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物|扎瓦希里:本·拉登背后的男人

澎湃新闻记者 喻晓璇
2022-08-02 21:3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四十年前,当艾曼·扎瓦希里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国际新闻媒体从埃及法庭被告的囚笼中捕捉到了他愤怒的咆哮。四十年后,这名被追剿了二十多年、“基地”组织第二任头目最终倒在美国导弹袭击之下。

8月2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扎瓦希里在中央情报局7月31日对阿富汗的一次无人机袭击中死亡。“正义已经得到伸张,这名恐怖分子头目已经不复存在。”拜登在白宫说道。这是“基地”组织自创始人本·拉登2011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击毙后遇到的最大打击。

经历过“9·11”袭击的人可能并不清楚扎瓦希里的名字,但20多年来,许多人熟知他的脸:留着浓密大胡子、戴着一副厚重眼镜的男子——在照片中总是出现在本·拉登身旁。

美国政府对扎瓦希里的通缉令。

本·拉登死亡后,美国政府继续悬赏2500万美元缉拿这名被认为是“基地”组织“大脑”的外科医生。“本·拉登在世时吓退了美国,他在死后将继续让美国丧胆。”扎瓦希里在2011年6月对本·拉登的视频悼词中说道。十多年后,这名手上沾满鲜血的“本·拉登背后的男人”,最终难逃死亡命运。

“埃及监狱里诞生的9·11悲剧”

1951年,扎瓦希里出生于开罗郊区一个中产之家。过去的照片显示,童年的扎瓦希里有一张圆圆的脸,眼中透出警惕的目光,紧闭的嘴几乎不会微笑。“他是一个书呆子,讨厌那些需要接触的运动。”他的叔叔马哈福兹曾经这样描述道。

扎瓦希里从小对宗教虔诚,时常在家附近的清真寺祈祷。虽然他成绩优异,但同学眼中的他似乎时常在课堂上“做白日梦”。“他是一个神秘的角色,封闭而内向。”《纽约客》2001年的报道中,曾是扎瓦希里同学的埃及记者宰基·穆罕默德称,“他有一种非常系统的思维方式,就像一个大人一样。他可以在五分钟内理解其他学生需要一个小时理解的事。”

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在其少年时期开始沉溺在逊尼派伊斯兰复兴的运动中。研究穆斯林兄弟会的瑞士学者维克多·威利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末以及整个70年代埃及图景:1970年老总统纳赛尔去世后,萨达特继任,学生运动迭起,埃及的“六八一代”们仍思考着如何告别纳赛尔时代,在一片混乱与迷茫中,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伊斯兰思想重新渗透进埃及的社会生活。

少年扎瓦希里很快接受了穆兄会的思想,此时穆兄会的精神领袖库特卜正被囚禁在狱中。“一种想法认为,美国9·11的悲剧诞生在埃及监狱里。”《纽约客》写道。库特卜在狱中写下了被认为是全球“圣战组织”意识形态根源的小册子——《路标》,被扎瓦希里这样的年轻人奉为圭臬。1965年,还在读中学的扎瓦希里加入了穆兄会。

库特卜1966年被纳赛尔下令绞死,同一年,扎瓦希里帮助组建了一个地下激进组织,他为自己制定了一项使命——“将库特卜的愿景付诸行动”。那一年,他十五岁。

中学后,扎瓦希里进入开罗大学学习医学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此后他在埃及军队做了三年外科医生。但他的名字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在1981年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后。扎瓦希里所建立的组织此时已经与其他伊斯兰组织合并,形成了比穆兄会更为激进的“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由于不满与以色列的“媾和”,该组织策划并实施了暗杀萨达特行动。

站在法庭上被告的笼子里,扎瓦希里穿着白色长袍大喊着反对萨达特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的愤怒口号。扎瓦希里在谋杀的主要指控上被判无罪,但因非法持有武器被判处三年监禁。他拥有了和“精神导师”库特卜同样的牢狱经历,直到1984年获释。

