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廉家风故事 | 司马迁:大孝之道在立身⑮
家
风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堪称经典。
司马迁
马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太史公书》,后世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有如此高的史学成就,不仅与他自身的努力有关,也与他的家学以及所受的家教有密切的关系,父亲司马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司马迁从小便在家里务农,他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
渊源深厚的家学背景,对司马迁日后治学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他随着父亲来到了长安。
众所周知,长安在当时是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种学习条件,对于司马迁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他请教学问的对象,大多是名儒学者,如著名经学的大师孔安国,司马迁向其请教、学习古文,并且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不仅如此,司马迁还涉猎了《左传》、《国语》等古文经书。
当时汉朝的文学环境,已经由汉朝初期的黄老之学,转变成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学,但是司马谈教育司马迁时,却采用了“多样教育之法”,除了自己所擅长的道家思想外,还有儒家的思想影响。他甚至还以培养史官的严苛要求,来教育司马迁。
所以,司马迁在当时所接受的知识,除了太史必备的天文星历等天官知识外,还有战国时代的百家学以及其他的古籍文献。
司马迁在父亲恢宏的理想教育计划下,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基础。他在思想上留有黄老思想,精神上却是承袭孔子的儒学。正因如此,司马迁对于儒学的经典,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司马谈一直期望的,是恢复史家之名,完成“著史”的宏伟计划。遗憾的是,他在生前并没能完成这项工作。
在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从外地赶来的儿子司马迁的手哭着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太史公自序》)司马谈交代司马迁,担任太史之后,一定要继承自己的遗志,撰写一部史书。为鼓励司马迁,司马谈对孝进行了自己的阐释: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哀,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谈认为世俗所谓的侍奉父母,包括孝敬和孝养双亲,不过是最切近、最基本、最低层次的孝。入仕做官,为君王尽忠,为朝廷效力,也并不是孝的最高体现。只有以一己之身,成就立功、立德和立言的伟大事业,特别是像著述集“三不朽”为一体的史书,才能名垂青史,光耀门楣,并因此而使父母之名也显扬于后世,这才能被称为是最大的孝。
听到司马谈的遗言,司马迁痛哭流涕,当即表示一定要完成父亲嘱托,他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应该说,完成父亲的遗命,不仅是司马迁撰著《史记》最直接的动因,而且一直是激励他进行创作的强大动力。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司马迁确实超出了父亲的期望,不仅完成了一部他想要的通史,而且他的姓名也因这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无疑是司马谈所期望的孝子。从产生的实际效果而言,在中国家教史上,似乎还没有任何一部家训能超过司马谈的遗言。
司马迁家风家训摘编
1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也。”
——司马迁《史记》
原标题:《清廉家风故事 | 司马迁:大孝之道在立身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