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靠思维导图脱单,97年大厂女孩1年相亲300个“男朋友”

2022-08-03 07: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用一年的时间相亲300个潜在男友,是种怎样的体验?

最近,有个年轻人就做了这样一件事。97年的大厂女孩“人间清醒卡罗兰”用自己多年总结的“脱单资料”,在300个潜在对象中,精准锁定了理想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最终成功脱单。

她的经历和这份“脱单资料”也因此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和追捧。

为了脱单,年轻人到底有多拼?我们采访了“人间清醒卡罗兰”——

这份脱单资料,其实就是把我多年的恋爱经验进行复盘总结,找到脱单的方法论,用魔法打败魔法。分享出去之前,我没想到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多的关注,而且其中不乏优秀的年轻女性。

这让我想到了上海的实习经历。当时我接触的前辈们多是那种职场大女主形象——衣着光鲜、妆面精致、高学历、高收入。但是,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她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单身。

很多城市上班族们的社交圈子多是在逐年缩小,依靠熟人社会脱单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30多岁的女性走入相亲市场,所要面临的刁难远比想象得要多。

工作占据了职场女性大部分的时间,当你每天忙到焦头烂额的时候,连日常社交都难以维护,更别提还要走出去认识异性。

其实,很多人对感情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或者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找一个怎样的伴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模糊感会越来越强,最后演变成“差不多得了”。

大家希望找到势均力敌的另一半,结果却是无解,因为刚才提到的这三个问题,让她们很难真正地接触足够多的样本,更别提万中选一了。

长期单身且有意愿脱单的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行动上的矮子,语言上的巨人”。我们潜意识里期待天降良缘,但是现实不是电视剧,没有编剧会为你包办一切。

我一直属于“未雨绸缪”型,有了这些观察后,我决定提早开始“布局谋划”。

有意识地进行恋爱复盘,是我从大学就开始做的功课。比如我为什么分手?恋爱中我的需求是什么?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

这些经历给我的反思是,价值观和现实层面的匹配是需要在心动之前就“前置验证”的,否则会在投入太多后才发现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双向消耗是很没有必要的。

互联网上也曾流行过一些不明觉厉的脱单模型教程,但是,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或者过分互联网思维,可操作性太弱。

我的这份脱单资料是无数实操的总结,男女通用。我认为,可借鉴性是很强的。

卡罗兰制作的“对象考察表”,得到年轻人的追捧。

我把异性关系分为四个层面:普通朋友、好朋友、男朋友以及人生伴侣。

然后把每个维度再细分,同时定量标准化。比如对方的某种表现是否要一票否决?如果觉得不错,到底是6分、8分还是10分?

一票否决栏目设置的目的主要是想要帮助大家不要重复犯错,从过往的恋爱经历里复盘和总结经验。当然,6、8、10只是一个参考分,执行的时候需要灵活判断。

“男友层”的考察,卡罗兰在资料中给出了具体的考察场景。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让脱单失去了魅力。也有人表示,这些要点提示帮自己捋清了思路。

这四个分类是层层递进的,符合了普通朋友到好朋友的条件,才能晋级到男朋友乃至生活伴侣,大家按照资料中提到的一些因素,可以直接进行权衡。

另外,我要特别分享一下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这也是我能够在一年时间面试300个人的主要原因。

MBTI已经成为年轻人的通用社交语言,通过人格测试,可以更快速地get对方是否是自己的那杯茶。

我与陌生人一般都是通过MBTI开始聊天,如果对方不了解MBTI,我虽不会直接划掉,但是好感度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个方法单纯是我个人偏好,我会认为了解MBTI的人可能是更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同龄人。

我自己有明确的MBTI类型偏好,这都是通过与身边朋友相处测试出来的——与我关系不错的人多分布在N系(偏理想主义),而S系(偏现实主义)则是可以合作但是很难深入沟通的。

所以找对象的时候我也会有意识地参考这一偏好。遇到S系的人,初步了解发现对方身上没有特别吸引我的点,我会直接说明——“或许我们更适合做朋友。”

