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疾控分析近十年中暑发病曲线:7月下旬死亡数急剧上升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上海自7月31日以来出现2022年第三波持续高温天气。截至8月9日,2022年上海35℃以上高温天数累计已达36天,其中,37℃及以上的酷暑天数为20天,位居徐家汇观测站自1873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历史第三高位。
2000年至今的高温天数对比。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图
8月9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该中心环境健康科近日分析了上海近10年因中暑发病和死亡的累计日报告曲线,发现每年的7月下旬病例数和死亡数急剧上升,每年8月中下旬则出现下降并进入平台期。
上海市疾控中心环境健康科主任许慧慧透露,引起高温中暑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场所因素和个体因素。在环境因素中,日均死亡病例数与热浪期极端最高气温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在场所因素中,室内的环境温度、居住环境有无空调影响较大,既往上海报告的所有室内中暑死亡病例住所内都没有空调,或者有空调但未使用。“出现中暑死亡病例的室内场所包含一些工厂车间等,也包含居民家中,没有工作的和有工作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室内中暑死亡的情况,因此空调的作用很重要。”许慧慧说。
许慧慧进一步表示,最近有一篇论文引起了很多人关注,研究者对1981年至2010年间日本、韩国、中国的 28个城市的每日死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气候变暖将显著增加热夜及其疾病负担,热夜的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研究者预估从2010年到2090年,平均热夜强度将增加近一倍,导致疾病负担增加近六倍。
而就个体因素而言,许慧慧说,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合并有心脑、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低收入人群、对高温缺乏基础防护知识的人群高温中暑风险较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死亡病例发病日期多数位于热浪后期,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天气,让人体内的热蓄积得不到释放,后期实在抵抗不住了就容易发生中暑死亡。从今年的高温情况来看,防暑降温措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许慧慧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连续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一般情况下,最先出现的高温热浪容易造成中暑甚至死亡,后面同样的热浪出现,由于人体有了一段时间的“热适应”锻炼,再加媒体的宣传报道,人们有了防暑降温和早期就诊意识,中暑死亡人数或许会有所下降。
许慧慧介绍,识别中暑症状,及早妥善处置很重要。一般来说,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预后良好,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后果。而在重症病例中,仅热痉挛病例及时救治后预后较好,如果是发生热衰竭、热射病,则发生死亡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一旦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中暑症状,及时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现场降温措施。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及时前往医院。
另一方面,许慧慧也表示,要关注高温预警,保护特殊人群,如户外工作者、防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交通辅警、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及高龄、独居、患病、生活困难等社区重点人群,另外还有关注机场、车站、工地以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等重点场所。她建议对这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场所和人群开展健康宣教,提供防暑降温便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