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连线|今夏再遇极端高温,欧洲准备好迎接全球变暖的未来了吗
今年7月份,欧洲迎来了地狱般的极端高温天气,室外气温一度飙升至创纪录的40℃,从迄今为止热浪导致的死亡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欧洲各国政府明显并未做好充分准备。据报道,今年夏天,西班牙和葡萄牙高温已致超1700人死亡,预计在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等欧洲中部、东部地区公布数据时,高温致死总人数还会攀升。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9日,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歌舞表演和马戏团的成员在伦敦南岸的喷泉里降温。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2年6月18日,法国巴黎,市民在河中戏水降温。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7日,西班牙马德里,人们在巴列卡街区参加一年一度的“水战”。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4日,土耳其伊兹密尔,在当地一家咖啡馆里,一只戴着墨镜的狗狗在高温天气下喝水降温。视觉中国 图
据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 7月24日报道,整个欧洲大陆都面临着创纪录的高温天气。鉴于能源、交通和技术基础设施都难以在超过40℃的高温之下正常运行,欧洲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有气候科学家指出:“(热浪天气)变多并不是孤立事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将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欧洲。”
对欧洲各国,“如何面对气温陡升”还是新挑战,但他们是否重视高温天气,以及是否有充足的预防措施可以决定(高温天气)造成的损害程度。
“这就是我们应对它(高温天气)的方式,”国际红十字会气候中心主任、欧盟气候变化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马丁·范·阿尔斯特向Politico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在高温天气中丧生的数百条生命都是被无辜浪费的生命。”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而言,欧洲各国政府并未为迎接一个更热的社会做好准备。尽管很多国家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制定了相应的计划,但(这些计划)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根据欧盟法律,每个成员国都需要报告其在所谓的“气候适应”上的总支出及各部门支出,据Politico报道,欧盟27个国家中的20个国家要么仅仅提供有限的支出计划,要么没有提供有关支出计划的详细信息。
“(这些国家)他们就是没有这个(计划)。”来自欧洲环境署 (EEA)的气候变化适应专家沃特·万纳维尔表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欧盟报告显示:“27个欧盟成员国中,仅有不到一半的国家制定了应对热浪高温天气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行动计划,而在这些国家中,超过一半的(计划)处于资金短缺状态。”
灾难应对
极端高温天气是欧洲最致命的自然灾害,Politico援引欧洲环境署(EEA)的消息称:“在过去的四年里,有7.6万至12.8万人死于高温热浪天气”,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记录中,高热天气造成死亡的案例并不是在通常炎热的西班牙或意大利最多,而是在德国,这凸显了(西班牙及意大利)当地预防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高温天气)的危险程度和各国的应对速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堪称一桩丑闻。”于2017年建立的德国气候保护与健康联盟(KLUG)的主席马丁·赫尔曼表示,“我们不知道下一件大事何时到来,我们也没有做好准备。”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4日,伊拉克济加尔省,在奇巴伊什县一艘船躺在一段正在消退的沼泽地干涸的河床上。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8日,法国阿卡雄,一对夫妇站在码头上。据悉,一场大火吞噬了比拉沙丘附近的千年森林,巨大的黑烟云充满了天空。视觉中国 图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4日,葡萄牙Ansiao,一名国民共和卫队消防员扑灭了一场森林大火。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9日,西班牙塔巴拉,一名当地居民正在用铁铲扑灭森林大火。视觉中国 图
2003年8月,法国出现因高温造成约1.5万人死亡事件,在此之后,法国采取了部分计划措施,以更好地提醒和保护居民,当地许多市政府还登记了该地区的弱势群体,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安全。
马丁·范·阿尔斯特表示:“这些政策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是(各国政府)的准备程度还存在很大差异。”在德国环境部呼吁地方政府制定应对高温天气计划的五年之后,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对300个地区当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当局没有制定任何协议计划(来应对高温天气)。
从目前来看,德国也并未做好应对高温天气引起的多起森林山火的准备,德国消防队协会的乌尔里希·西莫利诺表示,即使森林山火已经处于蔓延状态,消防员也需要与一个错综复杂的官僚系统作斗争,首先,消防员旅长必须向当地指挥中心申请启用消防直升机,该指挥中心必须询问地方政府,后者必须询问联邦内政部,然后由联邦内政部决定是否可以启用直升机。
