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舟共济印记②丨巍巍吴淞,国立同济的兴与殇

2022-07-30 19: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15载薪火相传

这些曲折而光辉灿烂的

同济时刻

是所有同济人弥足珍贵的

“同舟共济印记”

今天

我们继续重温历史

顺着历史的足迹

阅读同济,了解同济,热爱同济

让我们一起

同舟共济向未来!

巍巍吴淞,国立同济的兴与殇

巍巍吴淞,被称为上海最早的“大学城”,留下了20世纪初期同济办学的历史印记。“三·一七”事件后,同济从法租界迁至吴淞,从租借校舍、购置荒地开始着手营建,至1924年5月18日新校舍主体落成,校园内不仅有宏伟壮丽的罗马式大礼堂、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厂、雅致实用的德籍教员住宅楼,还有喷水池和大草坪,校园整体环境幽美,景色宜人。在吴淞的“淞河舟影”中,同济迎来了历时二十年的兴盛之路。

1920年代,吴淞时期学校大礼堂及工科教学楼

1933年国立同济大学校舍全景

TONGJI

“济忆”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徐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无机非金属专业

1989级校友

1917年, 27岁的阮尚介接受校董会聘任,担任同济校长。阮尚介191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学院机械制造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技正、北京大学教授。作为同济首位华人校长,阮尚介满怀“工业救国”的抱负,在他的支持下,1918年同济首本学术刊物《同济》创刊,他在发刊词中写到:“科学愈张,民生愈赡,科学昌明,寰宇咸足,尚谁舆为争。”从1917到1927,阮尚介见证了同济在吴淞的发展壮大。学校与德国政商界及宝隆医院开展了深入合作,每逢学校举办校庆等纪念活动,德国大使、驻上海领事纷纷出席,学校活动成了国家级外事活动;同济学子很多留学德国继续深造,同济成为了中国学生留学德国的“中转站”,是对德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作为两国交流的文化使者,欧特曼、史图博等德籍教授不断地向同济学生传授德国科学技术和德国文化;魏时珍等人也在《同济杂志》开辟“相对论专栏”,使同济成为国内最早将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系统性地介绍给中国学界的高校。

1918年《同济》创刊,是学校第一本学报

1923年《少年中国》杂志上魏时珍和爱因斯坦的通信

1923年10月,同济工科的魏时珍(前排左五)、医科的张静吾(二排右二)等中国留学生与朱德(前排右四)在哥廷根合影

TONGJI

“研究科学 革新猛进”,出自1931年《国立同济大学校附中毕业纪念刊》胡庶华校长序言

“自觉觉人”,出自1919年同济学子创办的刊物

《自觉周报》发刊词

同时,同济的本土化特征也逐渐明显。学校迁至吴淞,办学资金除华人校董支持外,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江苏省政府支持,同济实际上是半公办半私立性质。1923年教育部批准同济“改为大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同济被列为首批国立大学,张仲苏被任命为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学校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校董会的权限被削弱,校长的权力扩大,由国民政府直接任命的校长开始全面领导学校的校务和教务。在张仲苏、张群、胡庶华、翁之龙等历任校长的带领下,随着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办学环境的稳定、办学经费的保障、办学设施的完善及生源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济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学。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国工程师学会专门来函,承认“同济大学工学院毕业生与德国工业大学毕业生具有同等资格,得为该会上海分会正式会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外教育界、科学界对同济培养学生的认可。

1923年教育部第634号指令,

同意学校名称拟改为同济大学并备案

1927年蔡元培为《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撰写序言,充分肯定同济大学20年的发展成就

TONGJI

“和光同尘,匡时济世”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任声策

2008-2012同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川既漾而济深”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张瑜嘉

新生院同心学堂

2021级本科生

但吴淞的兴盛与繁华中,同样饱含了同济人的心酸与血泪。1932年1月28日,日本发动侵略淞沪的“一·二八”战争,侵略者对吴淞地区的工厂和学校进行了狂轰滥炸。2月4日,日军舰艇炮火首先击中同济机师学校,同济德国教师住宅也遭到枪击。2月7日,日本陆海军开始向吴淞发动猛烈进攻,同济校园遭日军炮火轰炸,学校多处建筑及各种设施被击中,主要建筑如大礼堂、实习工厂等被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损失严重,学校被迫停课。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轰炸位于吴淞的同济大学,部分校舍被炸坏或炸毁

TONGJI

“日新益新,济民济国”

出自国立同济大学二十七周年朱家骅校友颂词

多数德国教师及其家属因对战事的发展估计不足,被困校园无法撤离。同济大学中学部主任欧特曼与吴淞的中国前线驻军指挥官翁照垣紧急商议,2月8日德国教师及其家属在中国方面的协助下穿过十九路军防线,绕道浏行、真如撤入上海市区。同济附中学生李昌在学校停课后从上海坐船到武汉,又从武汉直接坐船到常德,再从常德坐“滑竿”到塔卧老家,在高中部复课以后再重新回到上海。

“一•二八”时

附中校长欧特曼教授与翁照垣将军在吴淞合影

TONGJI

“ 同心慎行 筑德共济”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孟虎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8级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同济师生没有被打垮。学校遭到轰炸后,大部分师生暂迁市区巨濑达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租赁民房上课。经过半年的抢修,被毁校舍恢复旧貌,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0年代国立同济大学校门

TONGJI

“筚路蓝缕 弦歌不辍”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张梓瀚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2021级本科生

“一·二八”事件后,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军事训练课程,为抵抗外辱、保家卫国储备力量。曾任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1934年推出中国首部《格林童话全集》汉语全译本、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魏以新如此感慨:“吾人应养成强健的身体与高深的学识,以便与侵略我者作殊死战”。学校大力发展医科教育,筹备附属医院的建设;与上海市卫生局合办吴淞卫生事务所,致力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居民健康提供保障;设测量系、筹兵工系、增造船厂、建理学院,以科研助实业。

国立同济大学测量实习合影

吴淞时期的土木模型陈列室

TONGJI

“同奋斗 共济世”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印文来源:岑国华

土木工程学院

2019级本科生

更有青年学生,走出书斋,紧跟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我的英勇终要回归,热意不能离我喉腔,暂依夜深人静,寂寞的窗头,热望未来的东方朝阳!” 在同济学子殷夫、尹景伊为代表的青年学生以笔为剑,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洪流中。

尹景伊(1905-1925),1921年秋考入吴淞“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机师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运动烈士

殷夫(1911~1931),1927年考入德文补习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

TONGJI

“热望未来的东方朝阳”

出自殷夫《孩儿塔·独立窗头》

尽管昔日的“巍巍吴淞”如今仅剩宝山区一块“同济路”的路牌可以纪念,但同济人会永远铭记,通过在吴淞时期二十年的辛勤耕耘,学校发展成为拥有医、工、理三大学院的著名国立大学,“吴淞之兴”也必将以浓墨重彩载入学校发展的史册。

1933年5月20日,学校二十六周年校庆运动会合影

TONGJI

“济世十秩,同舟向前”

115周年校庆印信文化展

印文征集入选方案

原标题:《同舟共济印记②丨巍巍吴淞,国立同济的兴与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