“我们这一代人中大多数属于中产阶级或中上层阶级。作为孩子,我们被寄予厚望,能在传统的社会中取得成就,但我们没有做父母为我们梦想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这仍然令人费解。”曾与扎瓦希里一同入狱并领导地下伊斯兰组织的开罗大学毕业生凯迈勒·哈比卜在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例如,艾曼(扎瓦希里)完成了他的医学学位,专攻外科,还开了一家诊所。其他人都会对此感到满意,但艾曼不高兴,因为这给他带来了麻烦。”

阿富汗的命运转折

扎瓦希里的极端思想启蒙于埃及,在阿富汗真正得以发展。

“我与阿富汗的联系始于1980年夏天那个命运的转折。”扎瓦希里曾在自己的回忆录《先知旗帜下的骑士》中写道。那年,他正在穆兄会位于开罗的诊所中为另一名医生作掩护,由于苏联几个月前入侵阿富汗,数千人越境逃离,当时诊所的负责人询问扎瓦希里是否愿意陪同他去巴基斯坦边境的白沙瓦照顾阿富汗难民。

尽管当时刚刚结婚,但扎瓦希里“立即同意了”。苏联入侵后,阿富汗出现了一波极端伊斯兰化浪潮,而这背后也得益于中情局联络阿各派穆斯林对抗苏联的企图。扎瓦希里几次越过边境进入阿富汗,目睹了这些人“如何成为了超级大国游戏中的棋子”。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认为阿富汗之战是“为准备与现在全球唯一拥有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美国进行最后战斗的重要实践课程。”

白沙瓦之旅深刻影响着扎瓦希里。1986年后,扎瓦希里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埃及,他收拾了诊所的办公室,陆续前往沙特、巴基斯坦、苏丹,最终抵达阿富汗。《纽约时报》2001年的报道称,据信扎瓦希里在阿富汗参与战争时期与本·拉登共用了一间宿舍。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巴勒斯坦宗教学者阿扎姆发表了题为“捍卫穆斯林土地”的宣传小册子,本·拉登正是阅读了这本书才决定前往阿富汗。但与其他领导人不同,扎瓦希里在抵达阿富汗时并没有向阿扎姆效忠,而是一直跟随本·拉登。很快,他成为了本·拉登身边最信赖的人,甚至本·拉登需要他的医疗护理才能上战场。

扎瓦希里的亲属希望他返回埃及,但他认为回国不安全,便继续追随着本·拉登。1993年,总部位于伦敦的阿拉伯报刊《生活报》曾采访扎瓦希里,当被问及什么时候会返回祖国时,他表示,“我只会以征服者的身份归来,我不会接受回国是对于放弃‘圣战’想法的回报。”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扎瓦希里至少访问了一次美国,他以假名短暂参观了加州清真寺,并为支持阿富汗难民的穆斯林慈善机构筹集资金。与此同时,他继续煽动埃及的支持者在国内发动规模更大的袭击。1997年,身在阿富汗的扎瓦希里远程策划了对埃及旅游胜地卢克索神庙外国游客的袭击,长达45分钟的暴行夺去了整整62条生命。

1998年,坎大哈,本拉登的副手艾曼·扎瓦希里。视觉中国 资料图

1990年代末,扎瓦希里已经是本·拉登的高级顾问。在他的策划下,“基地”组织在1998年袭击了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数百人死亡。在阿富汗,他开始监督实施后续的恐怖袭击浪潮。此外,曾是医生的扎瓦希里还在阿富汗建立了一个生物实验室,企图将炭疽细菌制成生物武器。美国情报官员认为,如果不是美国将“基地”组织逐出了阿富汗,扎瓦希里的努力很可能成功。

缺乏魅力的“大脑”

与擅长演说的本·拉登不同,扎瓦希里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固执、好斗却少言。纵使缺乏如本·拉登一般的个人魅力,但扎瓦希里凭借知识力量成为了“基地”组织的“大脑”。

