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观山湖区蒿芝村:小小“包谷粑”酝酿大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五谷杂粮
也逐渐变成了健康饮食的“代言人”
新鲜出炉的包谷粑
蒿芝村包谷粑外包装
包谷粑(玉米粑),是地道的贵州美食。在盛夏初秋时节,来上几个色泽金黄、入口甜糯的包谷粑,浓郁的玉米香味久久游荡在唇齿间,令人回味无穷。
在观山湖区金华镇蒿芝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掌握了一门做包谷粑的手艺。作为蒿芝村的代表小吃,上到耄耋老人,下至稚嫩孩童,几乎人人都是包谷粑的“铁粉”,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每年七月底至九月中旬,既是玉米成熟时,也是该村村民们开始忙碌的季节。每到这时,家家户户都会开始着手做包谷粑,大家在享用这份夏季独一无二的“限定”美味时,也会通过售卖包谷粑实现增收。
村民在地里掰玉米
清晨,村民们会早早起床来到自家田地里,掰下一个个颗粒饱满的玉米,陆续装框、满载而归;回到家中,家里人聚在一起,撸起袖子开始加工。脱玉米粒、清洗玉米叶、打玉米生浆、将生浆捏成团状、用玉米嫩叶包上、整齐摆入蒸锅中、开火……一小时的时间,便完成了从玉米棒到包谷粑的华丽蝶变。
刚出锅的包谷粑
葛姨妈做的包谷粑在该村“颇有名气”,她家做包谷粑已近三十年,每到这个时节,都是“全家总动员”齐上阵,只为做出品质佳、口感好的包谷粑,不辜负客人的期待。
葛姨妈打响了包谷粑品牌,生意好时订单多到忙不过来,真正实现了靠包谷粑增收。“每年就做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大概六七万的收入。”葛姨妈说,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客人反馈好,纷纷都来订购,就觉得十分值得,家里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
葛姨妈包谷粑
一人富不是富,全村富才能“奔小康”。
今年,蒿芝村积极整合资源,新建了蒿芝村特产绿色食品包谷粑加工储藏销售生产基地,将该村100余户村民集合起来,通过在厂房统一制作,村里集中收购的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依靠这份手艺赚钱,村民们积极性很高,纷纷表示愿意参与。
走进该基地厂房,不少村民正在制作包谷粑。剥粒、打浆、捏团、蒸煮、装盒,大家一丝不苟、扎实有序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生产基地内,村民们正在为包谷粑装盒
“以前村民们都是以小作坊形式做包谷粑,每家规模大小不一、品质也参差不齐。现在集中做,不仅产品质量有保障,水电气等费用全部由村里面承担,村民的成本也节约不少。”蒿芝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蒋正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只用制作,由我们负责销售,大家没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参与积极性很高。”
村民姜洪燕在生产基地参与制作包谷粑
“从小我就跟着父母做包谷粑卖,已经做了20多年。以前做包谷粑特别费时间,经常是做好了,天还没亮就要背着出去卖,来回路程远,背起来也很费劲,有时候卖完还要‘摸黑’回家。”村民姜洪燕说,现在她只需要拉包谷进厂房,用村里统一提供的水电气等设备做好就行了,到时村里会根据称重、付钱给大家,特别方便。“我今早8点来的,差不多下午1点就可以回家,轻松了不少,还不耽搁照顾孩子。”
包谷周边产品——油炸包谷粑
从以前自产自销,到现在统一收购,蒿芝村发展思路的转变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让大家对未来更有信心。
“未来蒿芝村将重点开发包谷粑产业,擦亮蒿芝村包谷粑特色品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包谷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据蒋正祥介绍,除包谷粑外,蒿芝村还将继续围绕玉米做文章,不断研发玉米周边产品,逐渐形成以玉米为主的村集体产业。
作者:邰芯雨 吴林燚 郝涌智
编辑:杨彦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