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时4年打磨,一集封神的国产佳作来了

2022-08-09 17: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二更 二更

前段时间,#中华白鲟正式宣布灭绝#的消息登上热搜。“人与动物应该如何和平共处”的话题,再次触动大众敏感的神经。

有人惋惜,有人自责,但在大声疾呼要保护这些珍稀动物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始终觉得无能无力。在短暂拥有过热搜词条后,一切终会归于平静。

好在,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在持续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命题。

最近纪录片《众神之地》在B站热播。作为国内首部“全华班”(团队里面所有摄影师都是中国人)拍摄的自然人文纪录片,《众神之地》总共只有4集,却耗时4年打磨。

由爆款纪录片《第三极》的导演曾海若执导,殿堂级乐队神思者配乐,著名配音演员刘琮配音……截止推文前,其在B站播放量突破4746.7万,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众神之地》把镜头对准野牦牛、中华白海豚、亚洲象群和东北虎。

通过讲述这4种灵性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故事,试图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动物其实不需要我们保护,需要的是我们的了解和尊重。”

曾海若在拍摄现场(左一)

为此,二更联系上了总导演曾海若,聊了聊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以及镜头背后的故事。

只见湖泊蔚蓝,草原辽阔,上一个镜头还是冈仁波齐的山褶,下一秒便化作了野牦牛的背脊……

在HDR调色、杜比音效的加持下,刘琮浑厚深邃的嗓音一出,让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瞬间溢出屏幕。

许多画面宛如动态的彩墨画

观众纷纷给出好评:

“美到每一帧都想截图当壁纸!”

“第一集直接封神,野牦牛的故事共情力满分!”

“终于等到我们自己拍的自然纪录片,出品质量完全不输BBC!”

雪山、草甸、蓝天、白云、河流,共同组成牦牛的家园

这是在开播之前,曾海若没有想到的。此前他还曾担心,单集50分钟左右时长的片子,观众是否能会有耐心看下去。

事实上,《众神之地》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有多少绝美的画面,而在于它在叙事层面的浓墨重彩。

“其实我对过分漂亮的镜头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第一集之所以有那么多好看的画面,是因为那就是野牦牛生活的环境本身。《众神之地》也不完全是一个自然类的片子,还有很多人文的故事。”

野牦牛篇人文部分:僧人制作野牦牛面具

在曾海若看来,纪录片和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起只拍摄美好的景观,他认为纪录片更应该讲好每一个故事。而人、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故事,则是他长期关注的命题。

《第三极》剧照:老人与放生羊

2013年春天,他就进藏拍摄纪录片《第三极》,其中就有讲述牧民救助受伤的黑颈鹤、拉萨老人在老伴去世后养了一头羊陪伴自己等多个小故事。

《众神之地》亚洲象截图

拍完《第三极》后,他又在云南听说了十几头大象与人类发生冲突的故事:“我总觉得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没有讲完。于是到了2017年底,我脑中冒出了‘众神之地’几个字。”

“众神”,指的并不是真正的神明,而是指带有灵性的动物。他们曾经是远古时期图腾文化的象征。“众神之地”,指的是那些人与动物会频繁发生关联,密切沟通的土地,也就是自然。

西藏,是曾海若非常熟悉的地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和动物还保持着高频次的交流。所以一想到要做这个题目,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在寻找和动物和平共处的平衡点,却又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野牦牛

第一集《荒野上的轮回》中出现的野牦牛,是荒野上最顽强的生命。比起家牦牛,它们拥有更庞大的体型、更浓密的毛发和更节约的汗腺,可以适应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

牧民在山顶守着被野牦牛“抢亲”的牦牛群

下山已久的家牦牛体质逐渐退化,难以抵抗高原的寒冬。好在,野牦牛身上的野性基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些年,随着下山“抢亲”的野牦牛数量越来越多。牧民与牦牛在世代相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着新的平衡。

壮年中华白海豚通体白色,老年则呈粉红色

在第二集《粉红色的回忆》中,生活在江河入海口的中华白海豚,被渔民们认作妈祖的化身。据说,白海豚能对付鲨鱼,有白海豚镇守的海湾,意味着非常安全。

中华白海豚生活的近海,人类活动频繁

以前是渔民们跟随着白海豚的足迹,追捕鱼群。但随着渔船的增多、港口的建设、水产养殖面积的扩大,白海豚只能在边缘区域,吃到一些漏网之鱼。

白海豚的生存受限,昭示的是这片水域生态的失衡。

亚洲象群

到了第三集《寻找故土》,当镜头深入热带雨林,再次对准那十几头一路向南迁徙的亚洲象。我们会发现在热度褪去之后,它们并没有彻底走出困境。

为了生存,他们”入侵“人类的农田,搜寻食物。人与象的矛盾还在继续上演……

迁徙的象群

与此同时,仅仅获得了食物,对象群来说还远远不够,如何找到新的家园定居,找到新的象群繁衍后代,才是他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山神归来

第四集《山神归来》的主题是“等待”与“寻觅”。

据史料记载,老虎曾经在山中非常常见。可在1998年,东北虎种群被许多科学家和业内人士认定从中国境内消失。但人们相信,只要把“山神”的家园建设好了,它们就一定会回来。

东北虎拍摄现场

中国的珍稀动物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这4种来记录?