2001年,在《先知旗帜下的骑士》中,扎瓦希里从理论上为“圣战”运动制定了长期战略:给美国人造成“尽可能多的伤亡”,与此同时,他还试图建立对一个国家的控制权。

(视频截图)当地时间2002年4月15日,播出的一盘未标明日期的录像带中,奥萨马·本·拉登(右)在一个秘密地点聆听他的副手艾曼·扎瓦希里的讲话。人民视觉 资料图

扎瓦希里构建的理论让他成为了本·拉登的得力助手。作为搭档,本·拉登拥有来自沙特富有家族的特权背景,而扎瓦希里拥有埃及地下运动的经历,前者为“基地”组织提供了魅力和金钱,而后者则为“圣战者网络”带来了武装战术和组织技能的知识。

在二人领导下,“基地”组织在美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致命的9·11袭击,这也导致美国出兵阿富汗清剿“基地”巢穴。在2002年初“基地”组织被迫撤出位于阿富汗的基地后,是扎瓦希里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边境部落地区重建了“基地”组织领导层,确保了“基地”的生存。从那时起,扎瓦希里逐渐开始代表“基地”露脸,发布了一系列视频讲话,而本·拉登却很大程度不再现身。

但扎瓦希里的固执个性也让一批早于他跟随本·拉登的核心人物与之划清界限。他时常与对自己持批评态度的人物进行意识形态争论,一些关键人物甚至称其过于爱好“控制、秘密和分裂”,这也与本·拉登“服众”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从未接受过扎瓦希里的命令。”“基地”前东非网络头号人物法祖尔·阿卜杜拉·穆罕默德2009年在网上发布的一本回忆录中揶揄道,“除了我们的历史领导,我们不会接受任何人的命令。”

2011年本·拉登被击毙后,扎瓦希里被推向了首领之位,但“基地”组织的发展却逐渐步入颓势,大多数创始人物已经死亡或选择隐匿避世,“基地”组织的领导作用也受到了“伊斯兰国”等新兴组织的挑战。2011年后,“阿拉伯之春”所推动的另一种社会变革方式让“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激进“圣战”逐渐边缘化,此时,身为“基地”头目的扎瓦希里也无力阻止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其他冲突地区各个伊斯兰运动派系的分裂。

流言盛传晚年的扎瓦希里身体状态欠佳。他也渐渐习惯了长期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偶尔会发表一些散文、书稿和讲话录像。“这些文章、书籍和布道展示出了一种典型的枯燥、迂腐的风格,似乎不适合社交媒体时代。”《华盛顿邮报》评论道。

“扎瓦希里是‘基地’组织的理论家,而不是行动者。”曾担任四任美国总统顾问的前CIA反恐专家布鲁斯·瑞德尔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他的作品冗长而笨重,有时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无聊。”瑞德尔认为,近年来,扎瓦希里在全球“圣战”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的能力越来越令人怀疑。“他不是‘基地’需要的有魅力的人物,但我也看不到还有谁能成为这样的人。”

去年9月,扎瓦希里曾罕见露面,发布了一段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说,内容多为反驳有关自己死亡的谣言,也尖锐地提到了当时的新闻事件。但对于“9·11”二十周年和塔利班重掌阿富汗两件最重要的大事,他只字未提。直到今日,他再一次登上国际媒体头条——但是以被“宿敌”美国击毙的形式。

“我们谴责违反国际原则的无人机袭击。”拜登宣布扎瓦希里毙命后不久,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发表了一则极为简短的声明,并未提及扎瓦希里。美国情报官员称,塔利班知道扎瓦希里在喀布尔的存在,塔利班还在袭击后赶往扎瓦希里所在的安全屋,试图掩盖那里的证据。

“就像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与我们战斗一样,我们必须在任何地方对他们进行猛烈打击。”扎瓦希里去年视频演说中的这句话,似乎已成为一个嘲弄的注脚。然而,他所设想的激进路线,曾激发各种极端组织步“基地”后尘——历史遗留下的暴力幽灵,至今仍然在中东、非洲等冲突地区暗涌。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