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坍塌的每日优鲜,危险的生鲜账期,被挤压的供应商
文/孙颖莹
编辑/王芳洁
蔬菜供应商李源(化名)被每日优鲜欠了300多万,这是很有可能化为泡影的一笔债权,至少短期要回来的希望不大。但是,无论是他在银行的200多万贷款,还是欠着员工和供货商的钱,都马上要还。
而在每日优鲜的供应商中,李源的情况并非个别。
近日,《最话》获得一份《每日优鲜供应商欠款登记表》,其中涉及了不下200家供应商,他们被拖欠的款项多到上千万,少到小几万。同样地,很多人也欠着自己上游货款,欠发员工工资。他们既是债权方,又是债务方。
挤压,是每日优鲜供应商现在普遍所处的境地。
在人数已达500的“每日优鲜债催收群”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供应商守望相助,想把徐正找出来,把被欠的货款要回来。他们将每日优鲜的危机视作极端案例,却并没有意识到,其实危险并非只在此局。
因为在整条生鲜供应链上,这些中小规模的供应商是最弱势的一方,他们在与上游菜农、工厂等货源头交易时,必须遵守古来有之的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他们在与下游的电商平台交易时,却又要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账期、更长的账期,以及遥遥无期的账期。
不难看出,整个生鲜的商流当中,风险几乎都压在了供应商身上。这是他们需要意识到的危机,需要预防的风险,否则每日优鲜将不是压下来的最后一根稻草。
危险的账期
不得不说,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其商流方面,几乎可算是无本买卖。
一位曾对接供应商的生鲜行业员工告诉我们,他们公司的回款周期是30天-180天不等,具体周期会事先写在合同上。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个浮动,或者说什么样的供应商会获得更短回款周期呢,这位员工表示,“看谁更强硬”,这个硬在他们的标准里主要就是公司规模大小。比如可口可乐公司,那周期就会短。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越是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的供应商,能拿到的账期就越长。
但要知道,生鲜类SKU的库存周转天数通常只有2~3天,没办法,时间长了东西就坏了。也就是说,生鲜电商实际上没有付出任何货款,就已经把东西卖掉了,回款还会长期趴在自己的账上,就像一笔无息贷款,供自己任意使用。
比方说,像每日优鲜这样,去竞争,去扩张,去坚持它创立的、昂贵的前置仓模式。
李源告诉我们,他们其实很早就察觉出了每日优鲜的异常,在7月12号左右,他们还去找人要账,当时还有采购经理接待。
当时一群人坐在一起,有同行问了一句,“你们是一个上市公司,每天拿货这么多,销售量这么大,老是说没钱,那么钱都去哪里了?”
采购经理解释说,刚好赶上6月份他们的前置仓要付款,所以钱就先挪用给那边了,如果超时不付款,前置仓就会被关掉。要是仓都关了,他们供货也没地方供了。
但是当李源这样的供应商去采购生鲜时,可没此等好事。以果蔬为例,在最为传统的果蔬供应链上,收购方通常从农户、农业基地进货,这是0账期的,一般都需要现金支付。
而乳制品供应商孟伟(化名)更表示,其上游的品牌更为强势,甚至需要有预付款才给发货。
于是,在这条商流上,因为上下游的账期不匹配,蕴含着极大的潜在风险。
因为,供应商发生采购时,无论是先货后款,还是先款后货,都会对上游形成一个应付债务,只是账期极短,通常为T+0,或T+负数。但是当供应商发生供货时,统统为先货后款,也就是对下游形成一个应收债权,账期极长,至少是T+30。
而整套流程跑下来,在供应商身上就发生了一次短债长投,本质上,它和其他行业屡屡发生的短债长投风险,是非常类似的。
当然,不同的地方在于,地产商搞短债长投,拿五个盖子盖十口锅,往往是主动的选择,但被两端挤压的生鲜供应商则是在做不得不的选择。
并且,由于生鲜供应行业极其分散,其中的每家公司规模都不算大,因此企业方往往无法健全组织结构,聘请高阶人才,于是也就很难有机会,被人提示这种现金流风险。
另外,为了平抑供应链风险,一些电商平台会与银行合作,为供应商提供应收票据贴现服务,但是通常附加一定的贴现率,比方说3%。但是银行为了控制自身风险,基本只会选择极大的电商巨头。并且,供应商因为本身毛利不高,所以很多也不愿意接受打折贴现。
等大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在短债长投的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也越来越累。
疯狂的规模
其实,原本生鲜行业的游戏规则也不是这样的。
在传统菜场模式下,供应商从菜农手中现金采购,然后再售卖到大型果蔬交易市场,比如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其实后者也遵循老规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随着大型超市、便利店等渠道的崛起,账期不匹配的问题就开始显现了。供应商在跟上游采购的时候,同样是0账期、现金支付;而后售卖到超市、便利店,回款周期开始变成月结。
