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的诞生地|甲秀里重开,系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2018-01-02 22:2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8年1月2日上午9时,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历经两年修缮,重新对公众开放。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01:17)

【编者按】

上海,中国的红色起点。

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澎湃新闻推出“党的诞生地”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起追寻中国共产党在此的奋斗历程、宝贵经验、革命业绩和崇高精神,挖掘上海这座城市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2018年1月2日上午9时,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历经两年修缮,重新对公众开放。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位于茂名北路120弄,是毛泽东1924年第十次来到上海工作时所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并和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工作的住所。2015年,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闭馆修缮。

根据图纸恢复的甲秀里。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 摄

静安区文史馆副馆长朱润介绍,在修缮设计过程中,找到一套1960年威海卫路甲秀里复原设计图纸。依据该图纸对建筑内外进行最大程度的恢复,力求修旧如旧。在史料的展示上,充实了毛泽东历次来上海的前因后果。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现场看到,从陈列馆入口进入,一侧的墙壁上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诗词,迎面是毛泽东一家的铜像。

在开馆的一个半小时内,约有150名市民前往瞻仰。郑湘云今年已80岁,满头银发的他在走出陈列馆时,谈起毛泽东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解放全中国是毛泽东的功劳。没有毛泽东,就没我们幸福的生活。” 

中午12点50分,展览馆门口排队等候参观的人群。

参照1960年图纸修旧如旧

开馆首日是2018年第一个工作日,但前往瞻仰毛泽东旧居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位于茂名北路120弄5、7、9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7、318、319号)。甲秀里建成于1915年,坐南面北,是典型的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住宅,每个单元为两开间、两层。1977年1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向公众开放。2015年,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闭馆修缮。

2018年1月2日为开馆首日。参观者均获赠了“毛体习语绘初心”红色文创春联,上联是“求客观实际之真”,下联是“务执政为民之实”,横批是“不忘初心”。

在重新开馆之前,毛泽东旧居陈列馆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修缮。

朱润介绍,“在修缮设计过程中,我们幸运地找到一套1960年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乔舒祺先生绘制的威海卫路甲秀里复原设计图纸,依据该图纸采用传统材质和工艺对建筑内外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恢复,力求修旧如旧。同时参照房测报告内容,修缮房屋的残损部位,全面提升建筑环境品质、结构消防安全、机电配套设施。”

据朱润透露,对照历史照片、1947年的行号图、1948年的航拍照片后,确认甲秀里是石库门对石库门的里弄格局,由于周边新建房屋,甲秀里只留存5、7、9号,里弄氛围不强。通过专家评审,本次修缮恢复弄堂格局,按照甲秀里正立面样式在对景墙上新做立面,复原立面采用老青砖砌筑、石库门门套采用斩假石做法,与原有的石材门套有所区别,墙上增设古朴路灯,营造石库门弄堂的氛围。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从陈列馆入口进入,一侧的墙壁上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诗词,迎面是毛泽东一家的铜像。往里走,如同进入一条上海老式的支弄,两侧石库门相对,“跟普通的石库门不同的是,毛泽东旧居是坐南向北的,因此当时是跟对面的石库门形成了门对门的旧式支弄样式。” 朱润说。

朱润向澎湃新闻记者展示了1960年的图纸,这份图纸不仅有内里的结构,甚至还包括门头山花的纹路。在修缮时,这份图纸为修旧如旧提供了形象的参照。

在修缮前,甲秀里入口门头采用黄色真石漆,与石库门的青砖外墙极不协调;入口西侧紧贴一家五金店,门面店招影响甲秀里风貌;弄堂内部电线凌乱;地面青砖布满青苔,雨天湿滑。

在业主等多方努力下,本次修缮迁走五金店,将其改为毛泽东旧居服务中心及安检厅;拆除原有搭建的售票处,扩大疏散通道;入口门头采用传统工艺重做青色水刷石,大铁门外增设枪篱笆遮挡,重做毛石防滑铺地,清理架空线路,将配电箱移至隐蔽部位,整体提升院内环境。

