读,我觉得我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不敢发挥,害怕露怯。有时候读一篇小说,读完了觉得挺好的,结果一看评论家写的东西,我又蒙了,觉得跟我看到的好像不是同一篇小说。辛格是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的作家,他给我亲近感。他的讲述是自然的,非常自如,就像娓娓道来的一个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故事一样,东一句西一句,但是其中的魂魄和精神是不散的。我读辛格小说是没有障碍的。有的作家写作,感觉是我要写作了,就进入一个很标准的姿态,会感觉他不是很放松。辛格的这种表达方式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写东西不要使劲,做事情也不要使劲,所谓着力即差。写东西一使劲就会使你强迫自己带着一个姿态去写,会对你形成束缚,而你把自己放开了,松下来写东西,就会找到很多神奇的灵感。

所以,我认为其实放松和不紧张,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品格。因为我觉得好的东西其实往往都是不用力的,你一使劲就使大了。我写一些影视剧本时,也会尽量把雕琢的痕迹去掉,把它变成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文学跟戏剧相通的地方。

还有,他的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他有个小说,名字我忘了,这里应该没有选。这小说讲的是,有一个人胆子特别大,打赌跟一具尸体住一个房间里,结果“尸体”是主人公伪装的。后来主人公打了个喷嚏,把这个人吓死了,主人公就只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的故事很简单,读着特别好读,就像读小寓言小故事一样。后来我才接触了辛格更多的一些作品,但是文学后来把他定位为一位高深的现代派的作家。其实,我觉得我读到的辛格可能跟评论家读到的不一样,评论家把他拔得很高,我当然也觉得他很高,但是评论家说的有些东西我是有点困惑的。我以一个写作者的直觉来说,辛格也许并不需要别人赋予他伟大的文学意义。他就是个很了不起的小说家,他给了我们很多的营养。

看辛格的小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现在回过头来一想,那时候辛格还活着,在地球的另一边。我那时候在黑龙江,最开始对我完成文学启蒙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因为以前接触不到那么多的文学作品,那时候我姐姐从北京带来一本《呼兰河传》。我一看,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那种东北的风土人情嘛,每个人都栩栩如生,我觉得文学瞬间就离自己很近。因为我从小也在类似呼兰城的那种农村待过。萧红对火烧云的那种描述,我就觉得太亲切了,我们看着云一会变成马,一会变成牛,一会又变成妖魔鬼怪。后来我读契诃夫、茨威格、雨果,而读到辛格时完全听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他与众不同。那天楚尘跟我一说辛格,我就特别兴奋。我说,他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作家。

男人被戴绿帽子

是选择喋血街头还是忍辱负重

阿乙

辛格的短篇非常自然。短篇是很容易造作和紧张的。我就有这样的倾向,我写东西有时比较紧张。短篇《傻瓜吉姆佩尔》因为受到两位世界级作家余华和苏童的推荐,在我们文青界广为人知。它涉及到“绿帽子”,涉及到人的荣誉和选择。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辛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旷达的解决方案。

之前,我们看过武大郎、杨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他们的事最终和血光之灾联系在一起。我问我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是不是在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变得恐怖,也要铤而走险。很多的舆论、很多的目光、很多的道德都在推着你往这个方向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基本上就是这样,因为妹妹被退婚,两个兄弟受舆论的压力,要干掉主人公。他们多少次不想干,最后简直是没办法才干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南海出版公司

吉姆佩尔给了另外一种答案,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有何人生智慧,他可能就是单纯善良。他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也就是说他自己忍辱负重,或者他也没有忍辱负重而就是乐观看待此事,总之他看到了第二天早上升起的太阳,而我们的英雄好汉因为配偶占有权的问题,可能今晚和别人拼命,就喋血街头了。

我们认为自己很聪明

但傻瓜吉姆佩尔生活得更充实

周恺

我觉得,这种读书的习惯可能还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阿乙老师刚才提到苏童,其实我们好多时候读书也受阿乙老师他们的影响。作家开书单,我觉得是一个蛮好的事情,一个是有利于别人进入到你的精神世界,另外一个就是你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把真正值得推荐的一些书推荐给更多的人。