这时候,中间的供应商开始承受现金压力。只是,因为超市便利店的采购量相对稳定,这个平衡尚且能够得以保持。因为本身就有启动资金支撑前期的采购,而后期确实下游也能按时结账。
所以尽管押款这件事儿是整个零售行业的通病,但供应商在这中间是能维持平衡的。
而后,生鲜电商平台开始崛起了。互联网的玩法介入到传统果蔬行业,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最大的变量在于,因为生鲜电商平台的扩张,他们圈的流量越来越大,对供应商的采购量要求也越来越大。这其实也在无形当中,给供应商造成了一种迷幻或者错觉,大家都想赶上快行业的快车,哪怕加杠杆,也要伴随大象起舞。
当然,与大象共舞的好处并不仅仅体现在采购量大这一端,还包括跟平台合作,供应商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比如之前给超市供货的情况下,给单个门店一一送货,物流成本就很高,物流环节也很重,而且还需要配备分拣员或者理货员。
“后来接入电商,虽然供货价给的是低,但是中间的费用包括物流费用、人员费用都会少很多。而且相对来讲电商平台的集中采买量很大,一个单品可能说量大的有几千份,或者说上万份都会有,操作起来相对会方便一些。”李源说。
他坦陈,在合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公司确实加大了供货规模,像今年2月春节前后,他们的供货量一度达到日均10万的销售额,员工数量也从三四个人,发展到二三十个。
但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在逼近,因为平衡逐渐被打破了。
为了乘上这个互联网的东风,满足平台的采购量,李源他们开始靠借贷来维持这种上下游的供货平衡。
要命的拖欠
一旦杠杆被加上,资金链的考验也就更加苛刻了。
这时,供应商会面临两重风险。第一是,随着供货规模增大,债务雪球也会越滚越大。
第二个更危险,如果下游的回款周期突然变长,那么债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每日优鲜就是个很现实的例子。
孟伟告诉我们,在今年1月新签合同的时候,他发现合同上的结账周期从平均一个月,延长到了105天。而当时还有一个情况是,按照之前的账期规定,他们应该在8月30日收到7月份的货款,最迟不过9月15日,但是最终拖到了11月份。
这些种种,都让他无法忍受,在去年10月份送完最后一次货之后,他停掉了跟每日优鲜的合作。哪怕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每日优鲜拿到了保供资格,他都没有想过要跟每日优鲜恢复合作。
“保供不保供根本不重要,随便哪个超市都能开出保供,我们就要钱。”
尽管孟伟很早就有预警,但每日优鲜到现在仍然欠他去年8、9、10三个月的货款,虽然他在今年年初起诉过一次,要回来了10来万,但目前还有大概40万的欠款没有追讨回来。
他知道,现在哪怕是起诉,可能都无门了。
当然,这种提前终结的底气,除了早有预判之外,还跟孟伟是多家电商平台的供应商有关,包括美团买菜和叮咚买菜。据他介绍,从接入两个平台以来,这两个平台的供应商后台都有明确的打款日,而且都是按照系统标记的日期回款,没有拖延。
面对不断延长账期的每日优鲜,孟伟的及时止损自然是最理想化的选择。
只是不是每个供应商都有选择的余地。相较孟伟早在2016年就已经与电商平台合作,积累了一定的供应链资源,2021年才入局的李源显然没有这么幸运,每日优鲜可以说是他唯一的供货渠道。
“其实也不是我们选择的,像其他公司我们也想做,只是可能是公司资质不符合,或者说人家一个萝卜一个坑,来得晚的话可能你也做不了。再就是像每日优鲜因为拨款不及时,导致一些老供应商就不做了,我们这批新的供应商就都来了,当然今天也就当韭菜了。”
李源告诉我们,其实从去年11月开始,他们的回款就非常慢了,远超过之前平均一个月的周期,偶尔他们去跟采购人员催一下,可能会陆陆续续回款一些。
那时候他们也想过放弃,只是后来,一方面因为采购人员告诉他,一旦不供货了,那回款就更慢了,所以为了能要回钱,他只能继续供货,只是会留个心眼,去压缩供货量,比如从巅峰时候的一次10万的单子,到后来一次送个三四百。
另一方面,他们确实被压了太多货款,就是想转头,去投奔叮咚买菜这种回款目前还算有规律的企业,也没有钱去进货了。
还有的人比李源更难。一位供应商在债务催收群中表示,自己已经借了不少贷款,还刷了信用卡,甚至借了高利贷。
一个多少有点无奈的现实是,尽管很多供应企业已经被现实挤压到了生死边缘,但他们仍在为每日优鲜的命运担忧。
他们害怕每日优鲜倒掉,因为它倒了,就更没人还钱了。“我就希望每日优鲜能够赶紧好起来,以后合不合作另说,最起码好起来之后,我们的钱能有个地方去要。”李源说。
现在,供应商们也都希望徐正赶紧站出来,不能就对着媒体说一句“我没跑路”,这事儿就完了。要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家,需要的是实际行动,可惜至少到目前为止,徐正连个影子都没有出现。
另外,在今天每日优鲜事件的刺激下,供应商对其他生鲜电商平台的信任度也在急速下降。
李源告诉我们,虽然目前其他电商平台,回款还比较有规律,也有同行一直在供货,但是一旦有一次回款不及时,大家就会陷入恐慌当中。
谁也不想再被另一根稻草压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