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故事|甘智漪:一座城市有了艺术就有了自己的城市语言

甘智漪/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2018-01-05 16:2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甘智漪在“讲述上海的故事,听见文明的脚步”演讲活动中演讲。视频由主办方提供,澎湃新闻实习生李宁琪剪辑处理。(05:38)
【编者按】

11月30日,上海市文明办、浦东新区文明委与TELL联合举办“讲述上海的故事,听见文明的脚步”的演讲活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她如何从金融女转型成美术馆馆长的经历,讲述了她在金融与艺术之间所感受到的上海的城市魅力。以下是甘智漪的现场演讲实录:

甘智漪

大家好,我是甘智漪,一个金融女兼美术馆馆长。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刚刚闭幕的展览《生声不息》中的场景。法国艺术家塞莱斯特通过声音将时间、空间和每一个观众联系起来,让我们沉浸于此。而今天我的故事也和时间有关,和上海这座城市有关,和每一个人有关。

黄浦区懋益里那个英式的石库门是我的出生地。我的父亲是个极端的音乐发烧友,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写文章、听音乐,每天唱片放得“老老响”,为此经常被邻居拍墙。那时候,我可能没有听懂,但却熟悉了无数优美的旋律,这些或恢弘或哀婉的世界名曲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

从小,在父亲工作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我受到了很多的艺术熏陶,只是最后我没有选择学艺术,而是进入了银行,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进银行工作似乎可以捧得一个“金饭碗”,于是我成为了我们这个艺术世家里唯一一个做金融的人。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天到银行实习的情景,当时我和同学们被派到“天下第一大所”——静安寺储蓄所实习“抽账卡”,给每个前来办理存、取款业务的客户抽取他对应的银行账卡。一天8小时只干“抽账卡”这件事其实是很无聊的,于是同学们找一切机会躲到休息室聊天、喝茶、打电话,而我看着外面排着长队的客户,不敢擅离岗位,就开始动脑筋给自己“找乐子”——把账卡抽得飞快,一张张账卡在柜台上堆起来,这样无形中就倒逼了柜员加快记账的速度,我听到客户们在外面大叫:这行队伍速度好快!好多人就在这样的叫声下纷纷“转行”,虽然我忙得手脚不停,但内心却感到满足。没想到,10天的实习结束后,9个同学全部去了银行柜面“点钞票”,而我却被老师们看中“坐起了办公室”,开始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不久,我又被挑选进入了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团委,成为了一名专职团委书记。尽管共青团工作做得风风火火,我的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从事团工作届满3年时,我向组织上提出了要学习业务的请求,并且我想去银行的业务核心部门——工商信贷处工作。当时的工商银行,你一个只懂储蓄业务,从来没有做过信贷的人是不可能担任管理职务的,但我很坚定,放弃了自己的职级,一头扎进信贷处从“影帝、影后”、“表弟、表妹”开始做起。我在金融类报刊杂志上寻找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材料,进行剪报,一点一点自学房地产金融业务。

1998年,工商银行准备进军个人房地产金融领域,我们行长发现他身边已经有了这样的“人才”,我被突击提拔成个人信贷业务科科长,开始了我个人信贷业务管理、创新的新征程。在工行我设计了我能想到的个人房地产业务的所有规章制度,由于不断创新,业务高速发展,工行上海分行成为全国商业银行个贷业务的领头羊。

我在个人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创新被各商业银行关注,那时,民生银行向我伸出了橄榄枝,给了我可以自己打拼一片新天地的舞台,于是我来到了民生银行组建了它的个人信贷部。对于我的跳槽,媒体点评“民生挖角工行专家,一年实现三级跳”。直到2012年,我被民生银行任命为总行小微信贷工厂厂长,开始了全国首家小微信贷工厂的模式创新,我以为我会一直在个人金融领域做到退休……

在银行的那些日子里,通宵起草制度,深夜审批贷款似乎是我的工作常态,那时候,艺术好像距离我很远了。对于我来说,只有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是音乐时间,我总是一边开车一边把音乐放得“老老响”,当《欢乐颂》的旋律响起,一种神圣的感觉从心底往上涌,艺术的美好让我每天都能信心满满地去面对职场的风风雨雨、人生的起起落落……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虽然一直待在银行,但却是三度“从零开始”,伴随着我成长的是一个个的新业务、一段段的新征程。但是要当一个“美术馆馆长”,意味着我将离开我奋斗了30年的金融圈……在“知天命”的年纪要脱胎换骨去从事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在别人看来肯定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奇怪的是,当时的我却隐隐感觉到了自己心底深埋的那颗艺术种子开始萌动了,面对全新的挑战,我内心的美好与平静大大超越了紧张与忐忑。2013年,我重新出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艺术公益之路,从一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转身做起了艺术领域的“小学生”。