说到辛格,我不知道是因为创伤还是什么,反正很小的时候读《安妮日记》,就对犹太人写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尤其是在书店看到比如波兰、以色列的作家。我了解的话,如果不是那么苦痛的那种作家,我当然会买,但是不是那么了解的作家,我可能就会非常的抗拒。当时就这样把辛格给错过了。然后一直到前几年,我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那个时候才第一次开始读辛格,所以我其实读得很晚。

最开始读的应该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小说真是好看,它带给你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也没有去认真地看,似乎没有那种吸引力,继续去读辛格的更多的作品,因为好看的作家实在太多了。直到前几天,楚尘老师跟我说,说辛格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修课,必须得看辛格,所以说我一个星期前才开始真正的阅读。而且这一阵也在搬家,然后也特别痛苦,就翻开辛格的书,先看他的长篇《卢布林的魔术师》。刚才在讨论傻瓜吉姆佩尔的时候,我就在想,好像长篇里头写到的那个人物恰好跟吉姆佩尔是一个相反的人物。他就是到了华沙以后,情妇跟另外一个男人上床了,这给了他沉重一击,他从这里开始,人生就有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从不信上帝变成信上帝。

说到短篇《傻瓜吉姆佩尔》,我在看的时候,就无数次地在想:比如书里有说到拉比的老婆生孩子了,这是一个谎言;拉比的女儿跟他说,来我们这儿的人都得去亲一下那堵墙,这也是一个谎言。如果是这种谎言的话,我可能也会信,很多人都可能会相信。但是你要说类似于天上飞过一头牛这种谎言,吉姆佩尔他也会信,这里头其实是有一个反差的。这个事情它其实是值得怀疑的,但他选择相信,其实也是他内心的一种秩序。他不是真的那种智商有问题的傻子,所以他也提到:幻想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只有咫尺之遥。

我们认为自己很聪明,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中,但你细细一想好像也不是那样,我们也是活在彼此的那种幻境当中,我活在我父母的幻境当中,我父母生活在我的幻境当中。或者我周边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各种各样的幻境交织而成的世界。像吉姆佩尔这样的人,他反倒生活得更加充实。

辛格的版权

15年的等待

楚尘

我刚才忘了介绍我自己,我叫楚尘,是出版人。当年在做出版之前我就想,如果我做出版的生涯当中能出版三个人的作品——两个作家一个诗人,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的梦想。这两个作家,其中一个是辛格,另一个是冯内古特,一个诗人是R.S.托马斯,是威尔士的著名诗人。

冯内古特、R.S.托马斯的作品,我都出版过了,但是辛格一直没出,今天能出版,我觉得很神奇,也很幸运。有一天我跟全勇先老师讲:我要出版辛格的作品。他觉得很震惊,他说是不是要花很多钱来买版权,我说不是很贵,需要的是时间的等待。辛格的版权很复杂,反正这个版权我大概关注了15年,刚开始根本没法取得版权,所以一直在等待。从2000年等到2010年,然后开始有可能授权了。2012年一听说终于可以授权,我们就开始进入(出版规划),所以辛格的作品我们现在已经买了8本,今年将出版5部。

傻瓜吉姆佩尔

软弱还是强大

全勇先

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傻瓜吉姆佩尔是一个圣徒。他面对人间无尽的屈辱的时候,魔鬼告诉他要去报复这些人,但是他放弃了报复,选择了隐忍和顺从。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人生的意义在哪儿?要是追究下去,其实是让每个人都会感到困惑的,因为你不知道那个意义是什么。人类从有文明开始就有困惑,至今没有答案。

吉姆佩尔的内心是没有仇恨的,他遇到什么样的屈辱都能化解,他不去跟这个世界对抗,你可以说他是软弱,但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强大的。你说他是无奈也好,是妥协也好,但是我觉得这里边其实有他的人生智慧。在辛格眼里,到底谁是傻子呢?

