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2017|日本科技振兴理事:AI科学家应有红线意识

澎湃新闻记者 吴挺
2017-12-28 20:0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编者按】

2017年的脚步正在离我们远去。回望这一年,国际舞台风云变幻,新闻大事件层出不穷。过去一年里哪一件事最具全球重要性?哪一种技术、观念或是趋势深刻影响着世界?又有哪个人物改变着世界格局?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年终盘点——“国际2017”系列,邀请国际“大人物”谈一谈他们心中的2017年之“最”。

大竹晓(Satoru Ohtake) 资料图

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 理事大竹晓(Satoru Ohtake)不久前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话题主要围绕2017年人工智能(AI)领域的发展和更新,以及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策略。

澎湃新闻:今年引发全球关注的一则科技新闻是,沙特举行的“未来投资计划”会议,授予了“类人机器人”索菲亚国籍,使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承认公民身份的机器人。作为科学家及日本科技政策的制定者,你怎么看AI技术在这一年的发展?对这种技术进行战略性使用,从科学家的角度,你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一条“红线”?

大竹晓:尽管最近围绕AI做了些演讲,(但)我是科学政策人士,而非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我们有一个科学部门,科学家们(在里面)追求的首先是重要性。举个例子,我的专业背景是基本粒子物理学,但这个学科几乎对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没什么(直接)影响。

但人工智能不一样,对社会而言非常具有革新力(transformative),影响非常大。所以,对这个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就需要思考,充满想象力地思考,这种技术的影响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影响。譬如技术的(军民)两用性问题,科学家们应该有这种意识。

科学家们应该让人工智能用于创造和平,而不是制造战争和冲突,而是提升透明度和平等性。这是我想给人工智能技术划的一条“红线”,比较抽象。对此,科学家重任在肩,这些两用性如何和他们所在的社会发生关联,是破坏性,还是有益性,科学家责无旁贷。

澎湃新闻:但对于人工智能,大家甚至连如何界定都还存在分歧。面对有限的资源投入,你作为科技政策人士如何保持平衡?

大竹晓:这个问题也不限于人工智能领域。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首先是对某些有潜力的领域的科学家进行广泛投入,但不要投入数额太大,在这些领域还不明确的时候,投入太多并不明智。不过,很多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的,如果(初期投入)产生了些积极的效果,然后再进行战略性投资。

澎湃新闻:有报道称,科学家们对于日本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投资减少很担忧,你怎么看?

大竹晓:不是这样的。日本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减少,还是保持了平稳的量。但是,从科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对经费)的欲望是巨大而“狂野的”。所以保持了基本的稳步态势,可能让他们感到了失望。但考虑到政府预算的吃紧这个背景,要保持投入经费的稳步已经不易。还有一点是,在日本,80%的研究经费都来自私营机构,但这些私营机构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缺乏热情,他们的投资都是与自己的生意有关。

我们的担忧不是预算的减少,而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质量在下滑,高质量研究报告的数量在减少。这个问题可能还不是预算减少造成的,而是有着更复杂的系统问题。

【人物背景】

自2013年起,大竹晓在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中主要负责国际事务、科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科学传播项目以及作为副主席对该机构进行总体管理。于2015年结束高级执行主任的任期后,他继续担任理事,进行该机构的管理和规划以及国际战略。2016年,他被任命为日本内阁智囊机构——经济和社会研究院(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执行理事,并于2017年重新出任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国际事务理事。目前,他还是东京大学访问教授。1984年从东京大学获得高能物理硕士学位后,大竹晓便进入日本政府的科技部工作,之后主要参与该部门的政策规划和科研管理工作,并代表日本在多个国际机构任职。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