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人民日报: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

禹伟良 张志锋/人民日报
2017-12-29 08:13
浦江头条 >
字号

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

12月10日,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开港。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和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从设备到“大脑”均为“中国造”,标志着我国港口机械制造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洋山港四期码头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安装调试,由“港机巨头”上海振华重工承担。以洋山港四期为标志,振华逐步从卖硬件转向卖软件、从卖设备转向卖系统。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亟须更多像振华重工那样的排头兵企业迈出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步。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各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激发动力变革

提起河北省香河县,许多人会想到香喷喷的肉饼。如今,机器人开始为香河代言。

机器人给家具喷涂料,漆膜均匀,污染减少,良品率高;在药品自动化生产线上,机械臂高速抓放、分拣、装箱、码垛……香河机器人小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吸引了机器人巨头德国尼玛克、美国ATI等60多家人工智能、互联网企业,今年跻身“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

从北京中关村到香河机器人小镇,一路向北,阿里张北云计算产业园最近有两个数据中心投入运营,承德县大数据小镇又一座数据机房开始调试……京津辐射冀北的数字经济长廊,渐渐清晰成型。

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产业协作正在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从企业到各级党委政府,都在着力把握变革趋势,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阐述中,‘融合’是一大关键词。”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说,“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是小米的起点,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明了新的融合方向,踩中了市场脉动的节拍,“小米正在打造基于智能家居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动能拔节声清晰可闻。

河北敬业集团近年来已压减钢铁产能252万吨,“伤筋动骨”中迎来“脱胎换骨”——建成国内首套500公斤级微细金属粉末制备生产线,“两公斤金属粉能卖出一吨钢的价钱”。

不久前投产的敬业集团3D打印生产车间,变出的“魔术”让人惊叹:激光器快速扫描,金属粉末层层叠加,几小时后,一张平面图变成三维立体物品。

沈阳机床集团日前发布全球首个面向工业领域的运动控制智能平台系统i5OS。“i5OS将定义新一代工业设备操作系统。”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凭借独创的i5OS技术,沈阳机床集团正加快在全国布局智能制造谷。

作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大数据、智能制造正在各地加速转动。

把发展大数据作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重大战略选择,贵州发展风起“云”涌:6月,腾讯核心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动工;7月,苹果公司宣布,未来中国的所有苹果用户数据都将存储在贵州;8月,华为七星湖数据存储中心开工……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日前发布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将占全省生产总值三成以上。

统计显示,近两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是此前十年之和,去年我国数字经济约占GDP总量的30%。“中国数字经济产出的绝大部分都是由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融合所贡献的。未来,所有的传统产业都将拥有互联网基因,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边界终将消失。”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说。

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相映,打造更多“百年老店”

十九大闭幕不久,天津市召开的企业家工作会议上,留下一段佳话:凡遇到合影留念,企业家前排就座,领导干部一律“靠后”。同时,端出一道服务企业家的“硬菜”——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从依法审慎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到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实打实的干货,体现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

“企业家精神”成了今年经济领域的热词。十九大报告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企业家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活力的核心要素。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企业家的全球化,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有两方面和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一个是大企业,一个是知名品牌。这就需要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侯云春表示。

“企业发展永远在路上。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引起的社会变革前所未有,它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一些优秀的成功企业,可能在瞬间轰塌。如何带领企业不断战胜挑战?”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看来,需要企业家始终不忘创业之初心,勇于探索。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首创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让每个员工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取消1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实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变革力度之大令业界侧目。

“我们正在证明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成为最好的模式。”张瑞敏说,兼并日本三洋后,海尔用“人单合一”模式实施改造,让这个亏损8年的企业在8个月内止亏。

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是一个需要富于创新和敢闯敢为企业家的新时代,也是一个能让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新时代。

在制造业重镇广东佛山,就在民营企业纷纷“交接棒”的时刻,佛山市委市政府亮明呵护实体经济、坚守制造业、坚持企业家精神的决心与信心:将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写入党代会报告,瞄准全国制造业成本洼地为企业减负,高规格举办“脊梁企业”“大城企业家”命名活动,市领导带队走访开展“暖企”行动……

从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从精神引导到实际帮扶,各地对企业家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重视程度和制度保障前所未有。

质量之魂,精于匠心。加快供给创新和品质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多知名品牌,打造更多“百年老店”,既要尊崇企业家,也要发扬工匠精神。

十九大闭幕后不到一个月,中南海迎来角逐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中国工匠”们。在这次大赛中,年轻的“大国工匠”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均居首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中国经济要迈上中高端,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首先要迈上中高端。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高技能人才集体进干部学院研修,财政补助“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出国培训……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求,技能人才的又一个春天正在来临。

以一流制度供给创造一流营商环境,跑出转型加速度

12月6日,武汉市委常委会首次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负责人列席,专题研究两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科技成果项目转化等问题,并决定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形成城校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这是武汉实施“大学+”发展模式推出的新举措。

武汉是科教重镇,拥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复兴大武汉,瞄准科教资源优势弥补民营经济短板。今年以来,武汉依托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实施“大学+”,打造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民营经济聚集地。

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倒逼武汉以一流的制度供给创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模式,平均每个市级事项办理时间压缩10.6天;创新“互联网+评议”模式,全市拥有审批权、执法权的机关处室和基层站所,全部被纳入评议范围;在全国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武汉工业技改投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多项指标创近年新高。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各地着力优化制度供给,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跑出转型升级的加速度。

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撬动各领域全面改革,努力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在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上先人一拍,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

江苏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努力实现“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

上海以“证照分离”为代表的简政放权,已成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下大力气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省份达到70%。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释放发展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1.65万户。

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企业才能行稳致远。12月1日,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正式废止。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营改增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减税规模最大的改革措施。近两年来,每年超万亿元降成本举措给企业减负。

为实体经济导航、撑腰、开路,成为各地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考量。

佛山市顺德区宣布,将在今年底前完成产业用地总规模不少于18万亩的产业发展保护区划定工作,严守产业空间底线。“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产业用地。”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光荣说。

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比年初减少上万亿元。

改革不停步,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各地步履铿锵再出发。 

(原题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