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爱?

2022-08-04 14: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作者:魏小河

之前推荐了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经典之作《逃避自由》。

那是一本关于现代人根本困惑的书,作者试图回答:一个人该如何对抗生活中的无聊、疏离、孤独感和碎片感?

今天的内容是那篇文章的后续,要谈的是艾里希·弗洛姆的另一本书《爱的艺术》。

这本书出版于1956年,写作于《逃避自由》之后,书中继续讨论了他在前著中关心的问题,即人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衰靡,以致于没有能力去爱。

艾里希·弗洛姆试图在这本书里厘清到底什么是爱?为什么很多人缺少爱的能力?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爱?

这些问题很重要,但是我们平常并不关心。

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男朋友和前任藕断丝连怎么办?老公出轨,我要不要原谅他?已经没有感情,该不该离婚?异地恋,有戏吗?

以上问题,随便打开热门的情感类公众号,就可以看到。关于感情问题,大家似乎充满困惑,但是越过表面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关心核心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你是否知道什么是爱?而你是否有爱的能力?

很多人都误会了爱情。

比如,大多数人认为爱情就是被爱。

比如,有些人认为爱很简单,就是情感的勃发,难只难在找到那个对象。

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爱并不只是一场火花,也不仅仅关于爱的对象,爱是一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纵使你坠入爱河,也是虚妄。

下面就进入这本书,一起试着来回答前面的那几个问题。

01

为什么我们需要爱?

人类永远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

现在大多数人的方法是把时间填满,让自己陷入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以减轻对孤独的恐惧。

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深思和反省,放弃了主体性。

在工作中,人们成为巨大机器的齿轮;在娱乐中,人们看一样的电视剧,一样的电影,听一样的歌,玩一样的游戏,去一样的地方度假。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行动都是千篇一律,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

一个被围困在这样的机械生活里的人,无法发展自我,他缺少生命力,只能被动行动。

爱也来自于克服孤独的需求,但爱的能力并非人人具有。能够爱,必须首先成为一个自足的人,一个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这和《逃避自由》一书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一个不完全的人无法过上真正的好生活。

只去关注爱情里的琐事,而不关心爱情中的个人是否具备爱的能力,是本末倒置。

电影《初恋50次》剧照

02

那么,什么是爱?

可以先说说爱不是什么。

爱不是依赖。极端形式,如受虐癖。

爱不是控制。极端形式,如虐待狂。

爱不是交易。结成联盟的婚姻,不是爱情。

爱不是激情。激情可能是一种表征,但不是全部。很多人把激情当做爱的全部,等到没有激情时,就以为失去了爱。实际上,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爱。

爱不是牺牲。牺牲也可能是爱的一种表征,但不是全部。把牺牲误以为爱,会走火入魔,无法幸福。

下面说说爱是什么: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这个观点很好理解,但也很容易被误解。

十分流行的解释是把“给”理解为放弃,牺牲,但这是两回事。“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我体验到了我的力量,我的充裕,我的活力。“给”比“得”带来更多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什么呢?

除了物质,你还可以把最宝贵的东西,你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你可以同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一切在你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你的“给”,你丰富了别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在爱情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具备“给”的能力,这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

拥有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创造性倾向,他们克服了依赖、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需求,找到了对自己人性力量的信赖,和生活的勇气。

如果缺乏这些特点,人们就害怕献出自己,也就害怕去爱。

——爱情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关心不用说。

可以说说责任心。今天人们常把责任心理解为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本来意义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而“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进行答复。

尊重在爱情中,比前两项要少见,因为我们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学会尊重。尊重这个词的出处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上,了解才是充分的,有可能的。

——爱是一种能力。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爱是一种倾向,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前面已经提到,有些人非常期盼爱情,但其实并不具备爱的能力,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会自然产生。但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获得爱的能力?请往下看。

电影《情书》剧照

03

爱的形式

博爱。

博爱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的愿望。

母爱。

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成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真正是爱孩子的母亲。