西莫利诺告诉德国媒体,这个过程顶多只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但一些州还要求填写表格,这意味着批准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
相比之下,据希腊《每日报》(Kathimerini)7月22日报道,希腊政府在雅典地区发现森林山火后,于26分钟就内部署了15架飞机扑灭山火。
经济受损
主动适应高温天气的动力同样来源于经济方面的损失。在欧洲许多地区,热浪高温天气导致关键基础设施因气温飙升而失效。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称,英国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卢顿机场,在出现一次高温导致的事故后,宣布暂停所有航班,英国的大部分铁路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在荷兰,当地政府需要对桥梁喷水以保持其正常运行,在法国和比利时,由于制冷用水变得太热,核电站运行也受到影响。
居住在英国北部约克地区的本地居民大卫·克拉克森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极端高温天气主要影响了英国的铁路系统,卢顿机场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只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几条火车线路被影响(停运)了1-2天。英国华威大学留学生、B站UP主“迷人的阿龟”也告诉澎湃新闻,在她的日常观察中,受到极端高热天气影响,英国部分火车限速,且取消了很多班次,地铁和公交的班次也都出现了相应的减少。大卫·克拉克森认为,在未来十年左右,英国的基础设施将不得不做出调整,以适应气候变化。
虚拟空间也难以幸免,据Politico报道,谷歌、甲骨文等“云业务”部门在英国就面临了制冷装置的故障,由于欧洲数据中心为各种日常活动提供动力,因此散热十分重要,需要时刻保持(硬件)处于凉爽状态中,这也是很多互联网巨头将数据中心安置在靠北部地区,且必须靠近可供冷却服务器水源的原因,而目前的冷却能力是否足以应付逐渐升高的气温,这是互联网公司亟需思考的问题。
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也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大多数北欧房屋建造方式是为了保持热量,而不是相反,且通常并未安装空调装置,这意味着如果要使它们更耐热,需要进行大规模翻新。而西班牙家庭的空调安装率是法国的四倍,保守估计,英国只有1%到5%的家庭中安装了空调。
然而,微博戏剧博主、留法学生陈(RubickChen)告诉澎湃新闻,她并不赞同一些自媒体传播的“欧洲空调安装率低,因此难以应对高温天气”的“一方说法”,她表示:“我住在气温较高的南法地区,但每天晚上也就20℃上下,更别说北部城市了,(法国)热浪天气过去就凉快了,只要夜晚通风就不热,很多法国人家里都有移动空调,‘没有空调’通常是指家庭中未安装固定空调,实在热的话,我的朋友会去图书馆避暑。”
巴黎。陈展示的7月23日(以下同)城市温度截图
敦刻尔克。陈展示的城市温度截图
Normandie。陈展示的城市温度截图
莱昂。陈展示的城市温度截图
陈表示,(法国)只是白天热,欧洲的建筑设计较为隔热,只要不是被太阳直射,家里都会比外面凉快,除此之外,法国昼夜温差较大,比如南法早上34℃,晚上就降至18℃,而白天大多数人都在公司办公,公共场所(几乎都)装有固定空调。
无法安装固定空调并不仅仅是由于气候原因,另一方面,陈还提到了城市设计问题和市容问题,她指出,由于欧洲很多市区中心建筑属于拥有百年历史的文物,如果要装固定空调外机,不但要经过这一栋楼的业主同意,还要政府同意才可以,所以不仅仅是人工费的问题,而是往往业主和政府不同意装。
当地时间2022年7月19日,法国巴黎,巴黎市民和游客在特罗卡德罗花园喷泉中避暑。视觉中国 图
大卫·克拉克森也与RubickChen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很难将英国与中国南方地区或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比较,首先,(中国)这些地方的温度每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炎热潮湿,因此空调是办公室、工厂、购物中心以及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而在英国,在家中(安装空调)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英国夏天温度在夜晚会变得相当凉爽,打开窗户就足以睡得舒服。”
思维转变
调整思维,是欧洲人应对高温天气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使政府对创纪录的高温发出了更加频繁的警告,许多人还是准备前往沙滩,迎接夏日乐趣。
大卫·克拉克森告诉澎湃新闻,他认为“极端高热天气仅仅只会出现一、两天,就像(7月19日)的气温达到了近40℃,但只是那一天而已,第二天就恢复到了正常的21至23℃”,他还认为,英国政府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做好了“如何预防高温”的宣传工作,他们已经就预防高温天气做出了努力,“只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此前报道称,法国能源转型部长阿格尼斯·潘尼埃尔-鲁纳切尔(Agnes Pannier-Runacher)表示,她将发布两项法令来减少商店的能源浪费以应对高温天气的影响:一是在凌晨1时至6时,所有规格的灯箱广告牌都必须关闭照明,只有机场和火车站除外;二是禁止商店在使用空调和暖气时敞开店门营业。当被问及对法国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时,RubickChen认为:“(政府)是这么说的,但是,实际上有些地方他们还是继续开”。
“这是一个难题。”马丁·范·阿尔斯特表示,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温仍然是可控的。在德国,即使是高温抵抗力较弱的群体所处的机构,例如在疗养院和幼儿园,也通常不会将高温视为威胁。
马丁·赫尔曼表示:“我们还未就高温带来的风险达成社会性共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