有人认为MBTI是伪科学,我觉得没必要过分严肃,这不过是年轻世代的交友话题。

这份资料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反馈和热度,是因为它像一份高考必考习题册。真正面临考试的人,可以根据我的罗列清晰地查漏补缺。没有这种压力的人,会觉得这份资料很荒谬。

学习资料终究是纸上谈兵,接下来你需要的不断丰富样本库,也就是实操环节。 

在今天,很多人还是本能地抵触网恋,认为不靠谱。但是对于网络原住民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互联网上,社交APP就是最基本的交友方式。

我属于资深互联网脱单用户,读书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用各种社交app扩大搜索范围,甚至还用过大厂人脱单的公号。

缘分是很奇妙的东西,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扩大社交圈子,就要想办法另辟蹊径。找对象是一个概率问题,你给自己画的范围越大,找到更合适的可能性就越大。

正式步入职场前一年,我在社交平台上匹配了300多人,转化到微信的有40多人,最终线下见了3人。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确定了我的MR.RIGHT。

我的奔现率并不高,但是在第三次就可以精准找到理想型,这也得益于我的“脱单资料”。

交友app上,年轻人更习惯用一串神秘字母来表达自己的性格

去年,我和男朋友是在网上相识。很巧,他的自我介绍使用的也是十六型人格,他是ENTJ,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类型。于是,我们就开始从MBTI聊起,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聊到了各个阶段的人生规划。

网聊阶段,他最大的魅力就是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目标,且我们都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创造价值和帮助他人。这样契合的人,我很久没遇到过了。

卡罗兰分享的“男友100问”,也得到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从随意聊天到发现彼此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后,他主动提出想要推进这段感情,于是我们开始系统性地聊一些“严肃”话题。

我把这个环节称为“线上理论考试模块”。大概有两周的时间,我们每天都会在电脑前互相码字提问,从恋爱观、恋爱经历、未来规划、人生观、价值观到消费观等,日均大概保持两千字的输出。

我喜欢思路清晰的男性。有男生跟我说他喜欢善良的女孩,我觉得善良是个相对且模糊的概念。我跟男朋友聊理想型的时候,他会分一定要有的特质、一定不能有的问题以及锦上添花的条件。通过这种细节也能看出他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所以,网恋时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

线上理论模块之后就是“线下面试”环节。

卡罗兰对线下见面的场景和考察方式进行了罗列。

前期的密集聊天,让我们有了一见如故的感觉。线下见面主要考察的是两人如何配合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有情绪差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如何,以及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还有相处的实感……

如今,我们已经稳定交往一年,过程并非没有矛盾,只是因为我们前期深入的沟通,很多矛盾都可以快速化解,而且这种碰撞反而加深了感情。

所以,前期沟通越深入,后期的契合度会越高。考察对象绝对是一门值得下功夫的学问。

网恋有风险,奔现需谨慎,通过社交APP扩大搜索范围时,踩雷的可能性也很大。

在寻爱的过程中,我就遭遇过两次欺骗,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的高学历“海王”,我们称他为a先生吧。

a先生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性,本科清北,当时在牛津读博,网聊阶段,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想法和能力,聪明且风趣。

我们见面后聊得还不错,但是分开后他就开始了迷惑行为,不主动也不拒绝,黏黏糊糊的,像是多线操作的海王。

我觉得,同时接触多个潜在对象可以接受,但前提是要坦诚且接触有度。

对他有了怀疑后,我做了特别福尔摩斯的行为,很快我就发现了他有多个微信号,且使用假名与我交流。于是,我火速拉黑了他信,江湖不见。

这是网恋奔现特别常见的案例,但是,我觉得交友方式没有错误,寻爱也没有错误。只不过这个过程就是扫雷,只有不断实践,总结反省,才能坚持到上岸,当然,所谓上岸只针对有脱单需求的朋友。

当我发出这份“脱单资料”后,也得到了一些印象深刻的反馈:

有姐妹私信我说,她也做过类似的总结,看了我的资料之后查漏补缺,感觉思路更清晰了——这就是我的目的。

其实,现在年轻人的脱单方式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爱情越发变成一种玄学,我们也会尝试着从中找到明确的解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