从2017年年底开始,曾海若和团队一起调研了十几种动物。他们希望能够找到在完全不同的地貌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这样才能体现出不同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并且,这些动物应该中国人非常熟知,但又被拍摄得非常少的。像熊猫、金丝猴、雪豹之类的珍稀动物,之前都已经有过大量的影像资料。

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其生活的地域,跨越了西北的高原雪山、东南部的海洋、西南方向的热带雨林、和东北方向的森林等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

它们是自己所在领域的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也能反映出这片土地的生态状况。

在人与动物共存的地方,矛盾与共生,从不曾消失。

每年牧民的卖牛季,也是野牦牛下山交配的季节。这一天,牧民智达终于赶走了两头野牦牛,夺回了牛群的控制权。

卖牛的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当绳索投向了一头混血小牦牛,小牛却拼命挣扎,似乎要誓死抵抗。

小牦牛用头和角一次次撞击卡车的声音,唤来了不远处的野牦牛昆仑。它站在半山腰上,默默俯视牛群和牧民,然后火速冲进牛群。

牧民用石头的围击并没有让他感到丝毫畏惧。

伴随着昆仑的进攻,小牛也在车上卯足了劲儿撞击,口鼻已溢出鲜血。

此时的昆仑突然退却了……

它重新回到半山腰上,红着眼睛朝着牛群的方向望去——似乎是在规劝小牛,放弃抵抗。

昆仑最终消失在荒原之上,继续它的流浪。

但,小牛还是死了。

智达可怜小牛,但卖牛是作为牧民的他一年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他无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只好带着吉他走上山头,唱起那首哀悼动物的藏族民歌。

“巅峰山麓之间,深情野鹿母子,无情猎人的到来。风驰电掣般的利箭,蛮荒是我唯一的出路。没有母爱的我将何去何从。”

人类与动物之间,并非只有对抗。

当一只老年白海豚,为了捕鱼潜入靠近陆地的海域后搁浅在泥潭,几个村民徒手为它在泥潭中挖出一条水道,希望能够暂时缓解它的痛苦。

它用来辨别方向的声纳系统已经损坏。原本就不清晰的视力,因为泥水变得更加模糊,身体更是奄奄一息。

人类救助白海豚的案例很多,但很少有真正成功的。

因为只有白海豚自己有足够强的求生欲,它的身体才会配合。

好在,当人们把它抬上担架,一直朝着大海的方向前进时,它似乎明白了这些人的意图,努力游回了海里。

生与死的命题,在后面的故事中,还在延续……

在曾海若看来,动物与人的沟通与矛盾,一直存在。但如果没有人去发现,去寻找,那这些故事就会在被淹没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被所有人遗忘。

《众神之地》有将近一半的内容都将镜头对准了动物。但在此之前,整个团队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专业拍摄野生动物的经验。再加上选定的4种动物各自的特殊性,这对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野牦牛拍摄现场

整个拍摄的过程,基本上是边拍边学。很多故事,都是在拍摄过程中意外邂逅的。

“在拍摄昆仑的那个地点,我们其实蹲守了两三个月都没有拍到满意的素材。原本打算暂时放弃,等到冬季下雪后再来。临走前又去了一趟村长家里。刚好牧民智达搬到了村长家附近,再加上听说他最近要卖牛,他们便打算把这个现象拍下来。结果就在卖牛那天,昆仑出现了。”

中华白海豚拍摄现场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生物自然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中华白海豚的拍摄条件是最差的:“因为海豚大多数时候不会出水面,我们看不到它在水下的行踪,也无法通过声音设备给它定位(虽然现在的确有那种设备)。再加上白海豚生活在江河入海口,水中能见度较低,很难进行水下拍摄,需要我们坐船追踪它。哪怕等到海豚跃出水面,人在摇晃的船上也不能第一时间抓拍。”

亚洲象拍摄现场

回顾起之前的拍摄过程,曾海若感慨:“或许这就是无知者无畏。影片里留下了太多遗憾。但我们也是在拍完《众神之地》之后,才学会如何拍摄动物。”

网友评价

由此反观,当我们在期待国产自然纪录片出现更多精品时,到底在期待什么呢?

一提到自然纪录片,我们会很快就会想到BBC出品的《绿色星球》、《史前星球》,还有《王朝》2等等。所以,当《众神之地》带着“中国首部‘全华班’拍摄班底打造的自然人文纪录片”的称号,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我们很难不拿它与BBC的自然纪录片比较。

网友评价

在自然纪录片的拍摄上,BBC有很成熟的拍摄技巧,以及一整套体系化的拍摄流程。

在技术层面,国产纪录片的确还有所欠缺。现阶段,我们还难以捕捉到更多的动物情绪、动作和细节。然后用这些素材,把动物的故事讲述得更丰满些。

曾海若在牦牛石刻像前

不过,曾海若坦言:“在拍摄《众神之地》时,我从没有想过要去对标BBC(出品的作品)。因为《众神》里面,还有很多人文的故事。并且就算是纯自然片,也会参杂人的主观意志。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影片的先后顺序剪辑等方式,用同样的素材讲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人文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只有当牧民们了野牦牛的野性基因可以改良家牦牛的体质,才会在夏季把牛群的交配权交给他们。

只有当渔民们熟知白海豚的生活习性,才知道应该如何合理地让渡出属于他们的生存空间。

只有当村民们共同遵守“大象时间”,每天根据监测员的预警信息安排劳作,才能避免人象之间的矛盾与抗争。

巡护员远远地尾随大象,并通知沿途村民回避

人类并不是食物链顶端高高在上的制裁者,不应该用俯视的视角去对待其他生物。相反,我们需要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普通一员。与动物为邻,了解它们,尊重它们,把属于它们的生存空间还给它们。

渔民跟儿子讲述海豚的习性

《众神之地》的解说词,并没有科普太多自然知识。

因为拍摄它的初衷,并不是要教授大家知识,而是希望每天生活两点一线的人们,可以去感受自然,重新建立与大自然的连接:

“就像过去生活在森林里的人,可以通过气味判断什么动物来过。种地的人可以通过云彩,判断之后会不会下雨。那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只不过久居城市的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些感知能力。”

原标题:《历时4年打磨,一集封神的国产佳作来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