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呼吁取消博士C刊发文硬性要求再引争议,理工科博士不解

张盖伦/科技日报
2018-01-05 08:34
科学湃 >
字号

博士要毕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这一众多学校遵行的硬性要求,一直为人诟病。近日,本报刊发专家对此规定的质疑,又引发讨论。有高校教师直言,如果取消C刊论文要求,有培养低端博士之嫌;还有理工科博士表示不解——博士生发论文天经地义,“怎么这么矫情?”

实际上,被C刊门槛绊住的博士生,一般来自人文社科尤其是人文领域。“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差异很大。”美国西北大学人文社科博士生周佳(化名)说,“人文学科本来就是‘慢工出细活’。在读博阶段,文科博士的任务是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还不算一个成熟学者。”

不是成熟学者,但要跟成熟学者竞争,以3年发2篇C刊论文的速度搞“大跃进”,不合理之处可想而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邹建军说,在各校的硬性规定下,C刊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被当成了生财之道,“和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没多少直接关系”。

但也有人忧虑,如果放宽论文发表要求,只看学位论文,会不会降低博士学位含金量?

邹建军到许多高校参加过博士论文答辩,也评审过许多博士论文。他认为,各学科水平确实不太一样,但总体“还是可以的”,学生也都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水准。“我对中国人文社科博士培养水平是充满信心的。”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任孟山也在媒体上撰文称,博士期间,最重要的是写好博士论文,没有其他。“一篇博士论文的优劣,足以看出一个博士生的学术水平。”

但某“双一流”高校人文社科博士生熊森(化名)觉得,如果真的只考核博士学位论文,在现行评审机制下,确实可能降低博士的“通关难度”。她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博士生已经写完了学位论文,还没搞清楚自己的论文究竟用了哪种研究方法。“有时候我都觉得,论文通过得太容易了。”

熊森知道,发C刊没有多大意义。但除了取消这一发表要求外,她更期待的,是学校能全方位重视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重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标准,严格审核。“尊重科研规律,也对学术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她表示,自己更喜欢美国人文社科博士的培养体系——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真正帮助学生成长。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闻传播博士生刘冰洁和科技日报记者分享了她的读博经历。

“读博期间是否发表论文,学校不做硬性要求。”刘冰洁说,“在他们看来,学位论文就是衡量博士生学术水平的依据。”不过,要拿到这个学位,也是颇费心血。因为,“学院对博士的期待,是你能定义你所研究的小领域,扮演开创者角色”。

刘冰洁在读博的第一年,就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在学院找到4位答辩委员会老师。这4位老师的工作,是在刘冰洁学位论文写作中全程给予指导。

到博士第三年上学期,刘冰洁迎来中期考核。她提前找到答辩委员会的每位成员,和他们聊自己的论文想法。4位老师为刘冰洁列出书单,提出问题,让她用一周时间进行回答,回答每一道题,都相当于写一篇小论文。“这是在引导我做文献综述,让我的写作思路更加明晰。”通过论文开题答辩后,刘冰洁就可以用至少一年左右的时间撰写论文。“你没办法蒙混过关。你论文写得怎么样,那4个答辩委员会老师太清楚了。要是写得不好,他们根本不允许你参加答辩。”

相较于美国这种培养体系,国内的情况有些不同。“我们有时候确实会‘放水’。”江苏某高校博士后坦言,导师觉得学生不容易,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同行评议的专家为了给学生导师面子,轻易也不会下手“挂掉”毕业论文。“这可能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他说。 

(原题为《专家呼吁取消博士C刊发文硬性要求再引争议——文科博士毕业,光看学位论文行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