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辽博新展“华·彩”:看珐琅器的辉煌与重生
有一种工艺,它的历史与千年陶瓷、玉器等相比略显年轻,然而传承至今,却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它就是珐琅工艺。
澎湃新闻获悉,“华·彩——辽宁省博物馆藏珐琅器专题展”前天在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共展出珐琅器78件套,其中半数以上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在对馆藏珐琅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何为珐琅器,珐琅器源流、发展历史、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为观者叩开一扇了解珐琅器的大门。
何为“珐琅器”
珐琅又称“佛菻”“佛郎”“拂郎”“发蓝”,是一种复合矿物材料,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基本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硼砂、硝石、碳酸钠和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等,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等同属硅酸盐类物质。
珐琅器又称“金属胎珐琅器”,是以金属(多数为铜,少数为金银)为胎体,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制所得的复合型工艺制品。
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珐琅工艺经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中国工匠在掌握这门技术之后,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融入其中。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珐琅工艺逐渐成熟,取得辉煌成就,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炉
明早期 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三足炉
珐琅器造型变化多姿,气度雍容华贵,色彩富丽堂皇,纹饰寓意吉祥,既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又能彰显帝王之家的富贵和威严,受到明清帝王的喜爱和重视。
清雍正 画珐琅缠枝牡丹纹双联盖盒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兽面纹直耳鼎
明清时期,珐琅器主要作为御前用器,由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馈赠外国友人外,民间几乎无从觅得。清代晚期,宫廷因削减开支逐渐停造,大批御用工匠被遣散,民间才开始制作和使用珐琅器。
从掐丝珐琅到画珐琅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主线,从元代到当代,将珐琅器分“发轫”“辉煌”“衰落”“重生”四个部分,讲述珐琅器发展的历史;以工艺为辅线,分“掐丝珐琅(景泰蓝)”“錾胎珐琅”和“画珐琅”三类进行展出,观众不仅能了解它的历史,还能认识不同时期的造型和工艺特征。
清乾隆 錾胎珐琅嵌玉葫芦瓶
民国 掐丝珐琅花鸟纹高足炉
由于珐琅器的制作集绘画、冶金、铸造、雕錾、锤胎、窑业、镀金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制作十分繁复,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以图文、视频与珐琅样品相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珐琅工艺中两个重要的种类,即掐丝珐琅(景泰蓝)和画珐琅制作工具和工艺。观众还可以上手触摸珐琅样品,直观地感受每一道制作工序。
展陈现场
此外,中国传统纹样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珐琅器也不例外,其纹样主要取材于瓷器、服饰、木雕、石刻、漆器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体纹样,一种是辅助纹样。常见的主体纹样主要有植物纹、瑞兽纹、昆虫纹、动物纹;辅助纹样主要有锦地纹,如祥云锦、回字锦、鱼鳞锦、万字锦、古钱锦,以及蕉叶纹、冰裂纹等。据悉,为了更好地让观众了解纹样传达的吉祥的寓意,感受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以及文化精神,在展陈设计上还以灯箱图文的形式展示珐琅器的纹样。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0月30日。
(本文综合整理自辽宁省博物馆相关展览资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