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七夕谈爱有点“丧”?

2022-08-04 2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圈”里“圈”外,又开始充斥着孤寡青蛙的叫声。“中国情人节”的烙印,可谓是越来越深了。

然而“七夕”真的是传统的情人节吗?

除了“七夕”,中国情人节的备选又有哪些?

今天小印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PART 01

七夕谈爱有点丧?

一说到七夕,你能想到什么?

小印猜,除了“中国情人节”的大名,就是广为人知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加持,作为情人节的七夕才在现代文化中火热登场。

然而,你可知道,在古代,农历七月初七作为节日被庆祝的时候,既非“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巧日”,它最最最主要的节俗是“乞巧”,是希望女子乞巧以获得家庭的尊重与生活的安乐。

甚至在魏晋之前,它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状态。

早期的七月初七,还只是个有魔力、不寻常的日子,甚至还有些禁忌的意味。

像是《淮南子》中,就有对于七月七日能成功施展巫术给人加buff治疗黑痣的神异记载,《淮南万必术》中记录的一则“七月七日”施展的巫术,其作用更是防止人在这一天别离。

七月初七,虽然神奇,但也古怪,需要提防。

因为在古代的文化中,数字七与人的生死密切相关,虽然是“阳之正”,但又与女子的生命周期有关,有着双重的性格。

那么古人在七月初七这天到底做什么呢?

“七月七,晒棉衣”,民间在七月七最早的民俗活动,就是晒书、曝衣。

先有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对七月初七晒书、晒衣服以除虫的朴素习俗已有记录。

后有《世说新语》饱学多才的郝隆以“晒书”为名,在七月七日袒胸露腹晒太阳。

至于后世在七月七“穿针乞巧”的风俗,相传也在汉代宫廷游艺中初露端倪。

魏晋以后到明清,七夕这天的节俗文化就更多了。

乞巧之外,又多了乞子、乞富、乞寿、乞功名等等诸多意涵,活动也从晒书晒衣晒太阳,到穿针吃饼拜魁星等等,足见中国古代民间生活的多姿多彩。

于是乎,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七月初七,实在与爱情关系甚微,更谈不上是“情人节”了!

那七夕又是怎么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挂上钩的呢?

前段时间在分享国古代占星(戳蓝字回顾��的时候,小印有提到,咱们的古人对天文事件有着极丰富的想象力!

牛郎织女的传说,正是人间信仰观照于星辰的成果之一。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古人观察到织女星与牵牛星以银汉相隔两方,于是脑洞大开,安排了不得相见的悲剧剧本给他们。

可见,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在古人眼中,实在也不是什么令人艳羡的美好佳话!

最明显的莫过于下面这则材料的记载,“丁丑、己丑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三弃。”

也就说在戊申、己酉日娶妻是不吉利的,因为这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

这则材料来源于战国末秦初的睡虎地秦简的《日书》,可见,早在先秦时期,牵牛织女相恋,却因种种原因婚姻失败而不得见的故事已然形成,但着实是个使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故事到“三弃”为终,所以自然也是不利于爱情、不利于婚姻的。

唐宋以后,牛女神话与七夕合流,加入了诸如“真情感天,鹊桥相会”的情节,使得故事更为戏剧化,弥补了缺憾,这一天也成为人间天上共同企盼的日子。

但如此看下来,虽然包含着爱情的文化因子,但好像不论是“七夕”这一天,还是和它有关的悲剧神话都与“情人节”所期盼的浪漫完满爱情大相径庭啊!

小印不禁好奇,为什么今日的七夕,就化身“中国情人节”活跃于当代文化中了呢?

PART 02

为何又成爱情代名词?

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自然不是单线的因果。

因为以乞巧为主的传统民俗,多数都不适应现代社会了。

采购巧果,培育巧芽,供奉巧桌,穿针斗巧,蜘蛛卜巧……这些都有着浓厚的农业色彩,“乞巧”这一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中明显格格不入。

社会转型,七夕文化产生和生存的社会环境土壤变化,那些过时的文化因素也就淡出人们的视野。

社会文化、观念变化,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运动推向高潮,“男尊女卑”思想成为时代糟粕。

古代女子寄希望于心灵手巧来巩固自己的家庭地位,不被抛弃的愿望也一去不复返。

于是,弃乞巧、存浪漫。

曾经不为节日主流的牛女神话地位悄然升高,其中的爱情因子在传统诗文中被赞美、放大。

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又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后世加入的“鹊桥”片段,让牛郎织女相会,更是冲淡了传统爱情故事中欲语不得、欲罢不能的悲剧面孔,也让爱情的坚贞、美好得以依托。

作为亘古不变的话题,爱情主题成为存留七夕节的传统文化的一叶扁舟,载着它跃出时代的洪流,回归人们的视野。

社会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让“情人节”的印象愈发深刻。

针对将七夕节改为“中国情人节”的意见,媒体就认为,七月初七是有情人鹊桥相会的美好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不必过洋人的情人节。

2006年,七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媒体也做了诸多报道,并举办了类似“七夕红豆·东方情人节”等各类活动,推进“中国情人节”七夕在大众文化中的传播,逐年如此,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而另一面,在商家的包装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多了一层商业元素。

商家利用七夕节中的爱情因子,调和吸收西方情人节的商业元素,呈现出符合“中国情人节”需求的消费文化。

于是,一个崭新的七夕节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中国情人节”成为了它“重生”后最为标志性的代号。

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真的没有“情人节”吗?除了七夕之外,又有哪些有成为“情人节”的潜力的节日呢?

PART 03

真正的情人节到底是哪天?

能和七夕能争一争“中国情人节”名号的,莫过于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了,这可能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了!

为啥说是三月三呢?

首先,从民间对它的昵称就可以看得出来!

三月节、情人节、定情节、求子节、游春节。

农历三月三起源于古代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

人们佩戴着芳馨兰草结伴去水边沐浴,也就是所谓的“祓禊”,接着便去郊外祭祀高禖神,他管理的正是婚姻和生育。

国家也对三月三十分重视,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中就记录三月三,中春之月,要让适龄的单身男女相见,“奔者不禁”。

也就是说,在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要停下劳作,穿上新衣,去沐浴祭祖踏青,载歌载舞,结伴游乐,自由的寻找约会情人。

《诗经·郑风·溱洧》中就对人们在三月三的行程做了生动的刻画:“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可见,芍药就是定情信物之一。

三月三的爱情故事,也并不逊色!

相传汉武帝刘彻与卫子夫的相见,正是上巳日,他在祭祖回宫的路上去看望平阳公主,与卫子夫一见钟情。

而唐代诗人崔护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唤醒心上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也发生于上巳节时。

所以作为“中国情人节”,三月三绝对是当仁不让的!

另一位候选,便是我们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了,也是上元节。

唐代,元宵节热闹非凡,灯市有乐舞百戏的表演,女孩子们得以结伴游玩,行歌、踏歌,结识合适的对象。

传统戏文中,元宵节灯会男女钟情的故事颇多,《破镜重圆》中乐昌公主与徐德言便是在元宵夜重修旧好!

而我们熟知的影视作品,《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初见薛绍也是在上元节灯会上。

上元节灯会,可真是中国古代男女邂逅的最佳场景之一!

元宵节作为给古代男女爱情牵线提供重要时空的节日,小印觉得,作为“中国古代情人节”也算绰绰有余了!

你也这样认为吗?

作者:三希

责编:来士普

「小印安利TIME」

- 欢迎关注印客美学视频号 -

原标题:《七 夕 谈 爱 有 点 丧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