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 | 宋英杰:我们需要怎样的二十四节气研究?

2022-08-07 0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关注二十四节气的 中国气象

这两天,一家知名媒体想请宋英杰为立秋节气撰写一篇美文。

宋英杰回答说,不,我不愿意写美文,我只愿意做研究。

CCTV《天气预报》首位主播

“气象先生” “金话筒奖”得主

……

这是人们对宋英杰的一贯印象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

他还有“多重身份”

20世纪90年代宋英杰播报《天气预报》

宋英杰播报《天气预报》

接下来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宋英杰

毕业于北京气象学院

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

有人说,他的算法特别精密,相比之下表达倒显得不甚要紧。宋英杰的第一反应是,“不,那哪行?表达上没有‘营养’,是走不远的。”

不能只注重科学,不能只注重文化;不能只注重算法,不能只注重表达;不能只注重天气,也不能只注重气候。这一连串的否定,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

“天气和气候重要、科学和文化重要、算法和表达都重要。”他坚定地认为,这三条原则加在一起,才是做二十四节气研究应有的态度。

宋英杰分享二十四节气背后的人文与科学

本报记者对宋英杰做有关二十四节气专访时,宋英杰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部分解构。

这种解构,在科学上是冷静的、富有深度的,情感上却是急迫的,甚至像是在大声疾呼。

对话中,这位气象科班出身,粉丝无数,5岁便开始跟随爷爷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多年自费搜寻相关资料、执着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专家,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情感以及想要表达的思考,给了我们不同于以往的感触。

记者:

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二十四节气真正火“出圈”了,您如何看待这种“出圈”现象?

宋英杰:在我看来,这不简单是一个看起来很具国民性、能够唤起公众亲近感的一种文化样态,它更是使用古典的诗意化文字进行的美学表达,同时又是蕴含着深刻科学道理的一种知识体系。只有真正做研究之后,才能知道古人的智慧有多么博大精深。

比如这两天我接到一个媒体的邀请,让我解读处暑是什么。如果对照中国气象局当下通行的体感舒适度指数,处暑就是经过盛夏之后,从“热不舒适”到“冷不舒适”中间那个“特别舒适”的区间中,体感舒适日数比例首次达到50%以上的那个节气。

为什么自古以来把秋天开学的时间放在处暑?所谓秋爽来学,怎么叫爽了呢?因为从体感舒适度指标来看,舒适的日数占主流了。这不是“我觉得”“我认为”,我们的公式、算法都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

记者:

这是否意味着,当下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把科学和算法搞好?

宋英杰:道理是对的,但这个理解还是片面了。我问一个问题:从事科学研究就可以理直气壮没有文采吗?不是的,你的表达没有“营养”,是走不远的。

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表达了什么时候桃花开了,什么时候燕子来了,什么时候青蛙叫了,这些让我们都能闻得到、看得到、听得到,无比鲜活。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人们准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

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够传承千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看来,科学和文化都重要,算法和表达都重要,永远不能把科学和文化、算法和表达对立起来。

我们会发现,一起探讨某个问题,有些人逻辑很清晰,言辞特别枯燥。

但如果你去过上海的气象博物馆,能看到当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观测以及物候规律分析,在最终成书时,都要将现代科学知识“折合”在那个年代,二十四节气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

我国是二十四节气非遗的申报国,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是根脉。

但我们同时要认识到,二十四节气是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各个维度有大量可对标的样本,很多国家和民族,同样在默默地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进行丰富和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类别

在日本,节气的72候取自《春秋》《诗经》这些中国最优美的物候典籍;在西班牙与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脉,每年夏至,就是莎士比亚说的仲夏夜之梦,他们在山上举行夏至“烧篝火”庆典;对哈萨克族人民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一套“移动标的”,用以指导牧民转场……

欧洲比利牛斯山区夏至火节

国内同样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地区,在默默传承着二十四节气文化。云南的拉祜族、基诺族、彝族、傣族,经常一个不经意,就能看到他们一直传承着的习俗和词汇,也许他们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其中与二十四节气的关联。

有一次在采访中,我听到当地人说出一个特别的词,竟然与2000多年前古籍当中的解释一模一样。“你再说一遍!”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差一点泪流满面。

记者:

那这堂课我们要怎么补?您提到希望从科学到文化范畴,都有更多人能加盟到二十四节气非遗保护中。要实现这个愿景,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机制、研究机制呢?

宋英杰:感情特别重要。如果对二十四节气没有感情、没有了解,是没有办法做好研究、做好科普的。我们要充满谦卑地去补课,逐渐培养感情和定力。

感情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首先,要重视二十四节气相关基础教育,先要熟悉,然后亲近,进而热爱、保护。

宋英杰在贵州主讲二十四节气

同时,我们的教育要重视人文表达的训练,在逻辑表达、用词规范、文化内涵等方面着意提升。

比如,如果一个从事气象研究的人,认真研修过传播学,他就会更懂得如何饱含人文关怀地去和受众打交道,如何与别人的心情形成共振、共鸣。

还有,要建立相应的课题和研究机制,让年轻的学者有机会与二十四节气建立感情。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采访人:卢健 王晨

本期嘉宾: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 宋英杰

原标题:《专访 | 宋英杰:我们需要怎样的二十四节气研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