性爱。

一种观点认为性爱完全是两个人的吸引力,这种观点自浪漫主义,经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已经越来越流行。

另一种观点是两性之间的爱是意志行为,比如传统中对婚姻的看重,在这里爱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弗洛姆认为这都是正确的,真理既不在这一边,也不在那一边。

自爱。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也必定爱自己。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

要分清: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甚至是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他看上去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他们也没有能力爱自己。

母爱有时候会发展成这种形式。母亲之所以对孩子那么忧虑重重,不是她太爱孩子,而是因为她要以此来弥补自己缺乏爱孩子的能力。

在母爱的表现中,可能会出现一种“忘我”“牺牲”的倾向,这也是病态的。

在这样的状态里,母亲没有能力去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在她的“忘我”背后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

这种“忘我”的爱,并没有让孩子感到幸福。他们一个个胆小紧张,担心受母亲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他们在压力之下,活得如履薄冰,没有自信。

神爱。

这里不展开。

电影《人工智能》剧照

04

为什么爱情在当代社会会衰亡?

爱情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艾里希·弗洛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是人一方面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帖帖地进入社会这部机器中去。

这样一种现象的结果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异化。他变成一种商品,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力实际上是一笔资本,这笔资本的目的是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要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

按照这种观点,人们成为了自动机器,而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他们只想做一笔好买卖,或者只求性的满足。

人的异化,爱情当然也要生病。下面列举几个爱情病理学的显见症状:

1)妈宝男。

有些男人在情感的发育过程中始终停留在同母亲的联系上。这些男人从来没有断奶,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孩子,需要母亲的保护、母爱、温暖、关怀和欣赏。他们需要无条件的母爱。他们同女子的关系,是寻找母亲的替身,他们唯一的需求是被人爱。

在更病态的爱情形式中,男人同母亲的联系更深,也更缺乏理性。这些男人除了一些侮辱女性的表面关系外不可能爱别的女子。他们不能自由和独立,而只能是一个残废者或者是一个罪犯。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妈宝男。

2)歇斯底里。

如果一对父母互不相爱,但为了孩子不离婚,不争吵,同时也不流露真实的感情。这会导致孩子心中充满混乱和害怕的情绪,他永远不知道父母的感受和想法,生活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可知和空虚的成分。

他会回避。最终导致一种受虐癖的倾向,长大后,常常愿意和伴侣吵架,而不是理性的相处,他们甚至会不自觉的激怒伴侣,以结束折磨人的感情上的空虚。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人的发展不完全造成的爱情上的问题,他们没有成长为一个充分的人,没有习得爱的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爱呢?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05

爱的实践(如何去爱?)

一以贯之的,弗洛姆不是直接告诉你怎么恋爱,而是先要求你成为一个自足的,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人。

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

1)自律。

没有纪律,生活就会七零八落。不要把纪律看做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识的体现。如果只是外部强加的纪律,终会废弛。

2)专注。

能独自一个人待着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情无关。

专注还要求清醒,要察觉自己的内心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为自己找借口。为了能清醒的面对自己,必须有一个设想,要知道什么叫做健康的、活跃的,充满人性的生活。

3)克服自恋。

自恋倾向也是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

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的看待事物。

一个例子:一个妇女打电话给她的医生,告诉他她很想当日下午去他那看病。医生说,他下午没有空,明天下午才有时间。可那个妇女却说:“医生,可是我住的地方离您那才五分钟的路!”这位妇女不能理解她虽然住的近却不能节省医生的时间,她是完全从自恋的角度看问题的。

综上,爱的能力往往取决于我们本人的成熟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出一种创造性的倾向。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作为目标。

读完全书,也许你还是会对具体的感情问题充满困惑,但是你会获得一种眼光,重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拥有这样反省的,创造性的,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终究,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永恒的人生经典

“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

艾丽西弗洛姆经典作品系列

《爱的艺术》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刘福堂 译

ISBN:9787532779901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11-01

内容简介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艾里希·弗洛姆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原标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