阿乙

《傻瓜吉姆佩尔》这篇小说,自打存在以后,就让后来的作者止不住地模仿。很多作者在写到这么一个窝囊的男人的时候,都把他吉姆佩尔化了。如果我们做文学编辑的话,我们就能看到写这种傻瓜型男人的作者越来越多。

说到人生中难堪的事情,它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发生了,而在于它引发了社会舆论。有时候社会舆论对一个人的迫害或者构成的压力,是不输给这个事情本身的。

我有一朋友,他告诉我一件事,在村子里有一个男人,他的老婆和别人好上了,把他给撂在一边,处境有点像我们的傻瓜吉姆佩尔。你知道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么?他直接把自己变聋,就是我再也听不见你们说话了,你们说什么就说去,我是一个聋子,我也是个哑巴。就这样他就真的成了一个身份上的聋哑人,大家都好像以这种聋哑的特征来称呼他了。

周恺

辛格小说里大多数的故事,都发生在他生活的年代之前,多是19世纪的一些故事,包括更早以前的一些传说。我在看辛格小说的时候,发现辛格大多数的小说其实都是在讨论宗教,但是你可以把它简化为讨论善。我在看的时候,我反倒会觉得心里有一点刻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他有一个小说,写到了一个恶魔来到一个村庄,然后用金钱去俘获这个村庄,用一场婚姻那种狂欢式的诱惑,让整个村庄陷入到地狱之火当中,这个故事的发端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这个村子受了一次火灾,让这个村子没吃的,然后恶魔假装成一个富豪带来了大量的钱财。我就想说,在这样一个没有吃的的情况下,有一个人带来了大量的钱财,他们需要买面包,他们需要买其它东西,这个算是堕落吗?

我觉得很多时候你读辛格难受的点,在于他在鞭挞笔下虚构的人物,其实也在鞭挞看书的人。但是辛格的小说当中好像没有那种绝对的恶人,比如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当中的那种绝对的恶,就是什么也不为但就想做恶的那种恶人,在辛格小说中是没有的。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傻瓜形象

阿乙

我觉得余华老师《活着》里的福贵和辛格所写的傻瓜,有些气脉是相近的,就是对已发生事情的那种忍受。总之就是《活着》这本书这么畅销,这么深入人心,也是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一种道路上的选择。面对灾难(对吉姆佩尔而言就是面对丑闻)的时候,应采取什么方式应对。

余华《活着》| 作家出版社

我们读者喜欢柔和,喜欢柔软,喜欢一种宽容。辛格的这篇小说,有一股和解的气息,是一个人当家做主,主动去和解世界,而不是接受外界的安排。从这个层面看,傻瓜吉姆佩尔是自由的。

全勇先

楚尘刚跟我说要出版《傻瓜吉姆佩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想说《阿甘正传》,其实他们的精神内核有相似的地方。你说《阿甘正传》为什么那么走红?在全世界都走红。其实就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了,傻子又太少了。

我理解辛格,你说他只写了一个傻瓜,其实我觉得他写的是一个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傻瓜吉姆佩尔就是永远不去对抗恶,恶扑过来的时候,用善去化解它。当然在生活中我们都做不到这样,别人欺负我们,我们本能地要跳起来去反击,别人骂我们,我们很可能要回嘴,这是人最本能的反应。

辛格就是把这个形象极致化了,我认为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一定存在,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有理由把这个角色极端化、合理化。像阿甘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没有人相信真有这样一个人。这个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想法或者作家本身的一种哲学态度,他用一个角色去把它诠释出来,他像上帝一样创造了这个人。

电影《阿甘正传》|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一次看《傻瓜吉姆佩尔》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在世界遇见了魔鬼以后怎么去见上帝?这个是作品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东西。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胜利者吗?你说那些一生击败了所有对手的人,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那些身影覆盖了几个世纪的巨人,他们和傻瓜吉姆佩尔共同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的时候,谁会更坦然?这可能也就是作家的与众不同,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楚尘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无论你是否愿意做一个傻瓜,你都会痛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向傻瓜吉姆佩尔学习一下,我们的人生态度是否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变化呢?

原标题:《有时,愚钝也是一种力量 | 辛格作品对谈活动回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