朱润指着石库门外的墙面说,参照历史图纸,修正外立面错误的红砖线脚,铲除这些部位的砖片,定制石库门的门楣山花、窗楣、窗台、檐口压顶等装饰细部。按传统工艺重做铁质窗格栅、木百页窗、木窗、木门等构件。按传统工艺重做勒脚,用水泥砂浆粉刷勒脚顶端为弧形凹凸线条,与石库门勒脚交接面以45°斜面过渡。

在室内,参照1960年图纸,借鉴相似建筑做法,按传统工艺采用红心杉木复原挂落纱格,重做木室板墙及上部板条格栅,编织角度由原来的45°改为60°。根据检测建议,对破损的屋架、椽子、檩条等木料进行替换修缮,按照传统工艺,重做钢丝网石灰吊顶。参照中共一大会址的形式补配文物本体部位的门执手、插销、风钩等五金件。

参照1960年图纸复原的甲秀里室内

增补史料充实毛泽东历次来沪前因后果

在修缮硬件的同时,陈列馆内的史料也进行了补充。

据朱润介绍,为了进一步展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次到上海的活动足迹,尤其是1924年毛泽东居住的这段岁月,此次修缮,陈列馆增补了实物、照片、批示、手稿、遗物与画作等资料。新增的展示内容充实了毛泽东历次来上海的前因后果,使毛泽东从事的具体革命工作更加清晰。

在1924年毛泽东来上海的展示内容部分,增添了交代毛泽东来上海时代背景的相关照片,例如“1920年代的上海法租界”“坐落在上海外滩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楼”“上海法租界内在街头行乞的老人”等。

在毛泽东来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内容上,增添了“赵南公1921年8月11日日记”的复制品。在交代毛泽东1924年来上海的背景内容上,增加了视频《光辉历程4: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杨顺泰创作的油画复制品《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等。

为了紧扣旧居主题,增补内容最多的部分是毛泽东1924年在上海工作期间的相关展品。包括毛泽东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的文件和往来信件复制品,其中包括毛泽东的手迹和批复。这些史料原件保存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

信件包括《胡汉民致毛泽东函》、《中央执行委员会致毛泽东函》、毛泽东手迹《毛泽东致平教委员会诸同志函》等。文件有《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第一次至第四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记录》、1924年3月《上海执行部办事通则》、1924年3月《上海执行部通告》第一号、1924年3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人员薪资手册等。

除了个别文件,其中的文件都是在大陆首次展出。新增的书籍包括回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党员登记”的罗章龙回忆录《椿园载记》、回忆黄埔招生的《徐向前元帅回忆录》、《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 》,以及刘思齐捐赠的毛岸英遗物一组。

此外,增添了1924年几份毛泽东和陈独秀联名签发的中共中央文件的复制品。包括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中国共产党党报》第三号、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五号、中共中央通告第二十一号、为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意见给各地的通知等,以及毛泽东手迹《钟英致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的信》,还有视频《旧闻新说:毛泽东——上海1924》。

1924年后,毛泽东来上海的展示内容部分新增了数张背景介绍的照片与转载毛泽东文章的上海刊物,例如“五卅惨案现场”照片与书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参观者在室内参观

在陈列馆外,今年80岁、满头银发的郑湘云向澎湃新闻记者谈起毛泽东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解放全中国是毛泽东的功劳。要不是他,长征走不下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没有毛泽东,就没我们幸福的生活。”

同行的60岁的朱晓鸣补充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新中国。他把自己儿子送到前线,在战场上,牺牲了。毛泽东文采又好,我们小时候都是学他的诗词长大的。”

郑湘云抹了抹眼泪,继续说,“习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生活也越来越好,整个社会尊重老人,让我们老年人的生活现在也丰富多彩,我们接下来就会赶去老年大学上课,声乐、银发模特队等,这些也都让我们老有所乐。”说到此处,郑湘云笑了。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