要真正创建一家美术馆,不仅要兑现民生银行对市政府所做的“公益性、公众性”承诺,还要承担起通过艺术公益履行社会责任的文化愿景,现实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初的时候,我逛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书店,居然找不到美术馆管理相关的书籍,“向书学习”这一招不管用,那么我们就上政府网站研究,这时候我的金融管理经验派了用场,看似枯燥的政策法规我一学就能深刻领悟,看似复杂的政府流程我一看也能心明眼亮,有同事提醒我:甘智漪,你要注册成立一个公益美术馆,没有一两年时间绝对“搞不定”。可是,我相信事在人为。最后,我们只用了18个工作日,就完成了登记注册。后来,有一次我正好有机会去台北出差,结果从诚品书店扛了满满一箱美术馆管理方面的书回来。这次的买书经历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所以后来我们在美术馆建立了一个公益的文献中心,让广大市民又多了一个艺术的“好去处”。

一边创办美术馆,一边等待我和团队的第一场“硬仗”——美术馆的改建。一个诺大的美术馆,我接手的时候,改建需求居然只有一页纸,最后我硬是把专业需求从一页纸做到厚厚的一摞。

在改建的同时,我们与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合作推出了“国际艺术评论奖”,四年来,收到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千篇中、英文投稿,获得了近千篇次的中、外媒体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际艺术评论奖”让美术馆未开馆就在专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4年11月,经过15个月的改建,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开幕大展“多重宇宙”给上海带来了新的艺术气象。当这座漂浮在水上的白色宫殿焕然一新的出现在黄浦江畔,很多在世博会期间没有机会到“法国馆”参观的市民成为了我们的第一批观众,而美术馆独一无二的空间也吸引了全球艺术家的目光。民生美术馆成为了后世博场馆成功转型的典范,入选了“100个上海城市空间塑造案例”。

当一座城市有了艺术,也就有了自己的城市语言。在今天的上海,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文化场”。为了实现“让艺术走进民生,让民生走近艺术”的文化愿景,我延用金融营销理念,实施了“艺术进社区”、“艺术进院校”战略,通过深入社区宣传吸引更多的市民走入了美术馆。同时,我们也把更多的公共教育项目带进了大、中、小学校的课堂。2016年,美术馆被授予“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年度优秀站点”的称号。

为了提升美术馆团队的专业水平,我借用了金融的项目管理制,在美术馆的展览项目中推广“项目经理人制度”,让年轻人与国际策展人、艺术家直接对话,给他们全程参与甚至主导展览项目的机会。通过“光!”、“透明的声音”、“真实的假象”、“生声不息”等国际合作展览项目的实践,我们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茁壮成长,2017年,美术馆为上海争得了唯一一个文化部“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奖项。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星期六是上海市民最喜欢来美术馆参观的日子。每当周末,我坐在美术馆的咖啡馆里,看着一个个观众在我面前走过,看到人们在美术馆驻足、停留,我的内心非常满足。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美术馆的志愿者。记忆中,有一位阿姨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她是周边社区的居民,阿姨其实并不懂艺术,但她每个周末都会放下家务活出现在美术馆里,也许阿姨的穿着与众多时髦的美术馆年轻观众完全不搭,但她总是热情地在美术馆里跑前跑后,向参观者做着讲解,是她让我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人们的奉献精神,更看到了广大市民对艺术的向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生现代美术馆将会因“世博文化公园”建设这一意义深远的城市规划迎来她更加蓬勃发展的新起点。无论我身处何时何地,作为一个坚守在艺术公益第一线的上海人,我的“初心”始终坚定,不会改变。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你都和我一样,把艺术的种子种植在心里,用艺术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看世界的眼光,我相信,艺术能使人改变,艺术更能使上海改变,我们所处的这座城市,不仅是一座“金融之城”,更会成为一座“艺术之城”!

我是甘智漪,我是上海人,谢谢大家!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